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疾病从不挑人!想要血管年轻,这3个建议要一定要听

牧田养护 2024-12-19 13:12:36

血管疾病从不挑人。它可能潜伏在90岁高龄患者的体内,伺机引发致命的主动脉瘤破裂;也可能隐匿在年轻孕妇身上,因家族遗传或特殊生理阶段而突发血栓;甚至悄然埋伏在喜欢奶茶和久坐的年轻人中,以疲劳、腿部酸胀、体力下降等微弱信号预示血管健康的隐患。

然而,许多人对这些信号不以为然,认为它们是小毛病。直到腿部溃疡、动脉闭塞甚至必须截肢时,才意识到延误治疗的严重后果。“很多患者晚来一到两周,就从保住腿的机会,变成了不得不截肢的遗憾。”

“以静脉曲张为例:相比国际上C2阶段就介入治疗的患者,我们很多患者拖到C4-C6阶段才来就诊,很多都已经出现‘老烂腿’的情况。”我国的周围血管治疗向国际看齐不仅仅是引入先进技术,还需要从医院到医生整体提升对血管外科学科建设的重视。这一学科连接普外、肝胆、骨科等多领域,需要医生具备综合能力,从精准手术到病人长期管理无一不考验着专业性。同时,患者自身的认知提升、健康教育的普及以及早期筛查的推进,也至关重要——因为发现得越早,治疗的希望就越大。

“身为一名医生,最遗憾的事情之一,就是无能为力。”王海洋医生从医30年,从一名普外医生到专业的周围血管医生。他如今活跃在网络上,通过科普、直播和问诊,为患者和公众普及血管健康知识。他坦言:“我希望用这些努力减少那种无力感,也希望能为这个尚处于发展中的学科领域贡献一点开创性的价值。”

“人人都有血管疾病,人人都有静脉疾病”

“人人都有血管疾病,人人都有静脉疾病”——这个说法听起来或许夸张,但它却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血管问题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不同年龄段,成为影响全民健康的重大隐患。

“去年我们做了800多例下肢静脉曲张手术,今年这个数字已经接近3000例,增长了三倍。”王海洋医生这样回忆。他指出,很多人最初以为静脉曲张只是“美容问题”,但随着病情发展,逐渐暴露出健康的隐患: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可能导致血栓、溃疡,甚至严重的静脉炎。

王海洋医生在百度平台做科普、问诊

俗话说,“人老先老腿”。但事实上,“老腿”的核心问题在于血管。腿部血管问题,尤其是下肢静脉曲张和动脉硬化,已成为中老年人常见的健康威胁。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动脉硬化加剧,血液流动受阻。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显示,50%以上的老年人在生命的某个阶段会经历周围血管疾病。

不仅如此,现代生活方式也让年轻人的血管健康敲响了警钟。久坐、不运动、高热量饮食正成为血管问题的“帮凶”。高血压和糖尿病这两大“血管杀手”加速了血管的老化过程。根据《中国老年人健康报告》的数据,约40%的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静脉曲张,30%的老年人患有动脉硬化。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低温引发血管收缩,加剧血压波动。王海洋医生提醒:“许多老年患者因为长期忽视病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最终不得不面对截肢等严重后果。”这一现实令人警醒——血管健康问题并不是某一个年龄层的专属挑战,而是贯穿一生的健康课题。

70%的血管疾病患者可以通过早期干预避免截肢

“在血管外科,问题往往棘手。”王海洋医生说道,“血管疾病复杂,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每一台手术都需要如履薄冰。”

然而,他常常为患者的拖延感到遗憾:“如果能早来1-2周,或许就能保住你的脚趾。”

诊疗中的王海洋医生

他提到一位来自宁夏的糖尿病患者,这位患者开车五个多小时赶到医院时,双腿虽偶尔发凉,但没有明显的疼痛或其他不适。王海洋医生指出:“这种腿部发凉通常是动脉硬化的早期信号,很多人因此忽视。”然而,由于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腿部血管狭窄的情况迅速恶化。当他的大脚趾开始发黑并伴随剧痛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当时,他的大脚趾已经变成炭黑色,伴有脓液溢出,明显坏死。”王医生回忆道,“如果他能提前一到两周就医,脚趾完全可以保住。” 糖尿病患者的创伤恢复本就困难,再加上拖延导致病情恶化,最终患者不仅需要截去大脚趾,还面临漫长而艰难的术后恢复。

像这位患者一样,因动脉闭塞导致截肢的案例每年多达数百万。遗憾的是,约70%的截肢是可以通过早期干预避免的。动脉闭塞的早期通常表现为间歇性腿部疼痛、发凉或麻木,但这些信号往往被忽视,直到血管狭窄加剧、组织坏死,才被迫寻求治疗。

对于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或有血管疾病家族史的高风险人群,早期干预尤为重要。王医生解释:“控制血糖和血压至正常范围,定期检查血管状况,不仅能改善血液循环,还能有效降低血栓风险,避免截肢这样的严重后果。”

事实上,动脉闭塞在初期通过微创手术或药物治疗即可恢复血流,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比如,血管狭窄患者可以通过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迅速解除堵塞;而静脉曲张早期干预则能避免发展为溃疡或血栓。对于高风险患者而言,定期体检不仅是预防疾病的关键,更是挽救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动脉闭塞是一场渐进的危机。你无法阻止它的发生,但可以通过早期干预改变结局。”王海洋医生总结道,“健康不能等到病情不可挽回时才重视。那时候,你可能已经付出了不可逆的代价。”

奶茶和垃圾食品正在悄悄‘堵住’年轻人的血管

“现在的年轻人,正在用奶茶和垃圾食品‘堵住’自己的血管。”王海洋医生说道,这是一句略带玩笑的话,却隐藏着深刻的警告。

他提到一位年轻的患者:仅34岁,却因长期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导致下肢血管严重堵塞,腿部发黑、坏死,疼痛难忍。“这名患者从十几岁就开始吸烟,每天喝奶茶代替水,几乎不运动。最终血液黏稠得像‘奶昔’,检查时甚至报出了‘乳糜血’的结果。”

“奶茶病”并非危言耸听,它是现代生活方式下血管疾病年轻化的缩影。奶茶、垃圾食品、高油高糖饮食,加上久坐、不运动和熬夜,正成为年轻人血管健康的头号威胁。这些生活习惯会加速血管内膜受损,导致动脉硬化、血栓形成,甚至引发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更可怕的是,这些问题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直到疾病发展到危及生命的地步才引起注意。

王医生指出,很多年轻人常常感到疲劳、腿部酸胀甚至体力下降,却不认为这是血管问题的早期表现。“这些信号,其实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但大多数人会选择忽视,直到问题无法逆转。”

“偶尔喝奶茶是可以的,但清水才是生命之源。”王海洋医生建议,年轻人应该从饮食、运动和生活习惯入手,保护自己的血管健康。他提出三点建议:

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多摄入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

适量运动:每天保持至少30分钟的中低强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戒烟限酒:吸烟会直接损伤血管内膜,加速血栓形成,而过量饮酒也会加重血管负担。

“血管健康看似隐形,但它贯穿你的一生。”王海洋医生强调,“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避免因为自己的无知和懒惰,提前付出惨痛的代价。”

周围血管疾病,为啥非要等到截肢再治疗?

“血管疾病早期通过简单干预就能解决,但许多人却拖到截肢时才后悔莫及。”王海洋医生谈到这个现象时,语气中带着无奈。

国内血管外科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很多基层医院尚未建立专门的血管外科,加之患者对疾病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许多患者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以静脉曲张为例:相比国际上C2阶段就介入治疗的患者,我们很多患者拖到C4-C6阶段才来就诊,很多都已经出现‘老烂腿’的情况。”王医生说道。

互联网技术,或许是改变这一现状的重要解题思路。

王医生讲述了一名患者的故事。这位来自河北农村的60多岁老人,因长期糖尿病导致下肢动脉严重闭塞。起初,他只觉得腿部发凉和间歇性疼痛,以为是小毛病,直到在百度健康平台进行线上问诊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患者通过科普内容了解到动脉狭窄的早期信号,及时到医院就诊,最终避免了截肢。”王医生说。

“我尤其喜欢像百度健康这样的平台,它让患者更早发现风险,并将线上教育与线下治疗无缝连接。”他指出,许多基层患者通过直播和科普提高了健康认知,主动寻求早期治疗,而科室也通过问诊和互动与更多患者建立了联系。这种双向作用,正在改变许多人的命运。

在王医生看来,血管外科的核心在于它的交叉属性和整合能力。作为一个连接普外科、肝胆外科、骨科等领域的学科,血管外科不仅需要精湛的外科操作,还要求医生具备多病种的综合管理能力。“动脉瘤破裂、糖尿病足、静脉血栓等疾病,往往是多个学科问题的集中体现。成熟的血管外科,代表了医院对复杂病例处理的系统性能力。”

不久前,王医生还接诊了一位90岁的老人。她腹部隐隐作痛,起初被认为是消化不良,但到了急诊后,她的血压迅速下降,全身冷汗、濒死感强烈。检查发现,她的胸腹主动脉同时出现了致命问题——主动脉瘤合并溃疡、腹主动脉瘤濒临破裂。

“她不仅90岁高龄,还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和乳腺癌。如果采用传统的开胸开腹手术,创伤太大,她的身体无法承受。但情况危急,必须争分夺秒。”王医生和团队迅速决定,利用微创腔内修复术在杂交手术室中为她封闭胸腹主动脉夹层,避免动脉瘤破裂的风险。“仅用一个小时,我们成功拆除了两颗‘不定时炸弹’,老人家术后恢复良好,转危为安。”

“杂交手术室的整合能力是处理这种复杂病例的关键。”王医生解释,传统手术需要分别进行开胸和开腹,分阶段完成,不仅风险高,还需要患者承受多次创伤。而杂交手术室通过将开放手术与微创介入结合,一站式解决多系统问题,不仅提高效率,还大大减轻患者负担。

“血管疾病的治疗不能等到截肢时再后悔。”王海洋医生总结,“通过技术突破、科普教育和线上线下结合,我们正为更多患者争取健康,也让血管外科真正成为一个‘朝阳学科’。”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