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馆一词,最早出现在1850年英国鸟类学家菲利普·戈斯(Philip Gosse)的著作中。他和他的同事们对鸟类、水生生物之间关系的文章,引起了公众对水生生物的极大热情。
1853年,世界上第一个供展览用的水族馆在英国摄政公园(Regent's Park)对公众开放。此后,公共水族馆在19世纪欧、美发达城市得到公共政策支持。
水族馆的商业化起源自马戏团创办人巴纳姆(P·T·Barnum),他认识到利用活的水生动物的商业可能性,于1856年在美国纽约博物馆开设第一家供展览用的收门票的私人水族馆。100多年之后的2014年,目前全球已经有了538个水族馆,以日本(129个)和美国(109个)为最多,中国也有大大小小60个水族馆,位居世界第三。
青岛水族馆在中国的水族馆事业,甚至说在中国的海洋科学的研究与应用领域里,是中国开山老祖的地位。此事件的源头要从1930年秋,中国科学社成员会议在青岛召开,与会的蔡元培、李石曾、胡若愚、蒋丙然、宋春舫等人,积极倡议成立中国海洋研究所,推举胡若愚、蒋丙然、宋春舫为筹委会常务委员,并决定以中国海洋研究所的名义筹建青岛水族馆,择址为青岛海滨公园即今鲁迅公园内的莱阳路4号,建设的费用由当时民国教育部、实业部、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所、青岛市政府、山东省政府、青岛大学、青岛观象台、万国体育会、东北海军司令部及宋春舫、朱润生及蒋丙然等捐助。
当时的青岛市市长胡若愚非常赞同成立中国海洋研究所的计划,由青岛市政府发起了海洋研究所筹委会,并举行了一次会议。之后,筹委会得到了民国六个部委的一万余元的经费,筹委会去大连考察大连日本水族馆的建设,经过对大连的考察,他们得出了对大连水族馆的认识:“大连水族馆,出自日本人之经营,规模既小,设备亦殊简陋,而且也并不对外开放。”这给了青岛水族馆的筹建者很大的信心,要高标准地建设此馆,以示我中国的国格。
在这种体现国家格局的指导方针下,建筑的设计风格亦发生了突变。在当时,青岛纷纷采用欧式建筑的背景下,唯独青岛水族馆选择了中国城垣式古典民族建筑造型,在隔路相对的欧式建筑群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灿烂夺目。
在20世纪30年代,无论是从建筑规模上,还是从收藏品上,青岛水族馆都创下了亚洲之最。胡若愚的继任者市长沈鸿烈,这个曾在日、英两国留学,深知建设海洋强国重要意义的市长,在1932年水族馆开馆典礼上说:“一切建筑物(指青岛)纯为西洋化,今水族馆,能以中国古代建筑,表现吾国固有文化,在青岛可称凤毛麟角……中外人士之来游者,必可得深切之印象……均于本市文化有相当之贡献!”蔡元培对水族馆的建立有这样的感慨:“大连而外,中国仅有此馆!大连馆,规模既小,设备亦殊简陋,然则此馆,当为吾国第一矣!”之后的岁月,此馆一直扮演着中国海洋科学的历史原点的角色,直至今日又派生出了如海底世界等新型水族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