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襄阳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襄阳城市信息模型平台(CIM)已经搭建完成,720万个城市实体对象完成编码赋码。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升蕾 摄)
7月27日18时,在智能信号灯的指挥下,樊城区人民路与前进路交会路口井然有序。(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赵怡然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闯 祝兆林 通讯员 周富俊
从几个部门“折返跑”,到一台自助机“全程办”;从望眼欲穿等公交,到手机查看测算,人车同到站……2022年10月,襄阳市被列为全国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简称“数公基”)建设首批试点城市。
截至目前,襄阳城市信息模型平台(CIM)搭建完成,襄阳市中心城区953平方公里和7个县市区主城区的720万个实体对象“一标三实(标准地址、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实现数字编码赋码,一座“数智”襄阳城在云端崛起。
从高楼大厦到路灯井盖
万物赋码构建数字城市
打开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襄阳境内的山川河流、道路桥梁、楼宇商圈跃然屏上。随意点击一处设施,该设施的编码、地址以及相关居民身份信息等内容一目了然。
“数公基”,是指以城市数字模型为底座,对建筑物、构筑物等进行编码赋码,集成“一标三实”,打造数字孪生城市。通俗理解,就是把城市以数字化方式搬上云端。
城市登云、万物互联,统一身份是前提。
“由于各种原因,以前很多小区、道路等有多个地址和名称。”襄阳市公安局巡警支队支队长柏小武介绍,各单位有各自的命名标准,一地多址、一路多名的情况屡见不鲜,导致数据无法实现互联共享。
襄阳市首先通过“一标三实”系统将所有建筑地址统一命名标准,并采集建筑内实有人口、实有单位、实有房屋数据,实现人口、房屋、地址三要素关联。然后结合部门管理职能和实际业务,把城市实体对象分成13个大类、87个中类、478个小类,从高楼大厦到路灯井盖,每一个实体对象都有唯一的识别编码。
“编码不仅是实体对象的‘身份证’,更是打开实体对象信息的‘钥匙’。”襄阳市大数据中心项目一部部长朱娟介绍,每个编码后面,承载着实体对象具体地址以及生产、使用、维修等所有信息资料,如一座桥梁,通过编码就可以查看该桥从规划、设计、建设、维修所有信息,连一颗螺丝钉更换都有迹可查。
287个系统集成“一本账”
“最强大脑”管理数智城市
7月26日18时30分,正值晚高峰的樊城区长虹路和人民路路口,忙而不乱。
长虹路方向,直行绿灯亮起30多秒后,左转绿灯亮起15秒;随后人民路方向直行绿灯亮起25秒,就变成左转绿灯,长约20秒……
“红绿灯会根据实时车流,精准计算、智能调节亮灯时长。”汉江智行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刘坤介绍,中心城区已完成330个路口智能信号灯改造,襄阳在全国率先实现车联网与智慧交管数据的深度融合赋能,让整体通行能力提升15%。
“数公基”是数智城市建设的“框架结构”,场景运用则是对“每个房间”的精装修。
襄阳市梳理全市52家市直部门的287个应用系统,逐一进行改造后接入“数公基”平台,形成部门应用系统“一本账”,实现“数公基”与政务服务、综合监管的深度融合。
教育部门基于“数公基”平台开发的义务教育招生平台,汇集9个部门的21个数据接口,对学生户籍、房产、居住证、社保等信息自动判断,让适龄儿童入学报名不再材料多、手续繁、认定难,促进了教育公平和均衡。
襄阳文化旅游集团围绕襄阳古城保护与传承以及智慧景区建设,打造数字古城管理系统,对古城内历史文物进行建模,梳理古城人口、旅游数据、文物概况等数据,切实掌握古城现状,有序开发古城文化旅游资源。
截至目前,襄阳“数公基”已开发智慧交通、城市规划编制、治安管理、市场主体登记等应用场景,为城市治理和民生服务提“智”增效。
襄阳市数据局局长肖茂林介绍,目前全市正在推进市县一体化扩面建设,加快应用体系化标准化、数据集成以及应用场景开发,打造数字政府,建设数字社会,壮大数字经济,构建高效、智能、便捷的“数智”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