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吴地:85、三任知府创历史,一心为民如青天

弓长历史 2024-08-10 16:04:47
在苏州古代历史上,三届连任,十三年任知府的仅有一人,他是谁?为什么任期这么长? 这人不是别人,就是人称"况青天"的况锺。 况锺(1383一1443年),字伯律,号龙冈,别号如愚,江西靖安县人。他生长在农村,从小耳闻目睹民间疾苦,23岁以吏起家,九年后供职礼部。因他处事得宜,能力出众,为礼部尚书吕震赏识推荐,官至四品郎中。1430年,因内阁首辅杨士奇、尚书蹇义等推荐,明宣宗朱瞻基任命况锺为苏州知府。 在明朝开国后的七十余年里,苏州一直是一个难治的州,号称全国最难治理的十郡之一,历任知府无一人能任满一届。究其原因,一是朱元璋因苏州百姓助张士诚对抗他,仇视苏州人民,除大量移民北方外,还采取重赋政策。苏州府田数占全国1/88,而税赋总额则占1/10左右,人们不堪重赋,难以为生,税粮年年拖欠。二是地方官吏、豪强明抢暗夺,百姓利益难以保障,再加上天灾、州府官员更换频繁,难以作为,恶性循环,导致官场黑暗,治安混乱,民怨沸腾。 面对这样的状况,没有三头六臂的况锺该怎么办?他到任后,没有新官上任放三把火,也没有做出一副想有所作为的样子,只佯作不懂官场规则,一切照旧,显得碌碌无为。那些地方官吏,豪强恶棍,开始见新官到,有些害怕,收敛了一下。后眼见新官如旧官,便又胆大起来,固态复萌,营私舞弊、敲榨勒索、巧取豪夺、偷鸡摸狗的事又大做起来。况锺初来乍到,明里碌碌无为,实际在暗中察看。他从吏开始做官,熟悉官场规则;他从小知民间疾苦,同情百姓,想为百姓做些好事;他知上级官员支持、朝廷皇帝信任他,想借力办些实事;他知病症在哪,想对症治病。 赋税重,是百姓苦,税粮难以正常上缴的根源,这个问题处理不好,知府就两头不讨好,下多民怨,上多责难。为此他摸清情况,协同江南巡抚周忱,反复请求朝廷减免赋税,共为苏州减免田赋七百二十五万石。这一善举,既减轻了百姓负担,又缓解了各级官员交税粮的压力,一举两利。 要让农民过好生活,并完成一州粮税,主要靠发展农业。首先要让农民多种田,增收粮食,其次要帮助农民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因此况锺与周忱一起努力兴修水利,导泄湖水,增加了上万亩圩田,既减少了水灾,又增加了粮食,官民皆乐,朝廷满意。 中国古代是农业为主,靠天吃饭。旱灾、洪灾、虫灾多,一场灾害,百姓就难生活。如何赈灾救民?必须预先准备。这年,况锺就协同周忱奏请朝廷设置济农稂仓,以官钞平购及富民劝借之法,筹粮三十万石为仓本,在有灾歉收年里,出仓借粮给灾民,待秋收后再收还,以利百姓免受高利贷盘剥。 反腐打黑,又是况锺为民做的一项好事。他仗着皇帝敕书要求,加上有清官江南巡抚周忱支持,坚决反腐打黑。有一天,他突召僚属,当堂历举罪证,依律查处吴县、长洲、常熟、昆山县等十二名县级贪官庸吏,罢免了他们的职务。他还不畏强暴,严厉打击了一批不法豪绅。这批豪绅不仅是横行地方,欺压良善的富豪,还是基层小吏,对百姓危害极大。 察治安,理积案,平民冤,是况锺不辞辛劳做的又一件大事。面对历年所积的几千件案子,他"每周一日轮治一县事″,既督促下层及时处理积案,又亲自纠错审案。仅上任八个月,他就清理案件一千五百余件。大家熟知的昆剧《十五贯》故事,生动地反映了况锺机智巧断、为民伸冤,执法如山的断案情况。经他这一整顿,吏治明显改观,社会秩序良好,百姓交口称赞。他一届四年期满,进京述职,百姓怕他调任,几万人联名上书朝廷,陈述况锺政绩,挽留他。任期满九年,循例他应进京候升,谁知不仅送饯者不绝于道,还因苏州百姓数万人联名上书挽留,促使朝廷顺应民意,没让已选定的新知府赴任,而让擢升为正三品衔的况锺再次复任苏州知府。当况锺返苏时,"士民欢迎者,不远数百里之遥″。 1442年,况锺积劳成疾,上疏乞求解任,未获批准。终在这年年未卒于任上。他病重时,苏州不少百姓为其筑坛祈祷,甚至有人愿意以身代死。得知他病逝后,"郡民罢市,如哭私亲″,吊唁者络绎不绝,送葬之民挤满河堤,不少人随灵柩之船而走,一路祭奠。后人还在苏州道前街西美巷建祠祭祀他。他的家乡江西靖安县,至今仍留有况锺之墓,墓旁有座清风亭,亭中四柱上有如下两副对联: 清正廉明,浪涌太湖歌郡宁; 高风亮节,支浮绣谷忆乡贤。 一肩行李,试问封建官场有几? 两袖清风,且看苏州太守如何?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