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里,郭嘉遗计定辽东这一情节颇具含金量。然而,需要明确的是,在真实的正史记载当中,压根就不存在这样的情节,它只是小说里演绎出来的精彩内容罢了。
正史当中,郭嘉此人的确存在,曹操平定辽东一事也属实。而且平定辽东的具体过程,与《三国演义》所描述的大致相同。不过,在正史里面,压根就没有任何相关记载表明,平定辽东的那个计策是郭嘉所提出的。
那曹操究竟是怎样平定辽东的呢?这一段历史,得从白狼山之战结束之后开始讲起喽。
公元207年,白狼山之战落下帷幕。在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张辽尽显英勇,一举斩杀了乌桓的踏顿单于,同时还将十几位乌桓贵族也斩于马下。经此一役,曹操集团成功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可谓是大获全胜啊。
并且,在战后曹操下达了命令,把乌桓的二十多万民众集体往内地迁移,在此之后还进行了严格的管控。这无疑表明,经过这一场战役,乌桓起码能安稳十多年。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曹操都无需再为乌桓那边所带来的威胁而忧心了。
令人稍感遗憾的是,曹操未能成功抓获袁绍的两个儿子。这一点,算是整个事件当中唯一不够完美的地方了,毕竟在其他诸多方面曹操或许都有不错的表现,可就这没抓住袁绍二子之事,终究还是留下了些许缺憾。
白狼山之战之所以爆发,缘由在于袁绍覆灭后,他的两个儿子逃窜到了乌桓的领地。乌桓此前与袁家本就是盟友关系,彼时其又妄图攻略中原,于是便选择帮助袁氏二子,就此与曹操展开了激烈交锋,从而引发了白狼山之战。
现如今,曹操已然将乌桓成功打垮,可在这之后,却并未能够擒获袁绍的那两个儿子。如此情形,着实是留下了一个极大的缺憾,实在是令人惋惜不已呢。
然而,没过多久,曹操便获取到了相关消息,从而知晓了这两兄弟究竟去了哪里。
原来,白狼山之战一结束,这哥俩发觉形势不妙,当下便径直逃往了辽东地区。
然而,与《三国演义》所描写的情况有所不同的是,在正史记载里,曹操在获悉这一消息后,着实曾为此头疼不已呢。
辽东这块地域,着实是难以攻克。就拿当下的曹操而言,要是采取强攻的方式去打辽东,那面临的难度可真不是一般的大呢,要想拿下此地,对他来说绝非易事。
若要更好地理解曹操为何会觉得那个问题棘手,我们首先得对当时辽东地区的状况作一番阐释才行。
若查看地图便会发现,东北地区存在着一块广袤的平原,也就是松辽平原。遥想东汉末年之时,松辽平原的北部大多还未得到开发呢。唯有其南部的辽河平原,开发程度相对而言较为成熟,且聚居的人口数量也比较可观。
在辽河平原之上,存在着一条极为关键的河流,那便是辽河。它起始于吉林双辽市附近区域,一路蜿蜒,直至辽宁盘锦的入海口处。恰好是由北向南的流向,把完整的辽河平原精准地划分成了两个部分。
在辽河的西边那一片区域,人们将其称作辽西。像如今的锦州这座城市,还有朝阳、阜新以及葫芦岛等等这些城市,它们统统都隶属于辽西地区呢。
在东汉末年时期,乌桓人主要的活动范围便是在这一区域呢。并且,历史上著名的白狼山之战,其发生的地点同样也是在此处。
辽东地区指的是辽河以东的地方。像如今的沈阳、营口、大连、丹东这些城市,都处于当时的辽东范围内,甚至朝鲜半岛的一部分区域,在那个时候同样也是属于辽东的呢。
换种说法就是,倘若曹操在那时有远征辽东,进而对袁家做到彻底斩草除根的打算,那么他第一步就得率领军队朝着东边进发,跨越辽河之后,才具备打仗的条件。
在当时那个时期,整个辽东地区的划分情况是这样的:大致被分成了四个郡,分别为辽东郡、玄莬郡、辽东属国,还有乐浪郡。这四个区域构成了当时辽东地区的主要行政区划布局。
要是这四个郡当下呈现出一盘散沙的状态,曹操或许还不会觉得太过棘手呢。然而实际情况是,就在此时的辽东地区,已然崛起了一个公孙家族。并且这个公孙家族发展到此刻,差不多都快要将整个辽东地区掌控在手中啦!
故事要从一个名叫公孙度的人说起,公孙家的传奇便由此拉开了帷幕。正是因为公孙度,公孙家的故事才得以开启,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书写出属于他们家族的篇章。
公孙度早年乃是辽东郡人。彼时,因其父犯了事,他便随着父亲一同逃到了辽东玄莬郡。之后呢,当地太守竟看中了他,究其缘由,是他与太守那已经离世的儿子模样极为相像。
历经多年的不懈打拼,公孙度总算在东汉官场中攀升至中高层的地位。待董卓掌控大权以后,公孙度成功攀附上董卓帐下大将徐荣这层关系,进而获任辽东太守一职。
便是从这一时刻起,公孙度渐渐在辽东形成割据之势,进而成为了掌控辽东这片地域的一代霸主,开启了其在辽东称主的时代。
这里还得额外提一下,公孙度与他同时代的公孙瓒,二人虽都姓公孙,可史书里压根没记载他们之间存在什么亲戚关联。要知道,公孙度是辽东人士,公孙瓒却是辽西人呢。于是乎,不少后世史学家推测,他俩说不定在几代人之前同属一家,只是到了他们这一辈,早已分家许久,差不多可以说没啥关系了。
随后,天下陷入大乱局面,中原地区乱得不可开交。即便在幽州这边,对辽东地区也是难以管控,毕竟距离较远、力有不逮。要知道,从京津一带前往辽东,差不多就只能通过辽西走廊这唯一通道,可当时这辽西走廊却被乌桓人掌控着。所以,在击败乌桓之前,幽州的管理者基本没办法把手伸到辽东去。
于是,借着这个契机,公孙度一步步将整个辽东统一起来。他还朝着朝鲜半岛那方大力扩张了不少,并且成功击败了高句丽。待袁家慢慢走向败落之际,公孙家在辽东地区已然彻底站稳脚跟,发展得颇具规模了。
然而,就在白狼山之战即将拉开序幕之前,那公孙度便已然离世了。待公孙度故去之后,他的儿子公孙康顺利继承了其父的位置,就此成为了新一任掌控辽东之地的主人。
接下来,在白狼山之战结束之后,袁家的两兄弟便逃往了辽东地区,跑去投奔公孙康。他们还向公孙康提出请求,希望公孙康能够出兵,以此来协助自己抵御曹操的攻势。
这便是曹操在当时所面临的状况。那时的曹操,就碰到了这样的问题摆在眼前呢,这问题可是实实在在地摆在了曹操那时所处的情境之中。
就实力层面而言,公孙家虽说占据着四个郡的地盘,可放在当时的曹操跟前,那还是差得远呢。要晓得,彼时的曹操,其直接掌控的区域已然多达七个州,双方实力对比,曹操完全是呈碾压之势的,公孙家根本没法与之相比。
辽河的宽度和黄河比起来要窄不少呢。并且,辽河位于东北区域,到了冬天就会结冰。等辽河结了冰,人在上面能够自由自在地行走呢。就因为这样,这条辽河,大体上是没办法当作防守依靠的。
即便处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曹操在这个时候,仍旧不敢立刻就对公孙家发动战争。
原因其实挺容易理解的!就是天气状况压根就没向着曹操嘛!那天气条件对曹操来说,可是相当不利的呢,完全没给他提供什么有利的因素,所以说,就是因为这天气条件不帮忙,才出现了后面相应的情况。
约在公元207年的七八月交替之际,曹操与乌桓人展开了白狼山之战。待这场战争落幕,曹操紧接着就得指挥大军,首要任务是把乌桓的二十万人口逐步往幽州腹地内迁。要知道,若不如此,这些乌桓人万一闹起造反之事,那曹操此前打的这仗可就白费工夫啦。
要是选择把乌桓人留在他们原本的地方,然后曹操就自顾自地直接带着兵去征讨辽西的话,那曹操之后可就只能干等着自己的后路被人截断啦,这种情况对曹操而言显然是极为不利的。
要是打算把二十万人全部往内地迁移,其工作量无疑是极为庞大的。哪怕只是向内迁移数百里的距离,那至少也得耗费一个月的时间才行。就像历史上曹操打完白狼山之战后,即便尽快押送那些俘虏撤回幽州,也已经是到了九月份之后的事儿了。
这便表明,要等曹操把所有乌桓人都完成内迁之后,才去征伐辽东,而到了这个时候,最少也得是九月底一直到十月初这个时间段的事儿了。
彼时在辽东地区,到了这个时候,晚间的最低气温已然快要降至冰点啦!那时候的曹操呢,是远道奔赴而来,事先肯定没准备多少抵御寒冷的物资,面对如此低温,想要抵御着实困难重重呢。
另外,辽东地区的公孙家与辽西地区的乌桓人有着明显区别。乌桓人属于典型的游牧势力,只要能打败其主力,再把他们的人口掠走,基本就算把问题解决了。但辽东四郡那里,呈现的则是典型的农耕文明特征。
这便表明,在曹操领兵到达此地后,他们完全能够凭借城池坚守防御。只需再多坚持一个月的时间,等到入冬之际,曹操就只能选择退兵了。而要是谈及顶着严寒持续展开强攻的情况,那不妨参照后来“隋炀帝征讨高句丽”的事例。
总而言之,即便曹操在军事指挥方面有着出神入化的能力,堪称用兵如神,可面对温度所产生的影响,这也绝非凭借人力就能够去改变的,毕竟温度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曹操的非凡军事才能而有所改变。
那么,先暂且押送乌桓人往后撤,等过了这一年,到下一年的时候再发动攻击,这样的一个计划到底能不能行得通呢?
答案依旧是不行的。
倘若曹操在这一年不能迅速搞定辽东的袁家两兄弟,那么在他撤兵之后,辽西地区必然会凭借袁家的影响力极力扩张。并且,那已经内迁的二十万乌桓人,由于有了外援,也会再度生事。而且此次,因被内迁,这些乌桓人将会直接在幽州的腹地挑起事端。
待到那个时候,整个幽州将会完全陷入崩盘的境地,一切都将变得支离破碎,局势彻底失控,幽州的原有秩序、格局等各方面都将不复存在,迎来全面的崩溃瓦解状态。
曹操彼时陷入了极为棘手的困境,那便是打也不是,不打同样不行。面对此种情形,他着实有些进退两难,抉择难下,这一困局着实让曹操头疼不已,不知该如何是好。
然而就在如此这般的局势当中,曹操仅仅凭借着一封信,便径直将问题给解决掉了。
在袁绍的两个儿子逃往辽西之后,公孙康这边着实对他们极为忌惮。毕竟那时袁家兄弟手上可是有着五千士兵呢。并且就官职而言,袁熙身为幽州刺史,这恰好是辽东太守的直接上级,所以公孙康怎能不有所顾虑呢。
倘若去帮扶袁家,听任袁家兄弟进到辽东四郡之中,如此一来,袁家顺势就会去争夺权势,进而把公孙康的位子给夺走,到了那个时候,公孙康又该如何是好?
先前曹操大军在侧之际,因承受着曹操施加的压力,公孙康只能接纳袁家那两兄弟。但现如今,曹操已然后撤,还明确表态愿意尊重公孙家对辽东的掌控权,如此一来,情形可就大不相同啦。
在当下这个时候,公孙康面临着一个情况,那就是他若想要维护自身的权威,就非得把袁家的两兄弟给解决掉不可。这对公孙康而言,已然成为了一种必须去完成的任务,不然其自身权威将会受到影响呢。
接下来的情况是这样的,公孙康以商量事情为由,把袁家的两兄弟请到了自己的住所。要知道,当时袁家兄弟手底下可是有着数千兵力呢,要对付他们并非易事。故而公孙康便打算采取刺杀这种方式,出其不意地将他们解决掉,力求以最小的成本来处理好这件事。
紧接着,袁家兄弟赶了过来。老二袁熙,正是甄宓的丈夫,他一来便察觉到了不对劲的地方,当下就不想往里面走。可谁知,老三袁尚却没把这当回事儿,还觉得袁熙是多虑了,二话不说,直接拽着袁熙就走进里面去了。
必须得承认,这袁家老二袁熙着实是凄惨无比。就他这境遇,真的是让人忍不住感叹,命运对他可太残酷了,各种倒霉事儿都能让他给碰上,说他惨那可真是一点儿都不夸张呢。
此前袁家起内讧,主要是老大和老三在相互争斗,从头至尾,老二都未曾参与其中。谁能想到邺城被攻克后,老二的妻子竟被曹操强行掳走,成了曹操的儿媳。然而到了这般境地,老二又被他的三弟给硬生生拖进了那注定必死无疑的局面当中。
袁家兄弟刚踏入的那一刹那,事先埋伏于马棚的士兵蜂拥而出,一下子就把兄弟俩给擒住了。接着,依照公孙康的吩咐,士兵们毫不留情地砍杀了袁家兄弟。而后,公孙康更是割下二人的头颅,送去给曹操,以此来表明向曹操臣服之意。
到此为止,袁家已然是被彻彻底底地团灭干净了,没有留下任何余地,曾经的袁家就此完全覆灭,再也不复存在了。
就在曹操率领军队班师回朝行进的途中,突然有使者前来拜见曹操,而这使者正是公孙康所派。与此同时,使者还带来了袁家兄弟的首级。至此,曹操所面临的东北方向的诸多问题,可以说是完全得以解决了。
然而,史书当中并未有相关记载表明这个计策是郭嘉所提出的。就该计划本身而言,仅仅是曹操曾说了那么一句罢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任何与之相关的记载内容了。
诚然,即便事情发展到这般地步,也谈不上是完全终结了。虽说袁家兄弟已然被杀,可公孙家在辽东的那种独立性却依旧保留着。在之后的数十年间,哪怕一直到曹魏建立开国之后,公孙家始终牢牢盘踞在辽东之地。
一直等到曹叡在位的后期阶段,他才派遣司马懿前去,从而将公孙家的问题彻底予以解决。可没料到的是,就这一场战役,却极大地提升了司马懿的威望,进而为司马家日后篡夺政权打下了根基。
或许这也算是曹操心中的那份遗憾吧。
倘若曹操当初下手能更果决狠厉一些,又或者在事后能即刻对公孙家赶尽杀绝,不留后患。那么,待到后来司马懿企图篡权之时,所遭遇的阻碍想必会更为强大,甚至极有可能最终根本就无法达成篡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