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道士未向日寇鞠躬遭殴打,从此专在夜间猎杀落单日军,死后被供入英烈堂在我军的高级将领中,开国上将贺炳炎和道教是颇有渊源的。贺炳炎自幼家贫,9岁在煤矿当工人,期间拜入一位道士门下学习武当剑,名字也从“向明炎”改为了“贺炳炎”,意思是冲天大火——道教向往达到纯阳境界。后来,他加入贺龙的部队,成为贺龙的贴身警卫员,此后作战立功,位列开国上将,书写了一出新时代的“道士下山”。本文要介绍的这位主角,名气虽然不如贺炳炎将军,但同样颇具传奇,他就是小道士毕云。
毕云1915年出生于山东威海神道口村,从这个名字我们就知道,这里道教颇为盛行。当时神道口村不远处就有一个碧霞元君祠。毕云长大后,因为家境贫困,被亲戚送到了威海天后宫当道士,道号“志修”。毕云在道门的师傅,在晚清的时候当过义和团,颇通拳脚,义和团失败后他出家修道,武艺更加精进。7岁的毕云来到天后宫后,因为聪明伶俐,很受这个师傅的喜欢,在师傅的悉心教授下,毕云很快熟悉了各种兵器,练就了一身本领。由于武艺精湛,他在当地很快收获了名声,大家都叫他“小老道”。如果不是日寇入侵,毕云一定会在后天宫悠然度过自己的一生,但历史的剧本却不是这样的。1938年,日寇占领的威海,烧杀抢掠,欺压百姓。有一天,他们冲进后天宫,说有他们通缉的要犯逃到了这里,毕云作为后天宫青年一辈的弟子出来辩解,结果反被捆了起来,吊在院子里的一棵柏树上,准备处以死刑。好在当地有一位商人站出来为他说情,毕云才逃过一劫。不久之后,毕云到城中买菜,在过路卡的时候,由于没有向日本哨兵鞠躬敬礼,对方不由分辩就痛殴了他一顿。回到后天宫后,毕云收拾了行囊,从此再也没有回去。毕云去了哪里呢?他在威海大石硼一带隐姓埋名,专门在夜里猎杀落单的日军,他有着矫健的身手,很快,威海城内出现了数具莫名死亡的日军尸体。一时间,威海的日军人心惶惶,加紧了侦查和巡逻的力度,并且每次外出都要结伴而行。毕云眼看猎杀的难度增大,决定放弃单枪匹马的行动方式,他离开了威海,加入了国军郑维屏的部队。在国军中,毕云有了得手的武器和后勤保障,猎杀日军更加没有后顾之忧,每次他外出回来,都带着一两个日寇的首级,这让大家对他无不钦佩。不过,毕云活动久了也知道了,国军纪律涣散,军纪腐败,有时候欺压起百姓来不输外敌,到1940年,毕云决定离开这支队伍,转投民望甚高的八路军。威海的八路军对毕云早有耳闻,他加入没多久,就当上了威海大队特工队长,由于擅长夜袭,作战机敏,毕云很快有晋升为威海一区——城市区的区长兼区中队长。1942年,毕云有了另外一重身份——共产党员。这一时期的山东根据地,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日寇不断对根据地发起扫荡,就连时任山东分局书记兼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的朱瑞同志的夫人陈若克和他们的孩子都是在了日寇的刺刀下。在一次转移中,毕云主动要求带队断后,与3倍之敌浴血奋战数小时后,一颗子弹击穿了毕云的胸膛,当仅存的几个战友把他带到安全地带的时候,毕云已经牺牲,当时他年仅27岁。得知毕云牺牲的消息,当地的村民无不陷入悲恸,不久后,毕云被村民供入英烈堂,永受后人瞻仰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