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新中国历史上的众多运输机:1980年9月26日运10首次试飞成功

萨沙讲史堂 2024-09-22 19:16:24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盘点新中国历史上的众多运输机:1980年9月26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现代化喷气式大客机“运10”首次试飞成功。

遗憾的是,运10运输机最终没有形成战斗力。

我们回顾一下解放军的运输机历史。

早在抗战时期,中国人就知道了空中运输的重要性。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以后,很快占领东南亚各国,尤其占领了缅甸,封锁了中国所有对外运输路线。

在很长一段时间,美国援助中国的军火物资主要依靠驼峰航线运入中国。

虽然驼峰航线是全世界最可怕的空中运输线路,需要飞越喜马拉雅山脉,仍然为中国提供了急需的大量物资。

在长达3年的艰苦飞行中,中国航空公司共飞行了8万架次,美军先后投入飞机2100架,双方总共参加人数有8万4000多人。单是美军一个拥有629架运输机的第10航空联队,就损失了563架飞机。在这条航线上,美军共损失飞机1500架以上,牺牲优秀飞行员近3000人,损失率超过80%。而前前后后总共拥有100架运输机的中国航空公司,竟然先后损失飞机48架,牺牲飞行员168人,损失率超过50%。

即便牺牲如此之大,驼峰航线仍然运送了85万吨的战略物资和3万3000多名战斗人员,相当的惊人。

通过这些物资建立的陈纳德第14航空队,逐步掌握了中国上空的制空权,打的日本战机四处乱窜。通过驼峰航线运到中国的武器、弹药、药物甚至军工零件,对抗战也起到了雪中送炭的重要作用。

1945年8月,日本突然宣布投降。当时毛泽东和朱德都比较兴奋,因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敌后武装控制着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广大地区。国民政府的主力部队则主要集中在西南和西北地区!

谁都知道,日本控制的地区属于中国的精华区域,有着中国主要人口和经济资源。

由于中央军距离日本控制核心地区非常远,显然八路军和新四军可以抢先占据这些地区,建立比国民政府更大的根据地,那么内战可能在1946年就会结束。

让毛泽东没想到的是,美国的插手改变了一切。

1945年8月,在华美军总司令魏德迈调集中国及印度境内所有美国军用与民用飞机,开始全力空运国军抢占重要城市。首先将国民党军新六军从湖南芷江运进南京。紧接着美国第十、第十四航空队开始全力空运国民党军队抢占上海、北平、天津、广州等。魏德迈宣称:“这无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空中军队调动。”

10月中旬至1946年6月17日,美国海军运送国军9个军去华北、华中、东北,控制了各大城市和重要据点,共耗资6亿多美元。

美国拥有的强大空中运输能力,超过了解放军高层甚至斯大林的预期,也让内战持续了3年才最终结束。

通过这一幕幕的现实,解放军上下都很清楚空中运输的重要性。

只是,对于连空军也没有的新中国来说,运输机仍然是奇缺的物资。

1949年建国之时,解放军只有极少的美制C46、C47运输机,都是从国军手中缴获而来,或者是国军飞行员驾驶飞机投降过来。

C47是一种中型运输机,可以一次性运输28人,或者运输1.2吨物资,巡航速度为每小时360公里,可以连续飞行2600公里。

C47堪称二战美军的空中出租车,一共生产了1万3000架。

C47参加过二战美军的历次战役,执行过诸如空降诺曼底、市场花园行动等各种成功的空降战役,更有无数关键的空投行动。

电视剧《兄弟连》巴斯托列围困战最后,大量C47赶来向E连的美国伞兵们空投了大量补给和弹药,宣布美军彻底扭转了战局。

至于空投方面,诺曼底战役的1000架C47在60小时内空投了6万名伞兵和他们的全部装备。

C47以硬骨头而著名:在驼峰航线运输任务中,一架C47遭遇了日本中岛隼式战斗机。因为C47皮糙肉厚,隼式射光了子弹也无法将其击落。日本飞行员决定进行神风攻击,驾驶战斗机猛烈撞击C47。隼式战斗机瞬间粉碎,C47机舱顶部被撕开一个大口子,却仍然坚持飞回机场降落。

C46就更厉害,是一种大型运输机,载重量为4.6吨,是C47的三倍。它的飞行速度为每小时430公里,同样可以飞行2600公里。

C46的优势是强大的发动机。如果不超载,这种双发运输机可以只用一个发动机就能保持高度。

在开国大典上,解放军有3架C46参加了阅兵,后来陆续收集到11架,全部编入空13师。

有趣的是,就这么几架运输机,仍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在1950年5月,谢派芬机组驾驶C46运输机首次飞入西藏康定,从空中为解放军进藏地面部队实施空投支援。

这批美国原产的C46由于皮实耐用,一直用到1982年才从空13师退役,前后服役接近40年。

至于C47,建国后解放军陆续搞到14架,也是用到1982年才全部退役。

解放军现有的少量C46和C47均是无法补充的,区区25架自然也不够一个大国使用,只能另外想办法。

而解放军能够大量搞到运输机的渠道,无非是从苏联购买。

在1949年,林彪的四野首先从满洲里进口了2架苏制里2运输机。

里2是苏联版本的C47,苏联在1936年从美国道格拉斯公司购买了制造许可证,进行了一些适应苏联的改造,随后在二战中生产了4000多架,也是苏联主力运输机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解放军从1949年10月到1950年2月购买了47架里2。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苏联向中国援助了24架里2,转交了所有设计图纸和其他资料。可惜50年代中国的工业力量太差,根本不可能去山寨里2运输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2是中国仅有的几种运输机之一,总数大概70多架。

1956年5月3日,毛泽东主席在建国后首次乘坐飞机,就由空军独三团(专机团)的里2型8205号飞机。机长为独三团团长胡萍。从北京经停武汉、长沙飞抵广州。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公安部长罗瑞卿陪同飞行。

解放军对于里2不太满意,认为其性能不佳。虽然是山寨C47的产物,然而苏联却进行了1300项技术改进,目的都是简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工艺、降低制造成本。这导致里2性能相比C47有明显的差距,解放军只能将就着用,比没有运输机要好。

认为里2性能很差,中国又转而购买苏联新式运输机。

在二战后,苏联研发了取代里2的伊尔12运输机,从1946年开始服役。

伊尔12性能要强得多,不能可以运载多达32名全副武装的伞兵或者近4吨物资,还可以飞行5000公里。

尤其重要的是,伊尔12的发动机比较强劲,飞行高度较高,可以在高海拔地区飞行的运输机。

在1950年解放军第18军进入西藏时,全军仅有9架美制C46可以在高原运输。

为此,周恩来亲自致电苏联方面,在1950年9月订购42架伊尔12,几个月后就开始交货。

伊尔12是很牛逼的,解放军用它在青藏高原一共开辟了25条航线,为平定西藏叛乱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不过,伊尔12的安全性不佳,这主要是二战期间苏联航空技术还不太高明。

苏联一共制造了663架伊尔12,就有49架坠毁,原因基本都是发动机故障或者失效,损失率几乎有十分之一,被苏联飞行员怒斥为“寡妇制造机”。

朝鲜战争结束以后,新中国开始了全面生产建设时期,空军运输机成为必然要解决的问题。

依靠花钱购买,一来中国是个穷国,哪里有这么多外汇,二来一旦两国关系恶化,有钱也买不到这些大家伙,中国必须自产运输机。

根据中苏的协议,苏联在1957年提供全部技术资料,并且派遣专家进行指导,帮助中国完成安2运输机的山寨工作,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运5运输机。

由此,中国“运”系列运输机横空出世。

安2是一种入门级单发动机轻型双翼运输机,是苏联1946年研发的老旧产品。

它的航程只有850公里,飞行速度为每小时160公里,载重1.5吨,可以搭乘10多名乘客。

这种双翼设计仍然是上世纪30年代,也就是二战爆发前的水平。

表面上运5的性能平平无奇、设计落后,然而它还是非常实用的。运5可以作为军用运输机,也可以用于民航运输,甚至可以作为农业飞机(喷射农药)或者空中运动飞机。

运5的飞行速度很慢,可以在距离地面5到10米高度飞行,因此对起降场地要求不高。它只需要170米的跑道就可以起飞,甚至可以在野外平整的草地机场降落。苏联生产了1万8000架安2,直到1991年才停产。

中国从1958年开始生产运5,连续生产了10年,共制造了728架,其中78架援助了外国盟友。

运5虽不错,终究是轻型运输机,飞行距离还不到1000公里,无法胜任解放军的军事需要。

1964年,工业水平有所提高的中国,仿造了苏联伊尔14运输,这就是运6运输机。

苏联研发伊尔14的目的,是取代伊尔12。

伊尔14从1950年开始在苏联服役,各方面都要先进的多,尤其安全性有很大进步,不像伊尔12那样被誉为空中棺材。它不是落后的双翼设计,是一种下单翼双发运输机,相对先进了一些。

中国从1955年开始,陆续购买了55架伊尔14,部分飞机作为首长专机,其他则用于日常运输任务。编号4202号的架伊尔14运输机,曾被毛泽东乘坐过23次。

伊尔14的性能比伊尔12强得多,中国开始考虑山寨伊尔14,这就是运6运输机。

在1961年,《空军主要技术装备七年(1963-1969)规划(草案)》明确指出:如有条件,伊尔14运输机应力争尽快仿制出来。

此时中苏关系已经非常恶劣,想要苏联方面提供全部资料,提供专家是不可能了。

中国方面只能采用测绘方式,试图进行逆向仿制。可惜,飞机不是大刀长矛,想要逆向仿制谈何容易。

航空设计界有句名言,“离地三尺,性命攸关”。

也就是说,军用飞机不同于地面上的坦克、装甲车、大炮,也不同于海上的军舰,设计难度极大,对于安全性要求极高。

坦克和军舰出现问题大不了趴窝不能用,飞机一旦出现故障就是机毁人亡。

所以,飞机的设计难度是最大的,尤其大中型飞机就是一个国家工业能力的最好体现。

以当时中国的工业水平,仿造运6出现困难是正常的。

1965年10月,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聂荣臻元帅,同负责运6项目的专家们进行座谈。此时研发工作已经进行了2年,共投入了1000多万研发经费(在当年就是巨款)。

专家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表示山寨成功运6至少还需要3年时间,而且仿造成功的活塞8甲发动机难以达到苏联原产品的水平。

聂荣臻元帅对此很不满意,认为运6本来就是落后的螺旋桨运输机,是苏联15年前的产品。就算中国现在仿造成功,也落后了世界10多年,更别说仿造还有这么多问题。

与其花费这么大财力物力研发落后飞机,不如直接山寨较为先进的运输机。

运6项目就停顿了,到1967年直接取消。

运6项目中止的同时,1966年国家下达了研发运7的任务。

运7的原型是苏联1959年首飞的安24运输机。安24虽然是螺旋桨运输机,却采用先进的涡桨发动机。

安24比伊尔14先进得多,它可以搭载50名乘客或者运输7吨物资,以每小时450公里速度飞行2800公里,飞行高度为8400米。

1969年,苏联又将安24升级,研发了安26运输机,最大的特点是运输能力有大幅度提高。

中国陆续购买了23架安24和63架安26,从1966年开始逆向仿制。

运7的研发同样非常不顺利!虽然1970年进行了原型机首飞,然而各方面技术都不成熟,尤其发动机难以达到项目要求。

这样折腾了10年,直到1980年才搞定了WJ5A-1型发动机的研发工作。

因此,运7直到1982年才正式定型,到1984年只交付了2架到民航。

运7的性能同安26差不多,可以搭乘52名乘客,最大航程为2400公里,飞行速度为每小时420公里。

可以这么说,运7出现以后,中国自研运输机才真正有了空中运输能力,依靠运5那种小飞机是没什么用处的。

很多人说,运7的主要问题是不安全,曾在1998年和2000年有过两次重大事故。

1998年5月毛里塔尼亚空军的运7,在沙尘暴中起飞后坠毁,全机42人只有3人幸存。这架运7很新,是中国方面在半年前交付给毛里塔尼亚的。

2000年6月,武汉航空公司的运7在大雨中降落,结果在武汉的王家墩机场降落时遭遇极端雷暴(在10分钟内炸雷400多次),导致飞机坠毁解体。机上有40名乘客和4名机组人员,无一幸存。飞机坠落时撞毁了汉江上一艘货船,导致7名水手死亡。

这均是运7遭遇极端天气后出现的空难,也不能说飞机就是不安全。

话说回来,运7仿造的安24更不安全。

中国一共购买了23架安24,然而在1976年、1980年、1985年、1986年、1989年共发生了5次严重事故,几乎都是机毁人亡。

最后的那起1989年事故中,中国东方航空5510号班机从虹桥机场起飞不久后坠入河中,飞机上40人仅有2名空姐和4名乘客重伤幸存,其余全部遇难。

六七十年代的中国,运7中型运输机长期无法定型,运5是轻型运输机不堪使用,那么解放军最急需的大型运输机怎么样?

那就更很难搞定。

在1968年,中央提出要求,希望第三机械部尽快逆向仿制苏制安12大型运输机,解决军方和民航的迫切需要。这就是运8运输机。

如果说运7难以仿造,运8仿造难度更大了好几倍。

运8的原尊安12运输机,虽然是苏联50年代的产品、在1973年就停产了,仍然是当时中国军工难以企及的高山。

安12为大型四发动机涡桨运输机,可以搭乘95名乘客,或者重达20吨的物资。

它的满载飞行距离有3600公里,可以飞行到1万米高空。飞机的速度很快,巡航速度有每小时670公里,

安12是一种优秀的军用大型运输机,军用版可以搭载100名全副武装的伞兵,或者1辆中型坦克,或者2门榴弹炮加上1辆拖曳汽车。

安12是六七十年代苏联以及华约国家的主要运输力量,前后装备了1200多架,大部分是军用型号。直到1974年,这种螺旋桨飞机才被更先进的喷气式运输机伊尔76逐步淘汰!

在很长一段时间,体型庞大的安12,就是苏军和社会主义阵营空中力量的象征,每一次阅兵绝对少不了它。

电影《战争之王》中,凯奇那架被黑人叔叔用蚂蚁搬山的方法,拆卸成框架的大飞机,就是安12。

早在1966年,中苏关系稍有缓和,中国立即购买了3架安12。

然而安12逆向仿制相当困难,直到1975年运8才进行首飞,比运7首飞还迟了5年。

直到1980年,也就是仿制12年后,运8研发工作才宣布成功,开始批量生产。

此时运8的原尊安12,已经停产7年之久。

作为中国唯一研发成功的大型运输机,运8后续经过很多改进,也成为各种飞机的载体。

在解放军方面,运8先后成为军用运输机、医疗救援机、电子战飞机、指挥通信机、电子侦察机、预警机、反潜巡逻机、海上巡逻机等等,堪称多面手了。

运8同运5、运7一样,解决了解放军一个领域的空白,本身的意义很大。

至于运9,则是运8的改进型号,在2012年开始服役。

由于运8平台的起点太低,到了2000年以后不太符合现代化战争的需要。

于是,运9横空出世,进行了包括更换发动机在内各种改进。运9的载重、航程、滞空时间、航电系统都有大幅度提高,甚至座舱环境也有很大提高。

改进运9的目的,主要是作为更优秀的载体,空军以此平台研发了高新系列至少8个型号的军用飞机,包括空警500大型预警机。

至于运10,也不需要萨沙多说,是中国第一种自研的喷气式大型运输机。

苏联在1971年,首飞了四发喷气式大型运输机伊尔76。

可以这么说,伊尔76的出现,秒杀了之前所有大型螺旋桨运输机。

伊尔76可以运载40吨物资,以每小时800公里速度飞行4200公里,后续提升到60吨或者飞行6000公里。

它可以搭载126名到186名全副武装的伞兵,在1万3000米高空飞行。后续机舱进行改造,它可以一次运输305名士兵。

在苏联入侵阿富汗的10年作战中,即便地面运输车队被游击队打的稀烂,苏军也可以依靠空中运输维持10万驻军。

在1979年至1991年,苏联空军共作了1万4700趟飞行到阿富汗。据统计,这些的行动共运载了79万名人员和315万吨货物。其中伊尔76运载了到阿富汗的89%坦克和74%的货物。

依靠伊尔76维持10万大军的运输,在70年代解放军看来简直是科幻故事。

受到巨大刺激后,中国在70年代初期开启了运10项目。

如果说山寨苏联产品的螺旋桨运8,已让航空技术薄弱的中国不堪重负,强调本国设计的运10就更别说了。

直到1975年,花费多年时间才完成了运10的设计图纸,到1980年进行首飞。

强调运10 必须是中国设计,导致工作异常混乱:运10的独特之处,是机体结构先采用苏联设计规范后参照美国适航条例全面自行研制的成果,发动机与航电才是由中国民航总局以波音707备件方式出资购买了数套改装。在选择机体布局时,考虑了翼身融合发动机舱、尾部发动机和翼下发动机吊舱方案,当时流行如在中国广泛使用的英国三叉戟客机采用的尾部发动机;

运10的设计一直与轰6有紧密联系,尾部发动机设计要从头开始,而同期未实现的轰8采用轰6机身及尾翼,将翼身融合发动机舱改为翼下发动机吊舱;

为尽可能通用技术,708项目于是也选择了翼下发动机吊舱方案,最终1972年确定的布局与DC8和波音707接近,而未选用DC9、三叉戟和图154的尾部发动机。运10计划配套动力为涡扇8,代号915甲,根据当时规划可能为轰6放大远程轰炸机方案动力。该发动机在波音707上进行过试验,在运10和远程轰炸机两个项目下马后也停止研制。

这么折腾到1986年,此时的运10经过评测,尚且远远达不到50年代波音707的水平,可靠性更是堪忧,只能中止研发。

当时报道这么写:因为考虑民航机市场营利能力严重不足,在尝试将定位从客机改为货运机,甚至是退而追求军用预警、加油机以获得国家拨款,但是技术上,原采用苏联设计规范,设计出来的零部件可达到高抗疲劳强度,但整机将较波音707严重超重;

后参照美国适航条例FAR-25标准研制,削薄减轻零件,因当时国内配套材料水准不足,制造出的整机仍较波音707略重,抗疲劳强度却大降,经百余小时试飞后机体隔框出现裂纹,安全性较低,在军队也难以达到实用标准。各种尝试均未果后,面对设计上的问题,出现了基本无法挑战的鸿沟,只能忍痛放弃整个计划。

最终,运10只剩下一架原型机,整个项目就这么结束了。

运10失败了,解放军只能通过购买苏联伊尔76解决大型运输机的问题。

90年代苏联解体,俄罗斯军工能力一落千丈。伊尔76的生产线分散在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等原加盟共和国内,俄罗斯一时间无法制造新飞机。

中国购买的伊尔76,均是俄罗斯翻新的二手飞机。当时全世界有用大型喷气式运输机的国家只有那么几个,中国又同西方彻底闹翻,只能捏着鼻子以每架2500万美元的价格从俄罗斯购买。

即便我们出了高价,俄罗斯只在90年代卖给我们14架,根本就不够用。

到2005年,中国又试图从俄罗斯购买了38架伊尔76,单价高达4000万美元。

就这样,俄罗斯居然还不满意,到交货时候竟然坐地起价,狮子大开口的要求涨价27%。

俄罗斯以国家形式耍流氓,以及当年北洋水师的覆灭都告诉我们,通过购买武器是无法成为军事强国的。

中国从2007年启动了200吨大飞机运20的项目,到2013年首飞成功,2016年开始正式服役。

运20对标伊尔76,是解放军的主力运输机。运20早期型号A型,主要使用苏联什韦措夫发动机设计局的俄制D30发动机。

直到2023年,运20B终于更换了国产涡扇20发动机,从而完成了核心部件的完全国产化。

除了将运20作为运输机以外,解放军也改造为空中加油机、预警机之类。

接着,萨沙再说说其他几种型号的运输机。

运11是70年代研发的一种螺旋桨轻型运输机,主要采用了上单翼双发动机布局。

运11设计目的,主要是淘汰落后的运5双翼轻型飞机。

运11的巡航速度仅有每小时160公里,航程为900多公里,可以持续飞行7个半小时。它对于起降机场要求很低,同样可以在平整的草地机场起降。

该飞机在1977年开始量产,因性能大大落后时代,前后只生产了38架,主要用于农业用途,也就是喷射农药或者灭蝗。

运11性能不堪使用,80年代对运11进行升级改造,推出了比较先进的运12运输机,目前最新型号为运12F。

运12F可以运载3吨物资,巡航速度提高到每小时375公里,可以飞行1500公里。

运12F使用两台普惠加拿大PT6A-65B涡轮螺旋桨发动机,作为动力。飞航界面系统采用汉威联合的Apex系统,螺旋桨为美国Hartzell产品,性能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运12造价不高,国际售价为1000多万人民币,截止2000年已经对外国销售100多架。

不过,运12的事故倒也不少。

从1993年到2020年,先后有15起严重事故,基本都发生在购买运12的第三世界国家。

以肯尼亚空军为例,在2006年、2014年、2020年坠毁了3架运12,其中2006年飞机撞上马萨比特火山,机上17人中14人遇难。

以上就是解放军的主力运输机型号。

目前已知的还有运30运输机,在2014年开始被媒体发现,是一种中型运输机,目的是淘汰老旧的运8和运9。运30的具体情况不明,只知道外形有些像空中客车的A400M。

客观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运输机的水平都是较低的,大大落后世界水平。

我国曾对运7进行魔改,使用了更先进的西方零件,在1999年推出了新舟60运输机,在2000年开始首飞,本名叫做运7-2000A。新舟60是一种60座的运输机,航程为2500公里。

由于新舟60的纸面数据相当不错,价格又低廉,在第三世界国家很畅销,截止2012年就卖了75架,算是中国外贸明星。

夸张的是,根据部分记载,从2002年开始到2015年,新舟60发生过18起空难,基本都发生在购买该机的第三世界国家。尤其2014年连续发生了4起,以新舟60区区100多架的服役数量来说,这个事故率算是极高。

其中一半的空难,都同起落架有关,不是起落架没有顺利放下导致降落时坠机,就是起落架直接折断。对此,新舟60总制造师接受媒体采访时坦承,飞机起落架系统是国内自主研发的,可靠性技术水平不高。

你这一句技术水平不高,对于机上人员来说可是性命攸关的!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