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为何非要死了才传位?而不是提前禅位,让权力平稳过渡?

苹果谈历史 2024-04-13 18:31:20
前言

在封建统治时期,皇位往往都是帝王崩逝后再传新皇。

有的皇帝深谋远虑会留下传位诏书,有的突发疾病暴毙,皇子和皇叔们只能凭本事争龙椅,搞得鸡飞狗跳。

古代皇帝为何不提前禅位,让权力平稳过渡?为何又非要等自己死了再传位?

这其中到底是阴谋还是人性的智慧?

权力该如何更替

说到古代帝王的权力更替,那就不得不提到“世袭制”和“禅让制”这两个制度。

夏商周时期,王位世袭是大众心中亘古不变的道理,因为大众主张“君权神授”,所以对权力者有着非常大的崇拜。

史书记载,黄帝的父亲本身就出身高贵,在黄帝赢得胜利成为统治者后,家里几代人都是部落首领,这样的情况,也可以说是世袭制的萌芽。

如果说世袭制就是一代传一代,那禅让制就非常有意思了。

禅让制出现在上古时期,尧去世之后把部落的管理权禅让给了舜,这种没有血缘的权力传递,被后世称为“禅让”。

有人会问,禅让某个人的依据到底是什么?难道是看谁和上一任首领关系好吗?

其实不然,上古时期的禅让需要领袖们开会商讨,之后再集体推举,得到大众肯定之后新的领导人才能继位。

大禹治水成功之后,因为功劳颇大被舜禅让了首领职位,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大禹竟然凭借一己之力让禅让制终结,转头把首领的位置传给了自己儿子!

自此,帝王们的权力更迭几乎都是传给自己儿子,既然是自己的子孙后代,他们为什么不放心提前交接权力呢?

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是没有帝王尝试过这样的操作,但结局大部分都很凄惨。

有人晚年把皇位交给儿子,最终自己死在皇宫,成为封建中央集权的牺牲品,有人临死之前写下传位诏书,将皇位传给孙子,最后儿子揭竿而起争夺江山。

而那些极少数有幸福晚年的人,几乎都是权力没有交接出去的。

历代帝王之所以不愿意要提前交接,或许怕的就是自己小命不保。

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主动禅位,结局就非常惨痛。

彼时的赵武灵王实力非常雄厚,在自己的壮年期间废太子,改立自己的二儿子为新太子。

新太子需要时间学习和进行权力交接,而赵武灵王也非常大胆,在壮年时期主动禅位给二儿子,自己成了太上皇。

成为太上皇的赵武灵王四处游历,学习了很多国家的治理方式,于是准备回国大干一场,再让儿子退位,没想到等他回家后,儿子的情况给了他迎头一击。

原来,新皇的工作做的非常好,已经完全取代了赵武灵王的地位,绝不肯退位让父亲再当皇帝,两人的矛盾越来越大。

古代的帝王世家,亲情敌不过根本利益,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力和利益不受侵害,新皇竟然把大哥和父亲全都困在皇宫,最后两人被活活饿死。

赵武灵王的结局令后人唏嘘,而后世君王们也会拿这段历史作为参考,规划自己的事业和未来。

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争权夺利的历史斗争,所以历史上很多帝王对权力的把控非常严格,很多人都选择死后在传位。

而这其中的原因,其实都在暗处。

提前让位隐患颇多

不论是世袭制还是禅让制,理论上都是可以在双方活着的时候完成权力交接,也就是大家口中的“提前让位”。

现代人认为这样的交接就像工作调动,肯定双方都在的时候能交接的更清楚,老人也能带带新人,确保工作不出错,难道古人就不明白这样的道理吗?

他们可太明白了!正是因为明白到了骨子里,所以他们看到了提前传位的隐患。

提前传位,非常容易造成级别错位,而这种级别错位不怪别人,是由新旧君主本人造成的。

在传位之前,皇帝在国家享有极大的权力,而在传位之后,新皇接替旧皇,然而新皇的势力、地位才刚刚起步,影响力不可能和上个帝王一样,旧皇失去权力地位,内心难免不平衡。

长此以往,有一种现象就会出现,那就是太上皇长期干涉朝政,导致新皇觉得权力受损,这就很容易引起两人的政治斗争。

如果说级别错位有的只是职位变化产生的惯性,那“忠诚焦虑”考验的就是人心了。

当皇帝和太上皇同时存在,朝中大臣的心理自然不能忽视。

一方面,太上皇曾经的权力不容小觑,大家也都习惯了在他手下干活,新皇帝初入职场,未来情况还不够明朗。

另一方面,人心隔肚皮,大臣们的忠诚度会是每一代君王考量的重点。

新帝担心老一代大臣不拥护他,而太上皇担心曾经的老臣弃他而去,一旦两股势力产生摩擦最终爆发,大家心里都非常清楚,人只会站在实力更强的那边。

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那就是人类对于权力的渴望。

皇帝和太上皇同时存在,极有可能造成权力纷争,这样的提前传位不仅不能让江山更稳定,反而会造成内讧,两败俱伤。

有人肯定会发出疑问,难道历史上就没有皆大欢喜、相安无事的禅让吗?

其实还真有,南宋年间赵构的禅让可以称得上是互相谦让的典范!

1162年,宋高宗赵构在位已经三十余年,彼时迈入老年的赵构没有想着继续掌控权力,而是大手一挥把皇位传给了儿子赵眘。

赵眘并不是赵构亲生,而是他的养子!这让周围人十分不理解。

养子赵眘上位后,赵构就成了太上皇,过上了理想中的退休生活。

赵构除了颐养天年,还以太上皇的身份辅佐儿子,帮国家管理兵器,两个人多年相安无事,直到赵构81岁那年突患小中风,之后没多久就病逝了。

作为禅让制的典范,赵构在权力交接上做的和其他帝王完全不同,他不仅主动禅让,禅让的对象还是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养子。

而在禅让之后两父子相处依然和谐,他帮助儿子坐稳了皇位,也让宋朝的江山更加稳固。

结语

皇帝作为中国古代特殊的“岗位”,传出的典故非常之多,也给后世带来了很多参考价值。

不论是禅让制还是世袭制,都是大势所趋,抵不过优胜劣汰。

正是因为古人拥有超前的智慧,所以在巨大的权力面前找到了属于他们独有的“生存之道”。

我们无法诟病哪种方式更好,但百年王朝的辉煌与消逝足以向世人证明,盛极而衰莫不过如此。

信息源:

1.百度百科,禅让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