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上学、免费看病,考上大学有奖励,家家都住别墅开豪车,这是大家梦寐以求的生活,然而在湖北襄阳深山里的一个村庄过得就是这种“神仙日子”。
但是殊不知三十年前这个村子是出了名的穷,不通电、没有路,温饱都是问题,他们是如何做到从“垫底”到“顶峰”的?
要想富先修路位于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的尧治河村,深藏于群山之中,海拔高达1600多米,曾是当地最为贫困的村落之一。
1988年冬天,寒风凛冽,但在尧治河村,一股暖流正在悄然涌动,一位名叫孙开林的乡村教师,临危受命,成为了这个村子的支书。
面对贫穷落后的村庄,孙开林立下了铮铮誓言,他要改变这一切,让村民们吃饱穿暖,挺直腰杆。
他看到了村子里的贫穷,也看到了村民们渴望改变的眼神,他知道,要想改变村子的命运,首先要改变的就是那崎岖的道路,让村民出行方便,也让外界的车能进来。
这条路并不好修,因为村子位于梨花山的悬崖峭壁上,地形险峻,村民们认为这条路根本修不通,而且难度也很大,但他不这样认为,毅然决然地开始凿山修路。
他相信滴水石穿,也相信铁杵磨成针,总有一天能修好,他没有专业的设备和人员,也没有足够的资金,他有着一颗为人们服务的心,正因为如此,也更意识到路的重要性。
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干活,用自己的双手一点一滴凿开坚硬的山石,为村民铺就通往未来的路,即便村民不认同,他也会这样做。
渐渐地,一些年轻的村民开始动摇,他们不愿永远困于大山之中,也不想让子女继续过这种生活,他们也加入了凿山挖路的工作中。
修路的过程是艰辛的,他们全凭手力开凿,手上的血泡一个又一个,累的时候甚至会瘫坐在地上。
但同时他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劳动的成果,看到了村子的未来,他们用信念支撑着自己,用汗水浇灌着希望。
经过60多天的艰苦努力,他们在梨花山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6公里的石渣路,当他们目睹这条路的完成,喜极而泣,因为他们深信尧治河的命运即将迎来转机。
尧治河村的转机昔日的尧治河却是一片荒凉的不毛之地,山大梁子多,出门便是爬坡,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几乎与世隔绝,仅依赖着贫瘠的土地艰难维生。
村民们的日子更是举步维艰,平均海拔1600多米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变化无常。
民谣中描述的“四月雪、八月霜”,正是对这里严酷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环境下,村民们即使日夜辛勤劳作,也难以维持生计。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大山深处,尧治河村迎来了改变命运的契机。
尧治河位于我国第四大磷矿区的核心,拥有丰富的磷矿资源。然而,交通不便导致村民难以充分利用矿山获得经济收益。
现在路通了,村民们凭借丰富的矿产资源,村里开始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磷矿的开采和加工。
由于新修建的道路,尧治河村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机遇。然而,村民们并没有急于分配收益,而是一致决定将资金投入更多的道路建设,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靠着山里的“金饭碗”,村子一年就能达到42亿元的工业产值,加上其他产业的贡献,总资产迅速膨胀至80亿元以上。
村民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曾经的贫困户如今变成了人人羡慕的土豪。
然而,他们也有一个“烦恼”——钱多得不知道怎么花。从教育到医疗,从年轻人的就业到老年人的照顾,村子统统包揽,生活得无忧无虑。
经济的腾飞并没有让尧治河村忘记社会责任,面对孩子的教育、老年人的医疗以及年轻人的就业等问题,村子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了责任。
学校、医院和各类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让村民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精神生活也得到了丰富。
后来的每年他们也都会选择修建一段比之前更长的新路,多年努力后,他们修成了136公里的环村公路网,给村民带去更大的发展机遇。
致富之路在孙开林的带领下,他们找到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让这个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丰富的矿业资源给他们带去了短暂的繁荣,孙开林也知道随之而来的是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枯竭问题。
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尧治河村的村民们意识到,如果不做出改变,他们的后代将无法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去。
尧治河人开始着手修建大坝、建设电站,以此来改善村庄的能源结构,减少对矿产资源的依赖,而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他们面临着种种困难,包括自然灾害和人力的考验。
由于地势险峻,所有建筑材料都需要靠人力搬运,正当大坝即将完工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将其摧毁,这让许多村民的士气受到了严重打击。
孙开林用坚定的话语鼓舞着大家:“尧治河人有的是力气,我们不能倒下!”
在他的坚定领导下,他们最终克服了重重障碍,成功地建成了水库和电站,为村庄带来了稳定的电力供应和经济收益。
随后,尧治河人将目光转向了旅游业,他们发现了村庄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决定将它们转化为旅游资源。
尧治河村开始打造旅游景点,融入尧帝的传说和中华古文明的力量,通过精心的规划和推广,尧治河村的旅游业迅速发展起来,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这不仅为村庄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也让村民们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村民们还创办了农家乐,让游客亲身体验山水田园的独特魅力,这也为村庄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尧治河发展多元化产业模式摆脱了单一的矿业依赖,得以使村庄的经济结构更加稳定,并且逐步走向成功。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尧治河村的村民们也没有忽视文化建设,他们提出了“十个一”方案,鼓励村民在家中摆放艺术品,挂字画,背诗书,讲历史,唱歌曲,让文明与发展同步前进。
如今,尧治河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贫困山沟,如今变成了一个拥有42亿元工业产值的富裕村庄。
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许多人变成了富有的小业主。
社会阶层出现了明显的改善,孩子们接受了更好的教育,老年人得到了完善的医疗服务,整个村庄实现了现代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不断加强和完善。
一个村庄要想持续发展,必须拥有坚定的领导者和明确的发展规划,孙开林和他的村民们正是凭借这样的信念,实现了从贫困到繁荣的转变。
展望未来,尧治河村可能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但只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共建共享的理念,相信尧治河村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笔者认为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有着各自的独特魅力和发展机遇,我们需要挖掘和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勇于创新,勇往直前,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与发展。
在这个时代里,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适应,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并把握住机会,为自己创造出更好的生活条件。
因此,让我们一起期待未来的到来,同时也勇敢地面对眼前的挑战,只有不断前行,我们才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毕竟,“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信息来源:
央视网:《保康县尧治河村:“国字号”山区村,文化怎样强起来?》
新华网:《在高质量发展上下真功夫 建设“中国山区幸福村”》
中国日报,2017-05-30,《想不到!湖北竟有这么多“土豪”村,有你家乡吗?》
湖北日报,2022-04-21,《保康县尧治河村:“国字号”山区村,文化怎样强起来?》
人民日报,2023-5-29,《逐梦·走进美丽乡村:尧治河村的幸福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