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月,原大寨村党支部书记、原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永贵,被医院诊断患了肺癌。
陈永贵患病后诊断得很及时,医生后来也说,如果能够治疗的话,还是有活下来的希望,但陈永贵却坚决拒绝了医生的建议,他的想法是,自己一生活了这么长时间,已经够了。
“不要让国家再为我浪费钱了。”
后来大寨的乡亲们来看望他时,陈永贵还笑着对大家说:“我这辈子一没有为个人,二没有为孩子们,一心一意为国家为集体。”
图|陈永贵
陈永贵确实是做到了一心一意为集体,就在去世前,他想到了自己放在存折里的8365元的存款,这部分钱,除了其中3000元时土改时,房屋作价给集体换来的意外,剩下的一些前,都是陈永贵与老伴儿宋玉林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一分一毫攒下来的。
陈永贵一开始,想把这笔钱全交了党费,后来还是妻子对他说了一句话,他这才改变了注意:
“你把这钱全部交党费,我支持,因为你是党员,我也是党员,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把钱全部交了党费?一点钱也不给我留,你又最希望看到小儿子上大学,小儿子上大学以后拿什么钱去交学费,拿什么钱去买书本?”
陈永贵思考再三,这才答应只交一半,剩下的一半用来给小儿子陈明亮,当做他读大学的学费,本来按照他的想法,他是想亲眼看着自己这个儿子大学毕业,但可惜这样一个愿望,后来也成为了奢望。
1986年3月26日,陈永贵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攥着老伴的手,颤颤巍巍的说:
“我不枉活这一世……我没有给毛主席丢脸……”
声音虽然不大,但语气中却满是骄傲。
毛主席亲自用笔写下“陈永贵”三个字1952年,陈永贵当选为大寨村党支部书记。
无论是在解放前还是解放后初期,大寨一直以来就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虽然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但大寨独特的生态环境,却让当地的农民生活的很艰难,家家户户普遍吃不饱饭。
大寨虽然有地700多亩,但却沟壑纵横的山梁割裂得七七八八,东一片、西一片,在解放初期,因生产困难,大寨的亩产平均只有200斤,而且因为地处黄土高原,水资源匮乏,人畜光是喝已经远远不够。更麻烦的是,赶上洪灾爆发,山村顷刻之间就是一片汪洋,农民辛苦一年的种植就会一无所有。
陈永贵成为大寨村党支部书记后,就有了一个愿望,带领村子里的人摆脱贫穷落后,吃不饱饭的局面。
也就是在这一年,陈永贵领导大寨村民开办了合作社。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单独的各家各户很难抵御自然天灾,但最早入社的村民依靠集体的力量后,却在当年获得了丰收,也因为尝到了甜头,许多人也都被吸引加入合作社中,共同抵抗恶劣的自然环境。
在发展农村生产过程中,陈永贵遵照党的指示以身作则,不仅在大寨乡亲中拥有很高的声望,而且在工作中开创性地想出了很多办法,大寨的粮食连年丰收,生产的粮食不仅自己够吃,还足够上交国家,彻底打破了大寨乡民过去吃国家救济粮的习惯。
1958年,在全国掀起大办人民公社的热潮下,大寨成为了一个生产大队,隶属于大寨公社下,陈永贵仍任党支部书记。
在陈永贵的领导下,大寨群众的生活水平逐年上升。
图|陈永贵
1963年夏,大寨遭遇了特大洪水,天灾对于当地农业生产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村子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村民家园被洪水冲垮,原本已经修好的梯田也被摧毁。
就在社员们普遍灰心丧气,丧失重建的信心后,是陈永贵站出来振臂一呼:
“咱们人没有少一个,人还在,这就是胜利。只要人还在,地冲垮了可以重修,房子冲垮了可以重建。”
更为难得的是,当时山西省委和晋中地委听说了大寨受灾情况后,准备紧急调拨一批救济粮下发,但陈永贵在召集社员们开会后,共同做出了“三不要,三不少”的决定,不要国家的救济和补助。
许多的干部认为,陈永贵就是在吹牛,可大寨后来的成绩,却着实打了这些人的脸。
1963年下半年,陈永贵带领社员们苦干,使得大寨竟然在大灾之年获得了大丰收,整个1963年,大寨的粮食产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实现了增产,平均亩产高达700多斤,总产量在20多万斤。
从实际来看,陈永贵带领大寨村民,确实创造了一个奇迹。
山西省委与晋中地委通过实地考察后,也认为陈永贵所取得的成绩是实打实的,所以后来也发起了“向大寨学习,向陈永贵学习”的号召。
1964年初,《人民日报》刊载了《大寨之路》的通讯报到,也把陈永贵的经验介绍到了北京,北京市委为此还做出了决定,邀请陈永贵到北京去介绍经验。
渐渐地,就连毛主席也知道了陈永贵的名字。
1964年3月27日,毛主席到全国各地视察,在河北邯郸市停留期间,专门把时任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河北省委第一书记林铁请到专列上,听取他们的汇报。
陶鲁笳在汇报工作期间,向毛主席提到了大寨的情况:
“我们山西省有一个大寨,那里的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的经验好。”
毛主席对陈永贵的情况很是关心,因为他此前忙于工作,并没有看到有关陈永贵的材料,所以特别嘱咐陶鲁笳给他送来,还问了一句:
“陈永贵是哪几个字?他识字不识字?”
图|毛主席
陶鲁笳在纸上写了“陈永贵”三个字,毛主席又提笔写了一遍。心里面牢牢地记住这个名字。在听取完山西、河北省委的汇报后,毛主席继续启程南下,在途中专门给周总理打了一个电话,嘱咐周总理注意一下陈永贵和大寨的经验材料。
更多有关陈永贵事迹的材料被送到毛主席那里后,毛主席看得都很认真仔细,有个别处甚至还划上了双划线,陈永贵自己就经常带头下地干活,在他的带领下,当地已经没有脱产的干部,每个干部都形成了参加劳动的习惯。
毛主席后来几次开会时,还提到陈永贵,并拿他的事迹来举例子:
“山西有一个陈永贵当党支部书记的大寨大队,陈永贵领导的大寨大队,就有一种精神,他那里就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毛主席生日宴会宴请劳模1964年12月21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而就在会议期间,一向自己不过生日的毛主席,却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能够在生日当天办一个晚宴,请一些特殊的客人,这次宴会,毛主席连他的孩子也没有叫,按照他的话说就是:
“他们不够资格,今天我们要请的客人,是工、农、军的代表。”
也因为是用自己过生日的名义邀请,所以毛主席坚持用自己的稿费来宴请客人。
图|1964年12月,毛主席接见科学界代表钱学森、农民代表陈永贵
陈永贵作为第三届全国人代会的代表,也接到了邀请。
不仅仅是陈永贵,当时受邀的人中,不仅包含着一部分中央、地区的领导同志,还有像王进喜、邢燕子、董加耕这样的劳模。和他们同坐一个桌的还有著名的“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对于当时在场的每一个人,能够见到毛主席是他们一生最高兴的事儿。
王进喜在看到自己的名签在主桌上时,一度有些疑惑,甚至迟迟不敢落座,更让他想不到的是,毛主席在进场以后,环顾四周之下,居然选择第一个和他打招呼。
看到了桌子旁的女同志邢燕子,毛主席特意收回了手中的香烟:
“你不抽烟,那请吃糖吧。”
毛主席笑容满面地招呼大家落座后,对在座的所有人说:
“今天既不过生日,也不是祝寿,而是与工人、农民、解放军实行三同。我用自己的稿费请大家吃饭,我的孩子没让来,他们不够资格,这里有工人、农民、解放军,不光吃饭,还要谈谈话嘛。”
在座的客人中,在毛主席对面坐的是余秋里,他是石油工业部部长,从1958年2月开始,余秋里便调到了石油战线上,与几万大庆工人一道开创了一个奇迹。上世纪60年代初,大庆油田用短短3年时间就生产原油1166.2万吨,占中国同期原油生产的51.3%,从1964年开始,大庆油田每年便以350万吨以上的速度生产。
到60年代中期,中国石油基本上实现了自给。
图|王进喜
席间毛主席看着余秋里,笑容满面地问他:
“你读了几年书?”
余秋里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三年小学。”
毛主席也哈哈一笑:
“三年小学就能搞一个大庆出来,不错嘛。”
谈到石油战线上的成就,毛主席特意转头对身边的王进喜说:
“石油工人们一起奋斗搞出一个大庆来,很不错嘛!石油工人干得很凶,打得好。要工业学大庆。”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是毛主席在1963年就做出的重要指示,谈到了大庆,毛主席自然也就想到了大寨。
在那天作为安排上,余秋里、钱学森被安排坐在毛主席对面,陈永贵、董加耕这些劳动模范,被毛主席安排在身边坐下。
“你可是个庄稼专家啊。”
毛主席说的是湖南话,陈永贵一开始也没听懂是什么意思,后来还是一旁周总理提醒他才明白。
“我不是专家。”
陈永贵摇了摇头。
图|1964年12月26日,毛主席在北京接见陈永贵
“你多大岁数啦?”
毛主席又问道。
“50岁了。”
“五十而知天命。你们不要翘尾巴,一辈子不能翘尾巴,有些人不好,尾巴翘得太高了,要夹着尾巴做人!”
毛主席这句话,给陈永贵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
给几代人留下了精神财富毛主席在过去谈话中,就曾几次说起过“不要翘尾巴”,意在提醒人们要保持谦虚谨慎地做事风格。
“人本来是没有尾巴的,为什么要夹紧尾巴呢?好比那个狗,有翘尾巴的时候,有夹尾巴的时候。大慨是打了几棍子的时候它就夹紧尾巴,大概是有几批成绩的时候它的尾巴就翘起来了。我希望,我们所有的同志,首先是老同志,不要翘尾巴,而要夹紧尾巴,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谦虚进取的精神。”
更为关键的是,人一旦翘尾巴,就很容易脱离群众。
图|1964年12月26日,毛主席宴请陈永贵等人大代表
宴席间,毛主席在谈到陈永贵是,曾特别表扬他:
“陈永贵有实践经验,有知识,他才是真有辩证法,他是聪明的,而我们的大学里读的那些书,越读越蠢。我们的一些干部脱离群众,就很蠢,就没有陈永贵这样的水平。”
毛主席鼓励陈永贵,除了让他把经验介绍给其他干部同志外,还勉励他:
“你要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保持劳动人民本色。”
陈永贵后来也一直记得毛主席的教诲。
1975年,陈永贵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分管全国的农业生产,当时周总理就建议他,不如把自己的户口迁到北京去,可陈永贵却选择了拒绝:
“我要带头树立榜样,不转户口也不拿工资。”
陈永贵在北京工作期间,仍然在大寨拿工分,每天工分值一元五角,就这么一点收入,陈永贵要管家里五个人的生活开支,还要支付三个学生的学习费用,偶尔有时还要接济探亲的老乡,支援生活困难的群众,基本上攒不下钱。那时,陈永贵家靠大寨的粮食生活,可这部分粮食没办法运送到北京,妻子宋玉林只好将粮食带到县粮食局,换成粮票,一斤换九两,然后再到北京捎给丈夫。
尽管陈永贵生活上很节省,但开支依然很大,有时还要代表国家出国访问,这点收入连身像样的衣服也置办不下。
山西省委考虑到陈永贵每年都要到外地开会,光靠挣工分得来的收入渊源不够开支,每个月特别补助给他100元,后来国务院也考虑到陈永贵开支紧张,每天给他补助1.2元。
可在接受了国务院补助后,陈永贵转头就把在大寨的工分给退了。
事实上也可以看出,陈永贵在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期间,每个月的收入就只有136元。
一直到陈永贵辞去职务以后,国家按照正式职工标准,每个月给他200元生活费。
国家选陈永贵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时,他就推辞过,他坦然告诉周总理:“总理,我文化水平不高,实在是干不了这么高的职位。”
图|陈永贵
后来还是在周总理劝说下,陈永贵才担任了这一职务,可时间一长,他就有些不习惯,因为他只要一干活,比如扫扫地、擦擦桌子,警卫员就会跑过来跟他抢着干,走廊上的灯一亮就是一晚上,陈永贵看的很心疼,就上去关了没想到服务员过来以后,就又给打开了。
渐渐地,陈永贵发现,自己时常被服务员、警卫员环绕着,再也不能接触群众了。
于是,陈永贵主动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
“主席,我文化水平低,要是不接触实际的话,工作起来有困难。因此,为了了解情况,我想一年之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去大寨蹲点边劳动边工作,三分之一的时间去全国的农村到处跑,学习先进经验,最后三分之一的时间再回来中央工作。”
毛主席表扬了陈永贵的创新能力,还特别批准,陈永贵以后工作可以按照“三三制”来,即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中央工作,三分之一的时间回到原来的单位继续劳动,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各个地方进行调研工作。
一直到1980年辞去职务,陈永贵始终没有脱离劳动人民的本色。
图|陈永贵
陈永贵晚年始终想回到大寨,在全国视察期间,陈永贵回到大寨虎头山上时,就对身边的人说:
“我死后就埋在这里吧,可以站得高些,看得远些。”
周围乡亲们不解:
“你死后要埋在八宝山的,哪能再回来?”
陈永贵十分感慨地说:
“大寨是我的根,我是一定要回来的。”
1986年3月26日,陈永贵病逝于北京,2天后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4月4日,陈永贵的骨灰被运回家乡安葬,按照他生前的愿望,陈永贵的骨灰被安葬在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虎头山。
尽管陈永贵已经去世,但他的精神却被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图|陈永贵
他的小儿子陈明亮回忆,就在父亲去世后不久,他考上了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因为没有钱,他在最拮据的时候身上只有三毛五分钱,所以他不得不从大二开始就一边上学一边打工。
“父亲一生保持本色太难了!他没有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精神财富是我们几代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