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于世,真挺心累的。
倒不是说生活本身有多累,而是生活中,与人交往所产生的那些闲言细碎,特别磨人。
说到底,我们还是太在意他人的评价了。
杨绛先生曾在《一百岁感言》中提道: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干系。”
不能赞同更多。虽然我们无法,也不能完全逃脱世俗,单纯做自己,但一味活在他人嘴里,活着就是要证明给人看,定然也不是明智之举。
01
这世上,似乎从来不缺活在别人嘴里的人。有多少人,因为随大流,不敢遵从自己内心的职业选择;因为世俗的眼光,不敢大龄独身匆匆步入婚姻;又因为害怕跟人差的太远,不惜背负债务也要买车买房......
人这一生,有太多的羁绊,太多的情非得已,适当妥协谁都无法避免。
只是千万别因他人的嘴,而丧失了自己的意志、丢掉了自己的灵魂,最后活成了,别人用眼睛和嘴巴就能操控的提线木偶。
朋友圈有个姑娘,从小品学兼优。
因此,大家对她的期待非常高。
可越是如此,她就越怕会让大家失望。
大家都说只有上985,211,才能有出息。
于是即使已经考上不错的院校,她依然选择再次复读,直到考上为止。
大学毕业,她进入了大厂。
大家又说,公司上班对女孩来说总归是不稳当,讲出去没公务员来的好听。
于是她又辞去工作,全职备考,即使已经年过三十。
其实,我相信她这次也定能不负众望,端上铁饭碗。
但我不敢想象,在那之后,身边又会出现怎样的闲言碎语,而她又会作出怎样的选择。
我们似乎总是这样,会因为他人的话语,而怀疑自己正在走的路。
可不论你选择何种方式,活成什么样子,总会有人在背后说三道四。
很多时候,别人议论你,并非你做得不够好;别人诋毁你,也未必你真的有错。
只是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我们怎么做,都满足不了每个人的期待。
我们根本无需为了迎合谁,去改变自己的初衷,更没必要为了一些不值得的小事,一次次为难自己。
活在别人眼里,就会死在别人嘴里,这是一个人最大的愚蠢。
02
诚然,我们也是要听取他人善意的忠告的,毕竟身处花丛,很容易被乱花迷了眼。
但听取不代表就要全盘吸收。
很多时候,别人只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以自己的价值观,对自己一无所知的事情指点江山。
就像电影《抓娃娃》中,马成钢觉得他有现在的成就,跟他小时候吃苦,然后养成的坚韧品质是分不开的;
他还觉得一个人要品学兼优,考上国内一流学府,才是一个继承人该有的样子。
所以,他不惜倾半生之力,打造儿子。
不可否认,马成钢的这些想法,与他自己而言都没错。
可他忽略了,马继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认为的并不是孩子想要的。
在马继业心里,相比上“清北”,继承家业,他更想要的,是搞自己喜欢的体育。
所以你看,无论别人给指的道路,有多么正确,如果自己不喜欢不适合,也照样走不远。
没人能管我们一辈子,我们也不可能永远活在别人嘴里。人生最忌讳的,就是因为他人的闲言碎语,迷失自己的方向。
乔布斯曾说:
“遵从你内心的声音,因为它已经知道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人生就像一场牌局,你拿了一手烂牌,身后的看客有吐槽你牌烂的,有吐槽你不适合打牌的,有七嘴八舌教你如何出牌的。声音多了,心就乱了,但终究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想打什么牌。人言未必皆真,听言只听三分,要知道与其弃牌或者人云亦云,真正考验一个人的,永远是如何在烂牌中,洞悉牌局,将残局打活。
你信吗?此时那些看客,会全然忘记曾经对你的忠告,反说一句:
“我早就说过,你能行。”
03
这就是生活最残酷的真相吧:当你弱小时,你做的一切都有待商榷,而当你强大时,你的所言所行就是真理。
比如一个穷得叮当响的人,说独处有多好,阅读有多好,你会觉得他是太孤僻,穷讲究;
而当一个事业有成的人,说独处有多好,阅读有多好,你便会马上效仿。
你看,同样一件事,在不同的人身上,就会得到不同的反馈。
可见,很多时候别人对你不认可,并不一定是你做的事不对,恰恰相反,很可能是因为你还没让人认可,所以才导致做什么都不对。
人生苦短,与其活在他人嘴里,习惯迁就别人而委屈自己,不如活在自己心里,不被他人的话语束缚,内心强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
同时,我们也要有,不把自己以为的好,强加在他人身上的自觉,因为我们的认知未必就高人一等,还可能暴露我们的浅薄。
余生,让我们都遵从内心,尊重他人,踏实走好自己的路,不负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