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跟着徐向前学到敢打仗,跟着刘伯承学到会打仗?
战火纷飞的年代,总有一些名将的故事让人津津乐道。在我军众多将帅中,徐向前和刘伯承这两位元帅的名字总是让人印象深刻。一个以勇猛著称,一个以智谋闻名。在他们麾下,成长起了一批批优秀的军事将领。其中,开国中将王近山和开国少将肖永银的经历最为特别 —— 他们都有幸先后在这两位元帅手下效力。王近山曾说:"我就是个放牛娃,能有今天,全靠两位元帅的教导。"这句质朴的话语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为什么说跟着徐向前能学到敢打仗,跟着刘伯承能学到会打仗?让我们走进那段峥嵘岁月,揭开这个问题的答案。
一、血性将军徐向前
世人皆知徐向前是开国元帅,却不知他在战场上曾九死一生,浴血奋战。1947年春,当毛主席决定选派一位将领挂帅山西战场时,许多人都望而却步。山西这块硬骨头,阎锡山经营了几十年,当地军民视他为君父,要在这里打开局面谈何容易?
可徐向前却主动请缨。他对着地图对毛主席说:"我去!"就这一句话,道出了一代名将的胆魄。临行前,毛主席只要求他歼敌一至两个师。谁知这位血性将军带领部队一上阵,就给了阎锡山当头一棒。
在阎锡山的老巢太原城外,徐向前的部队首战告捷,一口气吃掉了敌人三个主力师。这一仗打得阎锡山措手不及,当地百姓都说:"徐将军来了,阎老西要完蛋了!"
1948年初的一天,徐向前正在前线指挥部研究作战地图,突然一颗炮弹在指挥部附近爆炸。警卫员赶紧喊道:"首长,快躲一躲!"徐向前却岿然不动,继续部署战斗。就在这时,第二颗炮弹落在更近的地方,弹片划伤了他的后背。
警卫员慌了,要搀扶首长去包扎。徐向前却摆摆手说:"不要紧,这仗还要打完!"说完继续指挥战斗。这一幕被时任警卫排长的肖永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此后每当提起这件事,肖永银总是说:"徐帅不愧是血性将军,连受伤都不当回事。"
在嶂山战役中,徐向前更是展现出惊人的胆识。当时,阎锡山的精锐部队占据嶂山制高点,居高临下,火力凶猛。徐向前命令部队从正面强攻,自己则站在山下红旗下指挥。有人劝他:"首长,这太危险了!"徐向前却说:"我在这里,就是要让每个战士都看到,首长和他们并肩作战!"
这一战,打得异常惨烈。阎锡山的部队居高临下,投掷手榴弹,扔滚木炮石。我军战士一批批倒下,又一批批冲上去。徐向前始终站在红旗下,亲自指挥。终于,在付出重大牺牲后,我军拿下了这个关键阵地。
就这样,徐向前带领部队在山西战场上连战连胜。短短几个月内,他不但完成了歼敌一两个师的任务,更是一口气消灭了阎锡山十万大军。这个战绩,远远超出了中央的预期。
在徐向前的带领下,部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战斗作风:遇敌不退,迎难而上。当时年仅15岁的王近山,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他跟着徐向前南征北战,耳濡目染,逐渐成为一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勇将,军中人都叫他"王疯子"。
二、运筹帷幄刘伯承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上,刘伯承以其非凡的军事才能,为革命事业贡献了独特的智慧。1932年,刘伯承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时,就展现出了他在军事理论和实践上的卓越才能。
在担任中央军委参谋长期间,刘伯承每天都要处理大量军事文件。他不仅要协助周恩来处理军委日常事务,还要负责制定作战计划。当时的一位参谋回忆说,刘帅的办公室里总是堆满了各种地图和情报资料,他经常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研究敌情和地形。
遵义战役就是刘伯承军事谋略的经典之作。1935年初,红军准备夺取遵义时,敌人在城内布置了重兵把守。刘伯承经过细致分析后,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计划:利用敌人轻视红军的心理,在城外佯攻,调动敌人主力。同时,派出一支精锐部队,从敌人认为最不可能的西北角突袭。这个计划最终获得采纳,红军以极小的代价智取遵义。
在四渡赤水的战役中,刘伯承作为毛泽东的主要军事参谋,为整个战役的谋划做出了重要贡献。当时,红军面临蒋介石"围剿"部队的追击,情况十分危急。刘伯承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利用赤水河这一天然屏障,以四次横渡赤水河的方式,把敌人引向虚设的目标,最后在敌人最薄弱的地方突围。这个计划不仅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还给敌人造成了极大的混乱。
在巧渡金沙江时,刘伯承又展现出了高超的军事智慧。当时红军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金沙江江面宽阔,水流湍急,而敌人已经将大部分渡船都销毁或者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刘伯承想出了一个妙计:派出工兵队沿江搜集木材,秘密制造木筏,同时派出小分队在上游佯攻,吸引敌人注意力。当敌人把主要兵力调往上游时,红军主力却在下游悄然渡江,顺利突围。
在抗日战争期间,刘伯承指挥的129师创造了许多传奇战例。1940年秋,129师在晋察冀边区遭遇日军"蚊群战术"的围剿。面对敌人的立体进攻,刘伯承提出了"化整为零,以分击分"的战术。他命令部队分散成小股,利用熟悉的地形,各自与敌周旋。这种战术不仅保存了部队实力,还让敌人疲于奔命。
更为关键的是,刘伯承在129师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军事训练体系。他要求部队在战斗间隙必须抓紧训练,还专门编写了适合部队实际情况的教材。在他的领导下,129师逐步发展成为八路军主力师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到1945年时,该师已经发展到拥有近5万人的规模,成为敌人闻风丧胆的劲旅。
三、从放牛娃到战将的王近山
1932年,年仅13岁的王近山参加了红军。当时的他还是个放牛娃,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就是这样一个少年,最终成长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战将。这其中,既有徐向前的血性熏陶,也有刘伯承的智慧点拨。
在跟随徐向前的岁月里,王近山经历了多次惨烈战役。1947年的阳泉战役中,他带领突击队攻打守备森严的阳泉城。当时,阎锡山的部队在城墙上布置了三道铁丝网,城墙上还布满了碉堡和机枪阵地。面对这样的防御工事,很多人都觉得难以突破。
但王近山却带头冲锋。他让战士们背着梯子,在枪林弹雨中冲向城墙。当第一批战士倒下时,第二批战士立即补上。就这样,经过反复冲锋,终于在城墙上打开了一个缺口。王近山带领突击队冲入城内,打开城门,使主力部队得以长驱直入。这一仗,让阎锡山损失了一个主力师。
1948年春,王近山在徐向前的调教下,已经成长为一名敢打硬仗的指挥员。在太原战役中,他奉命攻打五龙山阵地。这是一处易守难攻的要塞,敌人在山上构筑了完整的防御体系。王近山采用了徐向前教给他的战术:白天佯攻,晚上突袭。
在连续多日的佯攻中,敌人逐渐放松了警惕。一天深夜,王近山带领突击队悄悄爬上山坡。当敌人发现时,突击队已经冲入了他们的阵地。这一战,王近山指挥部队一口气消灭了守军一个团,缴获大量武器弹药。
1949年,王近山被调到刘伯承麾下。在这里,他又学到了不同的战术素养。刘伯承经常对他说:"打仗不光要有勇气,还要有智慧。"在刘伯承的指导下,王近山开始注重研究战术,学会了如何合理调动部队,如何设计战役方案。
渡江战役期间,王近山负责指挥一个重要渡江点的战斗。这次他没有像以前那样莽撞进攻,而是先派侦察兵摸清了敌人的部署。发现敌人在江岸设置了大量机枪火力点后,他采用了声东击西的战术。
首先,他命令部队在上游造声势,用机动船只吸引敌人火力。当敌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上游时,主力部队却在下游悄悄渡江。等敌人发现上当时,已经来不及阻止了。这一仗,不但保存了部队实力,还打得很漂亮。
在朝鲜战场上,王近山更是把两位元帅的教导融会贯通。1951年春,他奉命指挥部队防守金城。面对美军的进攻,他既展现出了徐向前教给他的血性,又运用了刘伯承传授的智慧。他在前沿阵地布置了大量诱敌陷阱,同时在纵深设置了多道防线。当美军进攻时,先让他们陷入陷阱,再组织强有力的反击。这种既勇敢又智慧的作战方式,让美军吃尽了苦头。
据统计,王近山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指挥部队击退了美军二十多次进攻,毙伤俘敌近万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这样的战绩,充分证明他已经从一个单纯的莽将,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术家。
四、决战淮海的杨勇
1948年的淮海战役,是杨勇军事生涯中最为辉煌的一战。作为第三野战军第七纵队司令员,他在这场规模空前的战役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
战役伊始,杨勇率部担负着阻击黄维兵团的重要任务。面对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杨勇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术。他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在各个要道设伏,专门袭扰敌军补给线。这种战术很快收到成效,黄维兵团的粮食弹药补给逐渐出现困难。
11月初,在碾庄地区的战斗中,杨勇的部队遭遇黄维兵团一个主力师。当时敌军正在向南突围,试图与友军会合。杨勇立即调整部署,命令部队占领附近的制高点,用火力封锁敌人可能的突围路线。同时,他派出小股部队在敌军侧翼制造声势,造成己方兵力众多的假象。
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三天。第一天,敌军试图强行突围,被杨勇的部队打退。第二天,敌军改变战术,分散突围,却被早有准备的伏击部队各个歼灭。到第三天,这个师已经损失过半,剩余部队被迫向北撤退,最终落入包围圈。
随后的宿县战斗更是体现了杨勇的军事才能。当时,黄维兵团主力被围困在宿县以南地区,准备向西突围。杨勇接到上级命令后,立即带领部队赶赴预定地点设防。他根据地形特点,在几个关键路口布置了重兵,同时派出侦察分队随时掌握敌军动向。
12月中旬的一天夜里,黄维兵团的先头部队摸到了杨勇部队的阵地前。杨勇没有立即开火,而是让敌人的主力逐渐深入。等到天亮时,敌军已经进入了预设的火力网。杨勇一声令下,密集的火力立即笼罩了敌军阵地。这一仗,他们一口气歼灭了敌军三个团,活捉了一个师长。
在整个淮海战役中,杨勇指挥部队始终保持高度机动性。他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随时调整作战方案。有时是正面强攻,有时是迂回包抄,有时是设伏歼敌。这种灵活多变的战术,使得他的部队总能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杨勇十分注重战场情报工作。他组建了专门的侦察队,经常亲自审问俘虏,分析敌军动向。在得知敌军某个团缺乏重武器时,他立即组织进攻,一举将该团歼灭。当发现敌军某个师补给线出现问题时,他又立即调整部署,重点打击该师。
到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时,杨勇指挥的第七纵队共歼敌5.6万余人,缴获各种武器装备数万件。这支部队也因其出色的战绩,被誉为"淮海战役的尖刀部队"。在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大战中,杨勇和他的部队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战后的统计显示,在整个淮海战役期间,杨勇指挥的作战从未出现重大失误。他总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最恰当的战术。无论是阻击战、追击战,还是围歼战,都打得十分出色。这种出色的指挥能力,使他成为淮海战役中最引人注目的将领之一。
五、智将许世友的征战岁月
1948年冬,许世友在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的直接指挥下,展开了一系列精彩的战役指挥。在苏中战役中,许世友率领部队采取了一套独特的战术,被后人称为"蚕食战术"。
这种战术的具体做法是:首先派出小股部队骚扰敌军,迫使敌人分散兵力进行防守。等敌军兵力分散后,再集中优势兵力,对敌军各个据点逐一突破。在攻打泰州时,许世友就运用这一战术,短短三天时间就攻克了十多个敌军据点,最终一举夺取泰州。
1949年4月,渡江战役打响。许世友担任南线突击集团军总指挥,负责江阴至镇江段的渡江任务。面对国民党军队的重兵把守,许世友设计了一个巧妙的计划。他命令部队在江面上布置大量假渡江点,用木筏和小船造成要在多处渡江的假象。
这个计划收效显著。国民党军队被迫将防御力量分散到各个可能的渡江点。而许世友则将主力部队集中在镇江段实施突破。4月21日晚,在炮火掩护下,突击部队乘坐渡江船只,快速穿过长江。等敌军发现上当调兵增援时,渡江部队已经在对岸站稳脚跟。
解放上海的战役中,许世友再次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当时上海城内有大量国民党军队,外围还有坚固的防御工事。许世友采取了"内外夹击"的战术。他一方面派出地下工作人员在城内发动群众,瓦解敌军斗志;另一方面,集中优势兵力突破外围防线的薄弱环节。
5月12日,在攻打松江时,许世友指挥部队首先突破了外围的第一道防线。随后,他立即调整部署,将主攻方向转向城东,那里是敌军防御最薄弱的地方。这一战术变化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松江很快被攻克。
在解放杭州的战斗中,许世友又使用了声东击西的战术。他先是在城北制造声势,调动敌军主力。等敌军主力调往北面后,突击部队却从西面发起进攻。这种战术让敌军防线出现了巨大缺口,解放军部队很快突入城内。
1950年,解放海南岛的战役开始。这是一次复杂的登陆作战,需要协调海军、空军和陆军的行动。许世友担任总指挥,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他首先命令部队在海口湾东部做出登陆准备的姿态,吸引敌军注意力。同时,主力部队却在琼山县的另一处海滩秘密登陆。
这次行动极其成功。当国民党军队在海口湾苦等解放军登陆时,许世友的部队已经在琼山县站稳脚跟。随后,他指挥部队快速向内陆推进,切断了敌军的退路。这场战役持续了不到一个月,整个海南岛就被解放。
在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中,许世友又一次展示了他在两栖作战中的指挥才能。他根据岛屿地形特点,选择了几个适合登陆的海滩。在炮火掩护下,登陆部队分批次上岸,并迅速占领制高点。这次战役不仅取得了胜利,还为解放台湾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