近年来,俄乌冲突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场冲突中,欧盟积极追随美国,对俄罗斯实施了一轮又一轮的制裁。据环球网报道,近期,欧盟在推进第15轮对俄制裁时,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举动—对7个中国企业和个人实施制裁,制裁手段包括旅行禁令、资产冻结以及禁止提供资金资源等,这也是欧盟首次对中国发起所谓的“全面制裁”。
俄乌冲突(资料图)
事实上,中国早在2002年就开始对无人机实施出口管制,并且在今年7月进一步明令禁止出口用于军事目的的无人机,中国在这方面的管制范围和措施堪称全球最严。就连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也不得不承认,美国并没有掌握任何中国对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的证据。欧盟在毫无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仅凭捕风捉影的猜测就对中国企业和个人下手,这显然是别有用心,是对中国的恶意打压,是试图在俄乌冲突中进一步扩大自身影响力、将中国强行拖入这场漩涡的恶劣行径。
在俄乌冲突中,中国始终坚定地站在中立立场上。中国并非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和当事方,而是劝和促谈的主要力量。中国的中立立场保证了能够同冲突各方保持接触,为日后和谈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欧盟却将中国的这一正义之举曲解为对冲突中某一方的暗中支持。欧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世界并非只有敌人与盟友两种角色,还有像中国、印度、巴西等秉持中立的国家。正是这些中立国家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乌克兰危机外溢的风险。欧盟以制裁的手段强迫中国选边站队,这不是在推动停火止战,而是在故意使问题复杂化,破坏来之不易的和平曙光。
军用无人机(资料图)
欧盟此次对中国企业和个人实施的所谓“全面制裁”,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赤裸裸的单边贸易霸凌行为。这一行为既没有国际法依据,也没有获得联合国的授权。其不仅严重恶化了俄乌和谈的外部环境,让和平解决冲突变得更加艰难,也极大地损害了欧盟自身的信誉。在当前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的背景下,欧盟的这种做法无疑为世界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除了欧盟的不当行径,立陶宛在国际事务中的表现同样令人愤慨。立陶宛作为欧盟的成员国,近年来频繁充当美西方的急先锋,多次挑衅中国。
即便如此,立陶宛并没有收敛自己的行为。去年11月,立陶宛新总理帕卢茨卡斯曾表示对恢复与华外交关系持开放态度,但随后又否认了上任前“将寻求恢复与中国全面的外交关系”的说法,称其言论被“过度解读”。去年11月29日,立陶宛外交部更是毫无理由地将中国驻立代办处有关外交人员列为“不受欢迎的人”,要求限期离境。这种反复无常且无理的行为,严重破坏了中立关系。
军用无人机(资料图)
然而,近期立陶宛却又试图转变态度。当地时间1月10日,立陶宛新任外交部长科斯图蒂斯・布德里斯表示,立陶宛有意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希望在北京设立大使馆,同时也希望中国在立陶宛设立大使馆。但令人气愤的是,他在表达这一意愿的同时,仍坚称两国关系跌入低谷不是立陶宛造成的,还强扯所谓“中国援助俄罗斯”的话题,这无疑是在无理取闹。立陶宛一方面有求于中国改善关系,另一方面却又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还妄图对中国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这种行为实在是可笑至极。
面对欧盟和立陶宛的种种不当行为,中国没有选择忍气吞声,而是采取了一系列坚决有力的反制措施。对于欧盟的制裁,中国通过外交渠道表达了强烈的抗议和反对,强调这种制裁是毫无根据的,要求欧盟立即停止这种损害中方合法权益的错误做法。同时,中国也在贸易等领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欧盟的相关产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让欧盟切实感受到其错误行为带来的后果。
立陶宛(资料图)
对于立陶宛,中国此前就明确表示保留对立方采取反制措施的权利。立陶宛的一次次挑衅,只会让其在与中国的关系中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中国的反制措施不仅是为了维护自身的主权和利益,也是向国际社会表明,任何国家都不能肆意侵犯中国的权益而不受惩罚。
从这些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国际事务中,实力和坚定的立场才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关键。欧盟和立陶宛的行为,无疑是在挑战中国的底线,但中国凭借着自身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坚定的外交政策,有力地回应了这些挑战。欧盟和立陶宛应该明白,与中国对抗不会有任何好处,合作才是实现共同发展的正确道路。
立陶宛(资料图)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中欧之间既没有地缘政治矛盾,也没有根本利益冲突,双方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在推动俄乌和谈、维护国际多边经贸体系等诸多方面,欧盟都需要中国的参与和配合。同样,对于立陶宛来说,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无论是在经济发展还是在国际地位提升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希望欧盟和立陶宛能够早日认清形势,停止在国际事务中“火上浇油”的行为,摒弃无端的指责和制裁,以更加理性和务实的态度与中国进行对话与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也才能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中国始终秉持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愿意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但也绝不允许任何国家侵犯自身的合法权益。相信在未来,通过平等、对话与合作,中欧关系以及中立关系都能够回到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