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选官制度的演变

正瑜河套 2024-02-12 09:08:18

导读:唐代科举考试主要是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主要是背,比较好考,进士科的题比较灵活,需要思考,比较难考。由礼部主持录取。到了宋朝,科举考试有了变化,一是在防止作弊上有了经验,二是由皇帝主持,因此,考住的进士也就成了真正的天子的门生了。

唐宋时期,科举制作为主要的选官制度,自隋朝起源,历经唐朝的丰富发展,至宋朝时已趋完善。

唐代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两种。

常举设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及童子等八科,其中尤以明经和进士两科最为重要。起初,常举由吏部考功员外郎负责,自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起,改由礼部侍郎负责。明经考试的内容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则侧重于诗赋。由于考帖经只需死记硬背,而考诗赋则需要独立思考,因此中明经较易,中进士较难。当时明经的录取率为十分之一二,进士的录取率为百分之一二,故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

制举则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科目多临时设置,较为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等。武举在武周时期创立,专门选拔军事人才。

到了宋朝,科举制度得以进一步发展。北宋扩大了取士名额,提高了登第士人的待遇,广泛吸收知识分子参与政权。为防止考官徇私和举人舞弊,北宋实行了考官锁宿制度、试卷封弥和誊录法,严禁举人夹带、代笔等行为。北宋的进士及第者不必守选,可立即授官,且在仕途上的升迁也较快。自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起,殿试成为定制,皇帝亲自主持,被录取的士人成为“天子门生”,彻底收回了取士大权。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