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常用“筚路蓝缕”、“茹毛饮血”这些词语来描绘咱们祖先的生活画卷。在我们的记忆中,远古先民们仿佛是生活在一幅粗糙却生动的历史长卷上:他们身着简陋衣物,与自然搏斗求生;吃的是未经烹饪的野味,日子过得艰苦卓绝。
远古先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都相对原始落后的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生活就毫无品质可言。相反,他们凭借独特的生活理念和智慧,创造了许多令人惊叹的生活方式。
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里,可有个特别吸引人的宝地。一个令人惊叹的广场,它可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广场哦!那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纺轮广场,而它的灵感来源可是屈家岭遗址出土的一件标志性文物“双鱼彩陶纺轮”。
屈家岭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的纺轮,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这些彩陶纺轮。它们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展现了古人对美的追求和艺术的热爱。这些彩陶纺轮用的是高温烧制的黄陶土,手艺精巧得很,两面都会上一层橙色陶衣,就像给它们穿上了华丽的外衣。
而最抓人眼球的是,单面绘制的各种纹饰:有宛如漩涡旋转的花纹,有笔直如尺的直线纹路,还有密密麻麻像小芝麻般的点状纹和一圈圈同心的弧线纹样,更有那象征生生不息的双鱼纹图案。这些线条巧妙地围绕着纺轮的中心点展开,仿佛都在诉说着一种转动的生命力,让您瞧一眼就能感受到那份古老而又生动的旋转之美。
这些小巧玲珑的彩陶纺轮,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它们的用途可大了!顾名思义,它们是用来纺纱的。与之前流行的大而厚重的纺轮不同,屈家岭文化时期的纺轮更加轻巧。这样的设计让纺出的纱线更细腻,织出的布料更薄更密。做出来的衣服穿在身上非常舒适!这是一项了不起的进步。
彩陶纺轮的花纹大多与旋转有关。当纺轮转动时,这些花纹能随之产生一种快速的动感。这不仅增加了美感,消除了疲劳,还能满足人们希望纺轮快转动、多纺好纱的理想和追求。
2015年,在屈家岭遗址进行的第四次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批漩涡纹彩陶纺轮。这些纺轮的纹饰以中间的圆心为中点,呈彩色对称图案,竟然与后世的太极阴阳鱼图图案十分相似!
在史前时期,先民们对天地、水流、鱼类等自然现象和生物种类都有一种寄托愿望性的崇拜。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水能生万物,鱼能多子。就像一本无形的大书,深深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为了表达对天体的敬畏和崇拜,古人在许多物品上都留下了与天体相关的图案和符号。而屈家岭彩陶纺轮上的图案,正是这种天体崇拜的生动体现。
庞朴先生在他《谈玄》里面提到过一个挺新鲜的说法。他说这些彩陶纺轮的数量,明显多到不像平常人家做衣服用的工具那么简单。所以呢,这些纺轮可能不仅仅是实用的纺织工具,更像是咱们原始时代的一种宗教法器,承载着人们对神秘力量的敬畏和祈福的心愿。这一说法新颖且有一定合理性。
这些彩陶纺轮图案都是对旋转物体的具体描绘,似乎已经超出了单纯装饰的审美情趣。纺轮通过旋转可以把葛麻变为细线,从而制成各种衣物。它与制陶用的转轮都有造化万物的功能。于是,古人就把这些纺轮装饰以特殊的图案,使其成为了祭祀天地用的法器。这样一来,这些装饰了精美图案的纺轮,就不单是实用工具了,还被当作祭祀天地神灵的宝物,用来表达对大自然无比的敬仰与祈愿。
考古学家们对此进行了推测,认为这些漩涡纹彩陶纺轮有可能是后世太极阴阳鱼图的原型,甚至可能是中国太极图的起源。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是否也对这些漩涡纹彩陶纺轮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