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7年正月初一深夜,失明的安禄山突然大喊:一定是家贼干的

啊狮说历史 2024-11-11 07:18:34

世人皆知安禄山因叛乱而死,却鲜有人知他的最后时刻竟是如此凄凉。至德二年正月初一的深夜,这位曾让大唐帝国动摇的枭雄,此时却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当利刃刺入他的腹部时,这个重达三百三十斤的胖子竟连躲避都做不到。他只能绝望地摇晃着帐幕的竿子,口中发出最后的呐喊:"这一定是家贼干的!"是谁,在这个除夕之夜,竟敢对这位伪齐皇帝下此毒手?又是什么样的恩怨情仇,让一个叱咤风云的枭雄落得如此下场?

一、从盛极而衰说起

天宝十四年(755年)之前的安禄山,可以说是站在了人生的巅峰。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胡人商贾,到手握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兵权的节度使,安禄山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

这段显赫时期始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当时担任平卢节度使的张守珪第一次注意到了这个身材臃肿的胡人。在军中担任偏将的安禄山,以一身出色的骑射本领赢得了张守珪的赏识。即便安禄山身材肥胖,但他上马能射,下马能舞,这样的身手让张守珪格外另眼相看。

不久之后,张守珪便将安禄山收为养子。这一关系为安禄山打开了仕途的大门。开元末年,张守珪因病去世,朝廷任命安禄山为平卢节度副使,这是他第一次获得实权。

天宝初年,安禄山开始频繁出入长安,在唐玄宗面前露脸。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御前表演胡旋舞,那庞大的身躯竟能旋转如风,让唐玄宗惊叹不已。这一舞,直接为他赢得了皇帝的欢心。

从此,安禄山开始了飞速上升的仕途生涯。天宝三年(744年),他接替了平卢节度使的职位。仅仅两年后,又加授范阳节度使,统领幽州军政。天宝十年(751年),朝廷又让他兼任河东节度使。至此,安禄山坐拥三镇,掌控二十万精兵,俨然成为了大唐朝廷北方最强大的军事统帅。

在长安,安禄山更是风光无两。唐玄宗不仅赐他"儿"字,还让他与太子李亨同列于宫中供奉的《天下兴元图》中。每次他入朝,必受到皇帝的特殊优待。杨贵妃对他也颇为亲近,甚至以"阿姊"相称。朝中大臣虽有不满,却也只能敷衍奉承。

天宝十四年(755年)八月,正当安禄山权势达到顶峰之际,一份密奏却让他惊慌失措。有人告发他谋反的意图,朝廷已经派人前来调查。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安禄山不得不提前发动了他酝酿已久的叛乱计划。

叛乱初期,安禄山可谓势如破竹。他率军南下,先后攻占了洛阳、长安,迫使唐玄宗仓皇西逃。短短数月之间,这个曾经的胡商之子,已然成为了统治中原的新主人。

然而,事业达到顶峰的同时,却也意味着衰落的开始。当安禄山在洛阳称帝,自立为大燕皇帝的时候,他的身体状况已经每况愈下。肥胖、疮痛和失明等疾病开始一一缠身,这些都成为了压垮这个枭雄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疾病缠身的困扰

安禄山的肥胖问题由来已久。早在他还是张守珪麾下一名偏将时,体重就已经成为他的困扰。在军中操练时,常常因为体重过大而引来其他将士的嘲笑。为了讨好上级,他不得不控制饮食,但收效甚微。

天宝年间,随着地位的节节攀升,安禄山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变化。作为三镇节度使,他开始享用各种山珍海味。范阳一带的羊肉,河东地区的美酒,以及平卢地区的海产,源源不断地送到他的案前。《范阳府志》中记载,单是天宝十二年,范阳府进贡的羊肉就达到了数千斤。

到了天宝十四年起兵时,安禄山的体重已经达到了惊人的三百三十斤。这个重量对于当时的人来说简直难以想象。根据史料记载,普通的轿子已经无法承载他的重量,每次出行都需要特制的大轿,由八名壮汉抬着才能勉强移动。

然而,肥胖只是他病痛的开始。天宝末年,安禄山开始出现大面积的疮疖。这些疮疖遍布全身,尤其是在腹部和背部最为严重。《旧唐书》中描述这些疮疖"如碗大小,脓血淋漓"。由于体型庞大,这些疮疖很难得到妥善处理,经常化脓感染,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至德元年(756年)秋天,一场重病之后,安禄山的眼睛开始逐渐失明。起初只是视物模糊,到了冬天便完全看不见了。有传言说这是因为疮疖感染蔓延所致,也有说是多年的肥胖导致并发症。不管原因为何,失明对于一个新建政权的统治者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这三重疾病的叠加让安禄山的起居生活变得极其困难。每天穿衣都需要数名侍从协助,其中两人负责托起他的肚子,另外两人则帮他穿戴衣物。由于看不见东西,吃饭时经常会把汤水泼洒在衣服上,弄得满身狼藉。

更让他难以忍受的是,这些疾病带来的剧烈疼痛。每当疮疖发作,他就会整夜难眠,在床榻上翻来覆去。有时疼痛难忍,他会命人击鼓助兴,企图用喧闹声掩盖痛苦。但这种方法收效甚微,反而影响了其他人的休息,引来更多怨声载道。

这些病痛不仅折磨着安禄山的身体,还严重影响了他处理政务的能力。至德二年正月初一的朝会上,他因为疮疖疼痛发作,不得不提前结束仪式,这在当时的臣子看来无疑是一个软弱的信号。而这种体弱多病的形象,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三、深宫内的人际关系

自称帝后,安禄山的深宫生活远非外人想象的那般风光。在这个新建的伪燕王朝中,权力的角逐始终在暗流涌动。太子安庆绪与宠妃段氏之间的明争暗斗,成为了这场悲剧的导火索。

安庆绪是安禄山的长子,按理说应该是最受宠信的皇储。然而,自从段氏入宫,这位太子的地位就开始动摇。段氏出身范阳世族,为人善于察言观色,很快就得到了安禄山的宠爱。她频繁在安禄山面前进谗言,指责安庆绪为人轻浮,不堪大任。

宫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就是宦官李猪儿。此人原是唐玄宗赐给安禄山的侍从,后来成为了安禄山最信任的心腹。由于安禄山已经失明,李猪儿往往能够控制信息的传递,左右安禄山的决策。在太子与段氏的争斗中,李猪儿巧妙地左右逢源,时而支持太子,时而帮助段氏。

至德元年冬天,一场后宫风波引发了更大的矛盾。段氏的弟弟段秀实被任命为御前侍卫统领,这个位置原本是太子府的亲信把持的。安庆绪对此极为不满,多次向父亲进言,却被段氏从中作梗。段氏还借机提出,要为自己的儿子安元庆谋取太子之位。

与此同时,朝中大臣也分成了两派。支持太子的以范阳旧将为主,而拥护段氏的则多是新投降的唐朝官员。这两派势力在朝堂上明争暗斗,常常为了一些琐事大动干戈。安禄山虽然贵为皇帝,却因病痛缠身,无力调解这些纷争。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安庆绪与其父亲的亲信李猪儿之间,也并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和睦。李猪儿虽然表面对太子毕恭毕敬,私下却常常向安禄山告太子的状。据《安禄山事迹》记载,李猪儿曾向安禄山暗示,太子有觊觎大位之心。

随着安禄山的病情加重,这种紧张的局势愈发严重。段氏借机掌控了后宫大权,甚至干预朝政。她让自己的族人担任要职,排挤太子的亲信。安庆绪虽然是太子,却连见父亲一面都要经过重重关卡。

就在至德二年正月前后,一个细节引发了更大的风波。安禄山身边的近侍发现,太子经常深夜造访宦官李猪儿的住处。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段氏耳中。她立即向安禄山进谗,说太子与李猪儿密谋不轨。安禄山一时也分不清真相,只得将这件事暂时搁置。

然而,这种看似平静的表象下,一场更大的阴谋正在酝酿。太子安庆绪、宠妃段氏和宦官李猪儿,这三个在安禄山病榻前周旋的人物,都在暗地里做着各自的打算。而这,也为之后的血案埋下了伏笔。

四、除夕夜的阴谋

至德二年正月初一的前夜,也就是除夕之夜,洛阳城笼罩在一片喜庆的气氛中。作为伪燕朝的都城,街道上处处张灯结彩。然而在宫城内,一场精心策划的谋杀正在上演。

这天傍晚,太子安庆绪照例来向父亲请安。按照惯例,除夕夜安禄山会在自己的寝宫举行小规模的家宴。参加宴会的只有太子、宠妃段氏和几个亲信大臣。由于安禄山已经失明,整个宴会的布置都由宦官李猪儿负责。

宴会开始前,李猪儿特意安排人将安禄山的座位摆在远离门口的位置。按照记载,这个位置正对着一个大屏风,而屏风后面是一个暗门。这个细节,在事后被认为是谋杀计划的重要布置。

酒过三巡,安禄山突然感到腹部疮疖发作,疼痛难忍。段氏立即提议让太医前来诊治。在等待太医的过程中,宴会的气氛变得沉闷。安庆绪借故告退,说要去准备新年朝贺的事宜。段氏则留在安禄山身边,不断劝他饮酒,说酒能止痛。

深夜时分,大部分侍从都已经退下。安禄山的寝宫内只剩下几个贴身侍卫和宦官。这时,李猪儿突然报告说发现宫中有异动,请求外出查看。安禄山准许了他的请求。就在李猪儿离开不久,寝宫内传来了一阵骚动。

根据后来幸存侍卫的证词,当时有十几个蒙面人从暗门冲入。由于安禄山已经完全失明,加上体重太重无法迅速移动,在黑暗中根本无力反抗。凶手们用特制的短刀,专门刺向他的要害部位。

在混乱中,段氏不知何时已经离开了寝宫。而那些原本守卫在外的侍卫,不知为何都没有及时赶到现场。当太子安庆绪带人赶到时,安禄山已经倒在血泊之中。临死前,他只来得及说出"必是家贼"这几个字。

事后的调查显示,行凶者都是太子府的亲信。而暗门的位置,正好是李猪儿负责看管的区域。更令人费解的是,段氏居然在案发后立即带着自己的儿子安元庆逃出了洛阳城。这些疑点都表明,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

第二天一早,太子安庆绪便登基即位。他下令通缉段氏和李猪儿,但两人早已不知去向。在新皇帝的命令下,关于安禄山被杀的真相很快就被掩盖下去。官方对外宣称,安禄山是因病去世。直到多年以后,这个除夕夜的血案真相才逐渐被史书记载下来。

五、叛乱者的结局

安禄山死后的政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太子安庆绪虽然顺利继位,但很快就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在朝中,支持段氏的官员纷纷以各种理由告假离职。在军中,不少将领对这位新君充满质疑。

至德二年二月,安庆绪派出大军追捕段氏和李猪儿。追兵一路追至汴州,却发现段氏早已改装易容,带着安元庆投奔了唐军。而李猪儿则逃往了陈州,在当地一个寺庙中躲藏。直到三月,李猪儿才被捕获,押解回洛阳处死。

段氏投唐后,向唐军揭露了许多伪燕朝的军事部署。她提供的情报帮助唐军攻克了几座重要城池。作为回报,唐朝廷赐给她一座宅院,准许她在长安定居。而她的儿子安元庆则被赐予了一个低级官职,后来默默无闻地终老长安。

安庆绪登基后的处境越发艰难。由于缺乏军事才能,加上朝中大臣的离心离德,他的统治很快就陷入了困境。同年五月,范阳节度使史思明叛变,率军向洛阳进发。安庆绪派出的讨伐军队接连败退。

六月初,史思明的军队兵临洛阳城下。城中守军军心涣散,许多将领暗中与史思明联络。安庆绪试图组织防御,但收效甚微。在一个暴雨之夜,洛阳城的北门被内应打开,史思明的军队长驱直入。

安庆绪仓皇出逃,连夜向西逃亡。他带着数百亲信,想要突围到陕州投奔旧部。然而在途中,他的许多随从都趁夜色脱离了队伍。等到天亮时,身边只剩下几十个死忠之人。

就在安庆绪行至潼关附近时,遭到了唐军的伏击。在混战中,他被乱箭射中,从马上跌落。随从们想要救援,却已经来不及了。安庆绪被俘后,很快就被押解到长安问斩。他在位仅仅半年,就落得了这样的下场。

史思明占领洛阳后,宣布自立为帝,建立了新的政权。他下令搜查安禄山的陵墓,将安禄山的尸体挖出,暴露在街市上示众。安禄山的其他子女也都被一一处死。至此,安氏一族几乎全部覆灭。

这场始于安禄山,终于安庆绪的叛乱持续了将近三年。在这期间,中原大地生灵涂炭,人口锐减。据史书记载,仅洛阳一地,在这场动乱中就有数十万人丧生。而那些参与叛乱的主要人物,无论是安禄山、安庆绪,还是史思明,最终都没有逃脱悲惨的结局。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