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宅、颓,是谁杀死了我们孩子的精气神?

钱志亮谈知识 2024-11-21 16:50:18

一群孩子聚在一起,竟不嬉戏打闹,也鲜有交流。

他们不是抱着手机玩,就是在放空、发呆或漫无目的地滑手机,每个人都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跟旁边的妈妈们说起这件事时,大家也都很苦恼,本该充满朝气的孩子,如今却个个沉默寡言,死气沉沉。

不出门,每天除了吃饭和上厕所,就窝在房间里不出来;

不社交,和同学越来越无话可说,更愿意在虚拟世界闲聊;

不收拾,任由东西乱七八糟摆放,还不允许别人帮忙整理房间;

不娱乐,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满嘴都是“没意思”、“没劲儿”……

“懒、宅、颓”,似乎正悄然成为这一代孩子们身上难以忽视的标签。

这不禁让人疑问:究竟是什么,杀死了孩子们的精气神?

不能“玩”的孩子

正在失去活力

心理学家约翰·马理做过一个研究,他观察未成年的猴子在笼内相互嬉戏作乐,你追我逐。

于是,他把一部分小猴子放到别的笼中,不让他们有机会耍乐。

结果,这些失去游戏机会的猴子,长大后变得十分呆木,有些甚至失去求偶及生小猴子的本能。

猴的玩耍行动,马理称之为“彩排期”,其作用是为小猴子未来的成长铺路,让它们成功地发展成为大猴子。

人也是一样,需要“彩排期”,才能成长为一个健康、有活力的成人。

可现在的孩子,他们还有玩耍的自由吗?

每天,他们不到六点就要起来上学,在地铁上不是补觉,就是在赶作业。

一放学,就被父母们马不停蹄地送往各个课外班,孩子练功的同时还要抓紧时间写作业。

回到家,还有各种做不完的作业,刷不完的题,一学就要学到十一二点。

而这样的日子,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十几年!

漫山遍野、街头巷尾追逐嬉戏的美好记忆,上学放学呼朋唤友,逛逛小卖铺,偷吃小零食的美好童真,在这代孩子身上,已经成了越来越难得的奢侈品。

回想我们以前,一下课就可以在操场上疯跑,挂在双杠上,或者三三两两跳皮筋,玩弹珠,就算没有任何道具,几个孩子挤在一个角落“挤油炸”都很开心。

可我们的孩子,就连课间十分钟,都因为学校严令禁止追逐打闹,高声喧哗,而只能待在教室。

他们上个厕所都要打报告,而这短短的几分钟,就是孩子们每天为数不多可以玩耍的时刻。

他们就像一尾孤独的鱼,别无选择地生活在精致的鱼缸里。

看似拥有极其丰富的物质,但快乐却是极少的。

看似生存的世界丰富多彩,但内心的世界却匮乏无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