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工作也出现在大众面前。
这些职业中,少不得会有一些在我们之前看来会很神秘的,和逝者打交道的职业。
比如:火化师,入殓师,捡骨师,还有我们今天会介绍到的“捞尸人”等等。
“捞尸人”这个职业近些年一直被大众诟病,因为他们捞一具尸体需要收取一万八千元的天价捞尸费,“挟尸要价”的行业准则,令无数家属无能为力,但也只能被迫接受。
为什么“捞尸人”这个职业如此“暴利”,却经常有人哭诉自己没赚钱呢,这背后到底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呢?
图源来自网络
“捞尸人”的背景在中国悠长的河流与湖泊岸边,有一群特殊的人群默默工作着。他们被称为“捞尸人”,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一个需要和逝者打交道的职业。这个行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称为"水鬼",主要负责打捞溺水者的遗体。
图源来自网络
这便是我们所熟知的“捞尸人”的前身。
“捞尸人”这个群体并非单一。他们中有专职的打捞队员,也有兼职的渔民;有经验丰富的老手,也有刚入行的新人。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有的是为了谋生,有的则是出于一种使命感。无论如何,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逝者和其家人提供最后的服务。
图源来自网络
只是大家常常忽视了“捞尸人”的工作环境和难度。在冬天的时候,即便面对寒冷的江水,他们也必须长时间的工作。面对腐烂的尸体,他们所承受心理压力也是巨大的。
有时,他们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在急流中搜寻。这份工作不仅需要体力,更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
图源来自网络
此外,“捞尸人”的工作频率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虽然有报道称一周可以捞70具尸体,但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大多数时候,“捞尸人”的工作是零散和不稳定的。他们可能连续几天都没有工作,突然又忙得不可开交。
虽然“捞尸人”真的很辛苦,但真正让“捞尸人”这个职业受到诟病的原因,还是他们“挟尸要价”的做法。
图源来自网络
挟尸要价2009年10月24日,湖北荆州长江岸边发生了一起,暴露捞尸行业阴暗面的事件。
那天,长江大学的十余名学生听闻有孩子落水,毫不犹豫地跳入江中组成“人链”施救。他们成功救起了落水儿童。
图源来自网络
但不幸的是,“人链”中有三名大学生因被江水冲击的体力不支,而断开了链接,落入了湍急的水流中,生命岌岌可危。
岸上的同学急的不行,想了各种办法去拯救自己的同学,但都以失败告终。
图源来自网络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艘小船缓缓驶来。岸上的同学又再次燃起了希望,船上的人自称自己是一位“捞尸人”,名叫王守海。
只不过,王守海并没有带给学生们希望,反而是报出天价捞尸费后,让学生们陷入深深地绝望之中。
他说如果想让他下去捞尸,每具尸体需支付给他1.8万元,先交钱,后打捞。岸上学生们的怒火瞬间被这个“挟尸要价”的无理要求点燃。
图源来自网络
面对众人的愤怒和质疑,王守海却显得异常冷静。他坚持己见。不凑齐钱,就不打捞尸体。
在学生们好不容易凑够4000元后,也只帮忙打捞了一具尸体。
随后他们打捞到了第二具尸体,但由于学生们没有凑齐余下的金额,王守海竟然将尸体的一只手绑在船上,余下的尸身继续放在水里,任由江水将其浸泡。
图源来自网络
这一幕被目击者拍摄下来并迅速在网上传播,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强烈抨击。人们纷纷谴责王守海的冷血行为,认为他丧失了最基本的人性。
在舆论的压力下,王守海最终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出人意料的是,他表现出的不是理直气壮,而是一种无奈和委屈。
王守海表示自己也是一个打工人,打捞一具尸体只能拿到几百块钱,其余的钱都是进了老板的腰包,自己也没有办法。
大众数字报2009-11-06《“挟尸要价”另有其人“见死不救”渔民被冤》
这个出人意料的回答揭开了捞尸行业的另一面。原来,在这个看似简单的行业背后,存在着一个复杂的利益链条。
据了解,王守海背后的老板陈某,控制着整个长江流域的捞尸生意。并将其演变成了一种"霸王产业"。据当地渔民透露,即使他们有船有设备,看到浮尸也不敢轻易打捞,因为害怕遭到陈某的报复。
图源来自网络
这种垄断和暴力威胁,使得整个行业陷入了一种畸形的状态。
只是这样的理由并不足以给王守海开脱。在生命攸关的紧急时刻,他选择了利益至上,这种行为,再怎么说也是够冷血无情的。
不过也不是所有“捞尸人”都如此“唯利是图”的,在“捞尸人”这个行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自然也有心善的“捞尸人”了。
善良的“捞尸人”无论什么职业,有人会“唯利是图”,也会有人“用自己的善良对这个世界缝缝补补”。
陈阳喜大爷就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人物。
陈阳喜
现年70多岁的陈阳喜,是湖北宜昌的一名退休渔民。自1987年开始,他就义务打捞长江中的遗体,至今已有30多年。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陈大爷已经打捞了400多具遗体,为无数家庭带来了最后的慰藉。
与王守海的高价要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陈大爷从不收取任何费用。即使在物价飞涨的今天,他依然坚持免费打捞。
当被问及为什么要这样做时,陈大爷说,他去当“捞尸人”仅仅想让逝者尽快入土为安,为家属减轻一些痛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像陈大爷这样的传统“捞尸人”,正在逐渐消失。捞尸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捞尸行业的变迁传统的“捞尸人”,大多是像陈大爷这样的渔民或当地居民。他们凭借对当地水域的熟悉和多年的经验,在需要时提供帮助。但这种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缺乏专业训练、设备简陋、安全无保障等。
近年来,专业的水上救援队和打捞队伍开始兴起。这些队伍配备了先进的设备,如声呐探测仪、水下机器人等,大大提高了搜寻和打捞的效率。
同时,队员们经过专业的训练,不仅能够进行水下打捞,还能进行水上救援,在紧急情况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长江救援队为例,这是一支成立于2010年的民间救援队伍。他们不仅参与打捞工作,还积极开展水上安全知识普及和救援培训。
截至2021年,长江救援队已经成功救援了数百人,打捞遗体近千具,成为长江流域水上安全的重要守护者。
新旧模式的对比,不仅体现在技术和效率上,更体现在整个行业的规范化和专业化程度上。专业救援队通常有明确的工作流程和收费标准,避免了像王守海事件那样的争议。
同时,他们也更注重心理健康,为队员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应对工作中的压力。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因为新模式的出现就完全否定传统“捞尸人”的价值。
在一些偏远地区,或者在突发事件中,像陈大爷这样的本地“捞尸人”往往能够更快地到达现场,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捞尸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很可能就是新旧结合的模式。例如,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尝试将传统“捞尸人”纳入专业救援体系,为他们提供培训和装备,使他们成为正规救援力量的有益补充。
结语我们期待看到一个更加规范、更有人性的捞尸行业。在这个行业中,专业与道德并重,法律与人性共存。捞尸人不再是被争议的对象,而是受人尊敬的职业。他们用专业的技能和高尚的品德,为逝者提供最后的服务,为生者带来一丝慰藉。
信息来源:
大众数字报2009-11-06《“挟尸要价”另有其人“见死不救”渔民被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