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 | 源Sight
作者 | 柯基
一夜之间,小红书变了模样。
1月13日晚,小红书成功登顶美国苹果应用商店免费榜,1月12日-13日期间,其在美国AppStore的下载量激增了近300%,日活跃用户数在美国市场激增超过300%,其中超过70%的新用户来自TikTok。
近两天,小红书继续表现强劲势头,七麦数据显示,1月14日,小红书在美国、牙买加、肯尼亚的AppStore免费应用下载总榜中排名第1,另在22个国家和地区中进入前10。
可以说,因TikTok用户的涌入,小红书在海外一夜成名,成为除TikTok外又一款成功打入美国市场的中国应用。
尽管以短视频为典型代表的算法平台在运行过程中滋生了诸如信息茧房等一系列弊端,可它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用户的生活模式。在长期接触算法推荐的内容后,用户逐渐习惯并沉迷于这种数字生活。正因如此,一旦TikTok从美国网友的生活中缺位,后者极有可能产生“戒断反应”。
从美国本土的各大互联网巨头的表现来看,外界或多或少是低估了用户对于Tiktok算法的成瘾性,其目前还无法直接承接这波来自TikTok的流量。
01
小红书赢麻了
据媒体报道,美国政府要求字节跳动在1月19日前剥离TikTok的美国业务,否则将实施全国禁令,这使得TikTok的美国用户纷纷寻找新的社交平台。
内外因素下,小红书成为了众多美国网民的选择。一方面,小红书内容精致、社区互动性强,其算法有着很高的敏感度和精准性,能让用户高效获取感兴趣的内容,且与TikTok有相似之处;另一方面,许多美国用户为抗议美国政府对TikTok的禁令,特意选择小红书这一真正的中国软件。
据源Sight观察。1月13日下午,小红书平台“tiktokrefugee”话题下的笔记数量还只有2000多条,总浏览量约39万,到1月14日发稿时,该话题下的笔记数量已超6万,总浏览量超过2700万,同时还有超85万的讨论量。此外,“tiktokban”话题下也有约1.2万条笔记,总浏览量超过了1000万。
小红书的火爆也带动了相关科技概念股在股市上的集体大涨。1月14日上午开盘,A股相关概念股遥望科技、引力传媒等竞价涨停,天下秀、华扬联众开盘后涨停,电声股份涨超8%。
在一声声中国用户的“welcome”之中,这些来自TikTok的美国“网络难民”,感受到来自中国用户的热情。在一些美国用户的帖子中,频频出现一些有趣的互动场景,如中国小学生在评论区向美国用户请教英语作业,把小红书当成了免费的“线上外教”平台;而一些美国用户也会主动询问是否有中国网友需要英语作业方面的帮助。
为更好地融入小红书的生态,许多美国用户使用翻译器发表中文文案,甚至有部分人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他们还积极学习中文网络热词和文化梗,如“疯狂星期四,V我50”等,并在帖子中运用,以贴近平台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02
算法难民
抛开其他因素的考量,目前美国的一众互联网平台,似乎并没有能承接在TikTok缺位后,留下的大量用户。
截至2024年8月,TikTok美国月活跃用户数达1.7亿。约36.2%的TikTok用户年龄在18岁至24岁之间,32.1%的用户年龄在25岁至34岁之间。
如此规模的用户,早已形成了生态闭环。用户在平台上的互动行为,如点赞、评论、分享等,不仅为算法提供了数据参考,也增加了用户之间的社交互动和内容传播,进一步丰富了平台的内容生态。
从目前这波从TikTok出逃的用户表现来看,一众海外社交或内容平台,现阶段还无法达到小红书的“平替”高度。
一些美国TikTok用户称,他们选择小红书,是因为听说其与TikTok相似,且可以借此表达对政府禁令的不满。用户名为“allieusyaps”的博主表示,他和其他创作者不会回归Instagram或脸书,而是选择了小红书。他在帖子中写道:“瞧,下周我可能就没有工作了,但我们要学普通话了!”
无论如何,外界低估了TikTok在美国网友心中的重要程度。
从用户心理上看,许多用户在TikTok上建立了基于共同兴趣的社交关系,通过点赞、评论、合拍等方式互动频繁。TikTok缺位后,这些社交联系可能中断,用户会产生社交互动的缺失感,甚至感到孤独。
从现实经济利益上看,众多创作者依靠TikTok平台创作内容获取收益,包括广告分成、打赏等。TikTok缺位后,创作者的收入渠道被切断,可能需要重新寻找平台和收入来源。
可以说,这波TikTok上的网络难民,是名副其实的“算法难民”。
有长期从事TMT领域的投资人对源Sight表示,TikTok所形成的用户体验在市场上鲜有替代品,由于TikTok用户长期习惯了由算法精准推送的内容,对其形成依赖,一旦TikTok缺位,用户可能会出现焦虑、不安等类似“戒断反应”的情绪,不知道如何填补这一娱乐和信息获取的空缺。
不过,小红书与TikTok在运行机制上虽有相同之处,两者都是利用数据与算法技术,根据用户的浏览、点赞、评论等行为数据,分析用户兴趣爱好,为用户推送个性化内容。不过,小红书侧重实用性和参考价值,如产品评测、经验分享、攻略指南等,而TikTok强调娱乐性和趣味性。
小红书能否完全接住这波来自美国的流量盛宴,还有待时间观察。
03
成瘾剂量
美国的算法难民之所以一股脑地冲进了小红书,核心是来自中国的算法已深入到用户的日常数字生活之中。
和奶头乐一样,算法的大规模应用,正在重塑用户的数字生活方式。短视频通过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能够精准地为用户推荐感兴趣的内容。该算法基于用户的观看历史、点赞、评论等行为数据,构建用户画像,进而实现内容的个性化推荐,让用户在海量的短视频中快速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观看体验。
不过,个性化推荐算法被过度使用,使得用户仿佛被围困在一个由自身兴趣与偏好打造的“信息泡沫”内。算法在进行内容推荐之际,常常依据用户以往的行为和喜好开展筛选。长此以往,用户接触到的信息局限于与自身观点相符的范畴,难以接收到多元的、不同立场的信息,会进一步加剧偏见和误解,阻碍用户对世界形成全面、客观的认知。
比如,《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曾在一份报告中提到名为“回音室”的概念,即社交媒体的算法会强化消极的思维模式,从而导致两极分化的思维,导致更多的吵架、孤立和误解,和更狭隘和更有偏见的世界观。
与此同时,算法会根据用户的实时行为,快速调整推荐内容。用户点赞、评论某个视频后,算法会迅速推送更多类似内容,给予用户即时的满足感。这种即时反馈就像“奖励”,刺激用户不断浏览,渴望获得更多“奖励”,从而陷入持续刷短视频的循环,难以自拔。
尤其是对于一些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的青少年来说,更为严重。皮尤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当孩子焦虑、抑郁的时候会倾向于浏览更多负面信息,但短视频的算法又会推送更多负面信息,就在这样的死循环中,一步步被算法吞噬。
这样一来,用户势必会产生对于短视频平台的成瘾性,美国政府对于字节跳动以及TikTok的种种行为,在客观上让一众美国短视频用户产生了“戒断反应”。
对于算法难民来说,离开了被算法解构的虚拟世界,他们可能会不知道如何主动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习惯了算法精准推送美食、旅游等方面的信息,突然要自己去搜索筛选,会感到无从下手,可能会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
小红书突然成为TikTok的替代品,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帮助算法难民们完成软着陆,虽然在细节功能上无法完全取代TikTok,但也能让他们暂时解解渴。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