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一年转业时,别样滋味在心头
□周林
都说部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其实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那种“别离”、那样“流水”,又有多少人能够“尝”到其间军魂陪伴“灵魂”、灵魂不舍“军魂”的个中“滋味”。
岁末年初,又是一年之中军官转业密度最大的时候。要不是我的军旅最后一任“搭档”、去年底也确定转业的李部长打来电话,想“咨询”能否留点军装作个“念想”,我也不会“回首往事”,说实在话就是从内心深处不想再去“追忆”,因为每每如此,心都很“疼”很“痛”。
“武器是军人的眼睛,军装是军人的化身。”其实,留点军装和使用过的“军品”珍藏于家中,是无数战友惜别军旅、告别军旗时的“共同想法”,这是“一日当兵、一生姓军”的“留忆底色”。去年这时,我脱下了伴随自己近28年的心爱军装。由于部队有规定,转业时不少军装和军用标识都要上缴。军旅生涯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忙碌完一天后,我在单位宿舍内把房门反锁上,拒绝朝夕相处的战友要热情地帮助我收拾整理,自己从背囊中、衣柜里一件件地拿出来它们,一遍遍地抚摸着它们。
当我对照清单,整齐叠好需要上缴的所有军装军标(还有不少都是配发仅几个月的新式军装)、与他们“吻别”时,泪水不争气的奔涌而出。当时的我坐在床头,一边抱着“留”下来准备带回家的几件军装,一边看着见证自己军旅之路的“资历章”发呆,满脑子几近空白,任由热泪夹杂那涩涩的“滋味”四溢着,只觉得转业还是在梦中,自己仍是军人。以至于转业后,还经常梦到自己并没有脱下军装,并没有离开军营,仍是与战友一起风餐露宿在野外、摸爬滚打在沙场。
离开军旅回家中,别样“滋味”上心头。虽然把起床的闹钟给取消了,但早已刻入肌肉记忆的“生物钟”,还是准时地“叫醒”了自己,多次“习惯”使然匆匆忙忙穿好衣服,才发觉身已不在军营,只有哑然失笑告诉自己:早点从严肃活泼的军营紧张状态回归到社会的生活状态吧。然而,那熟悉的“军号声”、出操的“番号声”、饭前的“军歌声”、训练的“呐喊声”、比武的“助威声”、抗洪的“抢险声”、救灾的“舍命声”……还常常走进我的梦中,陪着我“品味”尚未“尝够”的军旅“滋味”。
追忆是为了更好的记忆,但“回归”终究要“回归”。从部队时的“大忙人”,到待安置的“大闲人”;从纪律严明的“革命人”,到赋闲在家的“自由人”,守着这些可能直到退休前都难以享受到的“漫长”时光,很多身为“过来人”的老战友给出了温馨“参考”:好好陪一陪家人,补偿我们在军营多年来“离家聚少”中对父母、妻子、儿女的情感亏欠、尽责缺失;好好看一看“自然”,世界这么大、祖国这么美,回归社会就要走进自然,感受山河美景享受风光放松心情;好好充一充“新能”,面对新时代经济在快速发展,信息在高速奔跑,抓住这个时机多学多思,进入新岗位才会更好更快融入……
“过来人”的感悟固然重要,包括不少转业战友谈到回到地方后带来的内心“焦虑”“不安”“迷茫”“困惑”,等等方面应该如何来看待、如何去处理,都为我们回归社会、转换角色提供了有益借鉴。这些,我们无论去找熟悉的“过来人”交流,还是在当今发达的网络上查寻,都相对容易找到想要找到的“答案”。难在的是,我们转业后怎样看清自我、摆正自我、活好自我?我深感很关键的一条就是“心态”比较重要,要明白:转业就是转岗,只是换一个环境、换一个赛道、换一种方式来工作和生活。想清楚了,“心态”就不会生出“雾霾”,就会充满“阳光”。
回望军营时光,“不要谈”野外驻训、军事演习场上经历的一次次强度之高、严度之紧、实度之大的“难忘滋味”,“也别讲”抗洪抢险、地震救灾、疫情防控中的那些汗水雨水交加、灾情疫情考验、争相互相冲锋的“生死滋味”,就是青春之我无论冬夏春秋都准点准时到岗站岗值勤放哨、不顾天寒地冻三伏高温都走上练兵场练体强能、每逢佳节坚守岗位为了万家团圆却把思念装在心头……细细想想,这些“品质”都是让你转业复员后平和心态、直面困难的“勇气”“底气”:这难那难,连打仗本领都能练到身,面对新的岗位只要“愿意练”,还有什么能够难住自己?这苦那苦,连自我生命在群众危难时刻都愿意舍弃,面前新的环境只要“能吃苦”,还有什么能够苦倒自己?真正从内心读懂了这些“滋味”,还有什么让自己不能平和心态?
心态摆正,阳光前行。转业后,我们面对角色转变、工作转换、任务转型,从部队练兵打仗“内行”转为经济社会建设“外行”,由部队“老兵”变成单位“新人”,可能有人会出现一时间“滋味”不太“对胃”。对此,不仅需要我们要有一种过往荣誉“打包归零”的心态,还要有新的赛道当好“新兵”、苦练本领的状态,更要有“岗位当战位、勇于扛红旗”的冲锋姿态。
道理都明白,厘清在内心。踏上新征程,追梦新时代。正如有的战友说得那样:“转业了,我们只是从一个战场转向另一个战场,尽管内容有所不同,但却不存在质地的差别。”愿你我都能在经济社会建设这个“新战场”上,及时转换切换好“军营滋味”与“社会滋味”的频道,更加阳光地高擎“战旗”,再续无悔初心的“人生战史”!
文:周林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