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正会

水殿风凉有墨 2024-07-23 03:41:15

清朝,释正会,字道光,姓刘,是永宁人,他的母亲姓李,是一个心地善良、勤劳自持的人。正会从小就性格刚直,朴实无华,有着高尚的志趣,有一种超越常人的抱负。

十二岁时,他就离开了世俗,成为安国寺的一名僧人,由果从法师抚养长大。成年后,他剃度出家,跟随能隐法师学法,听讲《楞严经》。他听讲还没有结束,突然开启了自身敏锐的智慧,在群僧中与众不同。

清顺治七年,玉光老人讲解戒律于广济寺,正会受了具足戒。当时僧侣云集,日常供给非常庞大,事务非常繁杂。正会因此离开,回到了山西。

他看到战乱后的家乡田地荒芜,故旧凋零,断垣残壁,庄稼稀疏,一片战乱后肃杀景象,特别是燕赵、卫晋地区,破坏尤为严重,于是他考虑南下云游。

他渡过长江,游历了苏州,往来于金陵和铁瓮城之间,在玉峰和鉴湖之上徘徊,登高远望,到处都是战火硝烟,凭吊史迹,感慨今昔,伤感难抑,心中怅然若失。

因此他又折回北上,经过齐、宋、鲁、魏等地,最终来到了五台山,时在顺治十八年。在五台山,他低调地生活,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存在。他曾经独自寻找幽静的地方修行,独自享受禅悦。

有一次晚春时节,他漫步在佛寺中,四周荒草蔓延,路径都被遮盖了。他正要拂去野草坐在地上,忽然看到空中有几丈高的金光,瑞云缭绕,仿佛是文殊菩萨的庄严宝相,半隐半现。

不一会儿,菩萨金色的身形突然屹立在他身前,璀璨夺目,正会惊愕之下倒地便拜。突然,一片紫霞从东方飞来,与金光一起向西飞去,金光随即也消失。他把这件事告诉了众人,大家都感到疑惑,但正会一生不说诳语,大家都知道他不会说谎。

感受到这次吉祥的征兆后,正会深受激励,发愤修行般舟三昧,一百日昼夜持诵,精进勇猛,无人能及。他回向西方,渴望与佛并肩。

康熙元年,他再次回到广济寺,成为西堂的首座。十年后,他在信安讲戒律,又应宗师府的邀请参加万寿寺戒坛,两期都没有缺席。

康熙十五,云光法师游历盘山一直未回,广济寺的住持空缺了将近一年。监院于是迎接正会入主方丈,以振寰为闍黎。

释振寰,是燕台(冀北一带)的贵胄后裔,他性格恬淡,礼诵虔诚,擅长言辞。辛酉年,康熙皇帝亲临寺中,他来到藏经阁,询问正会是哪里人,法腊有多少年。正会回答:“我是晋人,七十岁。”

康熙仔细端详他说:“非常健康。”进入方丈室后,康熙又问《般若经》的卷数有多少,正会还没回答,振寰就代替他回答得非常详细。因为康熙在繁忙之余,也深入研究佛教经典,知道这部经原本有八百卷。

于是他问起这个数目,振寰最初回答说有六百卷,再次询问时,他说还有二百卷是实相般若。因此,圣祖对他赞叹不已,知道他是一个佛学深厚的高僧。

1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