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的街道,沿着梅江蜿蜒伸展。石板路上,每一步都回响着历史的足音。街道两旁,南洋风格的骑楼,见证了无数风雨,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关于坚韧与智慧的客侨故事。
01
Transformation background
改造背景
松口镇,地处梅州市梅县区东北部。因地处松源河注入梅江的入口而得名。这里因河而兴,因侨而名。宋代伊始,特别是清末民国初期,松口成为梅州,乃至闽粤赣客家人向海外迁徙的重要驿站、世界客侨“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客家人“印度洋之路”的第一港。因其繁华盖过州城,以至有“松口不认州”的说法。松口作为粤东北重要的水陆码头,商贾众多。镇上至今保存着各个时期的街道建筑,既有古朴的木板铺面,又有南洋风格的灰塑骑楼。纵深宽敞的平面布局与中西元素装饰的门店立面,使古街中西合璧的连片店铺有机统一而富有变化。
因传统建筑存在破损、年久失修等问题,居民自发改造和拆除重建的“现代”住宅,新老建筑穿插现象严重。随处可见凌乱的电线以及排水管道,环境卫生较差,极大影响了整体的建筑风貌。近五年来古街局部建筑发生倒塌现象,进行系统的修缮维护工作迫在眉睫。
02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改造策略
以做强文化旅游、做强圩镇服务为出发点,围绕典型镇建设要求 ,发挥松口圩镇的自然、人文、商贸、文化等优势,将松口打造为:南洋海丝路·客侨第一镇。古街整体策划:打造多主题南洋风情街,重现圩镇商贸盛景。充分利用松口镇传统建筑、非物质遗产、历史文化等要素,串联移民广场、火船码头、旧船厂等重要节点空间,通过传统建筑活化利用和功能植入方式,丰富街区业态功能类型,形成风情浓郁、尺度宜人的特色古街,引入文化活动表演、灯光秀活动展示、文创空间体验、网红建筑打卡等活动,加深游客对松口古街的游览印象。
修旧如旧
古镇改造遵循“原真性、完整性、可逆性”的原则,充分尊重建筑的历史痕迹,根据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立面风貌情况分类为“修缮、维修、改善、保留、整治”五类措施,编制建筑立面修缮的“一栋一策”——即一栋沿街建筑、一种设计策略、一项施工工程,避免粗放式修复整饰工程,重现历史文化底蕴。
对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线索及有历史依据的传统风貌建筑精细化设计实施,以历史研究为依据,现状评估为基础,明确保留和修复保护的部分做到有据可依,尊重历史,延续民国传统文化。
骑楼街呈现鱼骨状肌理街道平行梅江而建,激活古街旧巷,形成不同空间感受的特色游径,贯通各个开放性空间,且有多个巷道可通往梅江,形成开放性空间或望江节点。同时可利用危房改造为公共空间,结合街巷道,把“阳光”引入片区。
03
Travel line to build
游线打造
以“中山路—繁荣路—和平路”为核心,按照文化、商业、生活三种主题对街道进行重新定位,采用“文化创意+商业休闲+历史体验”的业态模式,进一步丰富古街商业空间层次,提升商业街品质,推动南洋风情街的打造。
重点推进客侨博览、文化休闲、创意礼品等现代文创业态,客家美食、生活日化、茶茗南药、餐饮娱乐等传统和现代商贸业态,以及松口山歌表演、滨水民宿等传统生活体验业态,激活古街内生动力,适应松口新时代发展潮流。
三大主题段落
移民文化主题段:依托港务署打造移民纪念馆,利用松江大酒店打造VR体验馆,并策划夜间水幕电影、亮灯仪式活动,利用“场馆展示+VR沉浸体验+影视重现”手段展示客家出海场景;
古街商贸复兴段:依托世德新街和柴圩坪广场打造商业街市,重现松口繁华景象;
侨乡民宿生活段:利用权属清晰的滨江房屋改造为民宿,作为旅游服务的配套空间。
04
Traffic planning
交通规划
古街人车混行,系统性不强安全隐患较大。内部道路普遍较狭窄,汽车穿行古街,不利于游客步行观光。公共停车场不足。汽车占道停车较为普遍,停车难问题较为突出。松口古镇规划范围内原有4个停车场。历史镇区及外围的主要车行道、次要车行道以双向交通为主,建设北路等以单向交通为主,内街巷仅供紧急时通行消防车,平时以步行与非机动车交通为主,不通行机动车。除了车行动线以外,为了更好的分流人行动线,建议通过梅江,链接梅江市区与松口古镇码头的航线。
一条主要线路,两条次线路。以古镇南洋风貌一带为主要线路,以华侨、南洋建筑、海上丝绸等历史文化组成的历史游线。环江与园线作为次游线,两边作为偏离景区点的起始也能快速抵达主要的历史游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