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百韬兵团为什么会全军覆没?黄百韬临死前曾经自责:我有三不懂

历史迷小贺说 2024-08-22 02:04:58

因头条改版,增加了广告解锁功能,当广告打开后,静等5秒钟,您再伸出发财小手,点击右上角的叉号关闭,就可以继续阅读我的文章了!

前言

1948年11月22日,黄百韬被包围,绝望之余直接举枪自尽.......

淮海战役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除此之外为了援救黄百韬,国民党硬生生搭上了三个机械化兵团,在这场战争结束之后,众人纷纷提出质疑:常胜将军黄百韬,为什么会全军覆没?

黄百韬死之前曾留下的三个问题,充满了不甘之情,不禁让人猜想:到底是什么让黄百韬死不瞑目?

杂牌将领到中将司令

黄百韬,1900年出生于天津,早期教育于直隶省的工业专科学校,不久后,他加入了北洋军阀李纯的队伍,担任了传令兵的职责。

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圆滑的处世技巧,黄百韬很快获得了李纯的青睐,为了确保黄百韬能够长期为自己效力,李纯将家中受宠的婢女嫁给了他。

得益于这门婚事,黄百韬进入金陵军官教导团的第五期深造,随后,他紧握机遇,在江苏的防卫力量中先后担任了排长与连长的职位。

在张宗昌攻克江苏之后,黄百韬转而效忠于他,并在张宗昌的指挥下逐渐获得提拔,从营长一路升迁至旅长。到了1928年,当徐源泉归顺蒋介石时,黄百韬亦步亦趋,投身蒋介石旗下,被任命为师长一职。

不过黄百韬并非是蒋介石的嫡系,他很快便被蒋介石依照常规剥夺了军权,转而进入陆军大学第三期进修,抗战爆发后,黄百韬因表现优异,被调任为军委会中将高参,并在何应钦的推荐下,担任了第三战区司令官顾祝同的参谋长。

黄百韬深知在国民军队中,自己并无稳固的后盾,唯有依靠自身的拼搏和表现来稳固地位。因此,每次战斗,他总是冲锋在前,力求立下赫赫战功,在面临强敌、不得不撤退的紧急关头,他总是坚守至最后一刻,确保部队安全撤离。

1948年8月,在蒋介石整编军队、组建多个兵团之际,顾祝同在黄百韬的职务安排上起到了关键作用,黄百韬从师长,被擢升为第七兵团中将司令官,实现了从一名边缘将领到兵团中将司令的华丽转变。

黄百韬的“三不懂”?

淮海战役的胜利,意味着我党在解放全中国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而这场战役的主要指挥者之一粟裕将军,更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不过在战争结束之后,粟裕将军评价黄百韬的时候,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如果一对一的话,我不是他的对手。”

其实黄百韬的实力不弱,但为什么会全军覆没,真的非常值得人们深思,在死前黄百韬也是非常的后悔,心底充满了不甘!

第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这么傻,要在新安镇等四十四军两天?

新安镇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淮海战役刚刚打响之际,毛主席就制定了相应的作战方针,明确指出:“这一战役的首要目标,就是集结所有兵力,一举歼灭黄百韬兵团,实现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

而黄百韬身经百战,自然是明白这个道理的,而且当时距离徐州大约200公里,新安镇的位置显得尤为突出和靠前,有一种孤立无援的感觉。

黄百韬第一时间向徐州剿总刘峙,提出了撤退至徐州附近的要求,但是并没有被同意,之后他再次提出了请求,最终允许他们退守徐州以东地区,可是众人还没来得及高兴,就收到了另一则指令:等待从海州赶来的44军,一起上路出发。

44军的撤退与黄百韬有何关系?他为何非要留在新安镇等待44军呢?实际上,这一切背后隐藏着郭汝瑰精心设计的“圈套”。

这个44军隶属于国军第9绥靖区,说白了就是一支鱼腩部队,他们当时是驻守在连云港的,按照路线想要撤回徐州的话,一种就是走水路,时间比较长一点,但是相对来说比较安全,一种就是走陆路,容易遇上解放军,但是速度会快一点。

出于安全考虑,郭汝瑰向时任国军国防部参谋长的顾祝同建议:让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对44军进行接应,怕黄百韬不答应,郭汝瑰还提出让黄百韬担任44军的指挥。

黄百韬接受这个指令,除了自己不敢违抗命令之外,其实还是有自己的考量的,当时在他们的北边,有国军第3绥靖区的两个军驻守,即53军和77军,如果说真的打过来的话,这两个军还能为自己争取一点撤退的时间。

黄百韬在这里足足等了两天的时间,到8日凌晨才仓皇撤离,不过已经为时已晚了,在向徐州撤退的半途中,就在碾庄一带被我军所包围,虽然蒋介石派了援军,但迟迟未到。

黄百韬的第7兵团本来就是临时拼凑的队伍,原本以为实力不强,却顽强抵抗了长达12天之久,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华野部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近6万人伤亡,这个数字几乎占据了整个战役中解放军方面一半的战损。

第二个问题:我在新安等了2天,为什么不知道在运河上架设军桥?

实际上,黄百韬在那个时候已经对这个问题有所考虑,并且在之前的一次徐州会议上,刘峙已经承诺会派出工兵团在运河上架设军用浮桥。然而,黄百韬毕竟只是下属,他不敢直接去催促上级领导。

其实就算是多几座浮桥,也未必是一件好事,黄百韬名义上掌控着五个军和十个师,共计十万人的兵力,但实际上,这些部队都是从各个战场上败退下来的残兵败将,他们的编制混乱,相互之间存在着猜忌和不信任,很难完全听从黄百韬的指挥和调遣。

第三个问题:李弥兵团可以向东进攻驰援我,为何当初不在曹八集附近掩护我西撤?

这个问题其实黄百韬的心里,应该是有答案的。

在7兵团撤退的途中,黄百韬就找到李弥,想让他能够在曹八集多等一会,以便为自己的撤退行动提供掩护,如果李弥能够同意他的请求,数十万大军聚集在一起,将会大大降低华野将其合围的可能性。

只要能够避免被合围,黄百韬就有机会成功撤回到徐州,正如之前所提到的,即使在撤退过程中会付出一些损失,但至少可以避免整个兵团的覆灭。

黄百韬心中所困惑的三个问题,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无非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感到不甘心罢了,解放战争的大趋势,并不会因为某一场单独战役的胜负,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即使黄百韬能够重来一次,他或许依旧难以逃脱被彻底歼灭的命运。

参考文献:鲍加.从战争大场面中表现时代精神.美术, 1961(6):3.

王晓华.国军上将黄百韬三穴之谜.档案春秋, 2009, 000(001):40-44.

李剑锋. "碾庄堵击黄百韬." 铁流——纪念淮海、渡江战役胜利六十周年 2008.

孟昭庚.黄百韬兵团碾庄圩覆灭记.党史纵览, 2009(1):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