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能横贯三国吗?
《三国演义》的作者之谜
中国小说的产生是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发展时期的。据考证,在唐代出现了说话艺术的底本"话本"。说话艺人按现代的叫法就是说书的人,也就是讲故事的人。讲故事的人在一种叫"瓦肆"的公共娱乐场所里给人讲故事,就是所谓"说话"。讲故事前得先把故事情节写下来,这就是"底本","底本"也就是"话本",它成为小说最初的形式。
元末明初年间,在从前话本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些长篇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起来的。其中《三国演义》、《水浒传》两部作品,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它们标志着中国小说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章回小说中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它描写了从公元1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故事,由写黄巾起义开始,到西晋统一结束,历时将近100年,集中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种种斗争,通过这些斗争,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人民在动乱时代的灾难和痛苦,也表现了他们对统治集团的爱憎向背,以及他们反对战争分裂、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三国演义》继承了"平话""拥刘反曹"的传统,把蜀汉当作全书矛盾的主导方面,把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当作小说的中心人物。全书一百二十回,其中自桃园三结义至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这五十一年间的事就占了一百零四回,以后四十六年的事只用十六回就草草结束了,有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书中曹、刘对比的描写,主要是刘备以宽待民,曹操以残暴害民;刘备对待士兵用诚心和义气,曹操对待士兵则用权术和奸诈。
《三国演义》中极力宣扬刘、关、张的义气。小说第一回就写这三个异姓兄弟桃园结义,发誓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朝廷,下安黎民百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个盟誓就决定了三个人名为君臣、情同骨肉的关系。从历史传统来看,它是封建时代小私有者道德观念的反映,它一方面表现了小私有者在受剥削压迫下救困扶危、互相支援、见义勇为、自发反抗的积极思想,历史游仪之士那种讲义气、重然诺、感恩遇、报知己的壮烈行为,都是义气的表现。历代农民起义也往往以义气为号召。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义气"往往以个人恩怨作为行动的根据,所以,这种道德观念常常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
在《三国演义》里,关羽正是被作者当作义气的化身的英雄人物。在《三国演义》里,作者还善于通过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的种种事件,把历史上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而诸葛亮这个光照全书的人物,正集中地表现出这种惊人的智慧和绝世的才能。除诸葛亮外,周瑜和曹操两人也是富有斗争经验、善于应付各种事变的人物。
但是,《三国演义》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点。作者从封建立场出发,诬蔑黄巾起义军是"劫掠良民"的"盗贼"。书中一开头就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认为三国鼎立、西晋统一是先天命定。而庞统死前有童谣预言,上方谷司马懿父子不死,是出于天意,也充满宿命论色彩。孔明火烧藤甲要"损寿",是因果报应观点。至于孔明借东风、摆八阵图,关羽玉泉山显圣,以及于吉、左慈兴妖作法等故事,更充满神怪迷信色彩。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它在中国文学史特别是小说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但它更是一部出色的文学艺术作品。作者的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他根据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加以扩展,对人物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可能有的言语行动,作了生动具体的描绘,并剔除了传说中一些过于离奇的成分。几百年来,曹操、诸葛亮等人物成为奸诈和智慧的代名词,说明《三国演义》已在读者中深深扎根。
《三国演义》的艺术结构,既宏伟壮阔,又不失严密和精巧,全书描写的历史时间漫长,人物众多,事件复杂,头绪纷繁。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它既要照顾历史性,又要照顾文学性,作者以蜀汉为中心,把三国之间的矛盾斗争作为全书的主线,井然有序地、一幕一幕地展开故事情节,既曲折富有变化,又前后贯穿主次相宜,脉络分明,层次清晰,构成了一个基本完美的艺术整体。
《三国演义》善于通过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巧妙地表现出封建统治集团之间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种种复杂、尖锐的矛盾斗争,尤其善于写各种战争。作者总是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的对比、地位的变化,使大小战役各具特色,千变万化。以"赤壁之战"为例,书中以长达八回的篇幅,把故事渲染得波澜壮阔、淋漓尽致。在决策阶段写孙、刘联盟的形成以及孙吴内部求和与求战的争议,处处强调了孔明的作用。
在双方备战阶段,作者紧紧抓住曹军不习惯水中作战的问题,写周瑜和曹操之间几番隔江斗智,曹操两次派蒋干过江以及派蔡中、蔡和诈降,都被周瑜识破并巧妙地加以利用。但是,周瑜这些妙计每次都不出孔明的意料,因此,周瑜忌妒孔明,想用断粮道、催造箭杀孔明,计谋也被孔明识破。这样,作者便很自然地写出孔明的才能、气度处处高于周瑜。作者不仅善于写紧张的战斗,还善于在紧张的斗争中用抒情的笔调进行点染,孔明饮酒借箭、庞统挑灯夜读、曹操横塑赋诗等,就是这样的闲来之笔。
《三国演义》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构成了一幅绚烂多彩的图卷,丰富了我国的艺术宝库。然而,《三国演义》在艺术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缺点,这就是人物性格缺少发展,好像曹操生来就奸诈,孔明生来就聪明。这种缺点的产生,可能是受史传材料的局限,同时也受某些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特点影响。同时,在运用夸张想象手法时,有时有些过分。夸刘备如何如何像兄长,如何如何宽厚待人,让人觉得有点假;夸诸葛亮怎么怎么足智多谋,怎么怎么聪颖过人,让人以为他都成妖精了。
但总的来说,《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是巨大的,它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和他们的阴险本质。通过魏、蜀、吴三国纷争的生动描写,把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和历史演变的状况介绍给广大人民群众。但由于《三国演义》中封建思想和现实主义的描写交织在一起,所以它起的作用也是复杂的。
《三国演义》标志着历史小说的辉煌成就,从此以后,历史小说大量兴起。
可就是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到底是不是罗贯中写的,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湖北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国光先生认为,为这本书写序的庸愚子蒋大器很可能就是这本书的作者。
那么罗贯中、蒋大器,或者还有第三个第四个被发现的人,到底谁是《三国演义》真正的作者?这还是值得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