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1月12日,北京香山碧云寺人头攒动,游客络绎不绝。忽然,一向公务繁忙的周恩来总理意外地出现在这里,顿时引起众人的热情围观。周总理此行,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带领各界代表前来拜谒孙先生衣冠冢的。
在周总理身边,有一位81岁高龄的身材矮小却步履矫健的老者,昂首挺胸,意气风发,格外引人注目:只见他上身穿着一件罕见的黄呢制服,胸前挂着一枚稀有的平叛奖章,一边走一边向周总理一行人不停地讲解着。
他,并不是普通的解说员,他拥有一个令人无比仰慕敬佩的身份:孙中山先生的贴身卫士,谭惠全。
枪林弹雨中护送孙中山脱险谭惠全祖籍顺德,比孙中山小9岁,早年孙中山在广州行医时,二人便因缘相识。他自幼随父习武,练得一身出众的功夫,后在孙中山的带动下,成为首批同盟会会员、大元帅贴身卫士,并负责在卫队里传授武术。1920年,谭惠全结婚时,孙中山夫人宋庆龄特意为他赠送被褥、毛衣等礼品致喜。
1922年6月16日凌晨,陈炯明叛乱,炮轰总统府,形势十分危急。据孙中山卫士区恺烘回忆:“在烛光摇曳中,见林树巍、胡毅生、陆志云和林直勉等五人,簇拥着中山先生从楼上下来。原来他们在情急势危中,七手八脚给中山先生套上白长袍,戴上通帽,让其腰悬药箱,乔装成一个应急病出诊的医生,挽着他离开。”
这五人中,四人有名有姓,林树巍是参军,胡毅生是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的弟弟,陆志云是特务队长,林直勉是秘书,唯独另外一位无名英雄,数十年来不为人所知,他就是谭惠全。此谜底直到2006年才得以揭晓,足见谭惠全家人的淡泊和宁静。
获赠“讨贼有功”特别勋章此时的谭惠全虽已四十九岁,但他功夫了得,老当益壮。谭惠全在枪林弹雨中,秘密护送孙中山安全转移到中山舰上。事后,宋庆龄请人为他制作了一枚铜制狮钮印章,特意刻上“谭卫全章”四字,以对他的居功至伟表示感谢和敬意。
1924年元旦,广州大元帅府张灯结彩,庆祝中华民国成立十三周年暨授勋典礼在此隆重召开。孙中山下令为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叛变时杀贼有功将士授勋记功。
典礼上,李烈钧唱名,孙中山递牌,宋庆龄亲自为每一位到场的授奖卫士佩戴勋章。当谭惠全佩戴上那枚金光闪闪的“十一年讨贼有功奖章”时,全场掌声雷动,此情此景令他终生难忘,虽然历史曾在数十年间没有人为这位英雄人物记上一笔。
誓死保护孙中山灵柩1924年下半年,孙中山北上会晤冯玉祥,负责全程护卫的依然是谭惠全。不幸的是,半年后孙中山在东城铁狮子胡同因病辞世。悲痛欲绝的谭惠全尽心尽职守护着孙中山先生的灵柩。
根据孙中山的生前遗愿,他希望死后葬在南京紫金山上。由于中山陵工程浩大,一时难以建成,他的棺木只能暂时存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内,谭惠全自然成为护灵人员。
看似简单的护灵,却成了一场刀光剑影中的保卫战。那时的北京,是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地盘,愚昧的张宗昌向张作霖建议毁掉孙中山的棺椁,原因是其坏了奉系的“风水”,导致同国民党的交战屡次失败。不久,张宗昌便带人,来到碧云寺孙中山灵堂叫嚣吵闹,指着灵柩放肆吼道:“过去你老讲革命,现在革得老子地盘越来越小,哪天我就要敲碎你的棺材以解心头之恨!”幸亏谭惠全等人誓死阻拦,才避免了一出悲剧的发生。
谭惠全见不是长久之计,想到了少帅张学良。因为长期伴随孙中山的缘故,他曾通过孙科结识了这位奉系少帅。一日傍晚,谭惠全只身来到张学良府上,讲述了张宗昌大闹孙中山灵堂的事情。张学良听后雷霆震怒,叫来张宗昌训斥道:“以后你要是再这样闹,我决不会放过你!”
张学良素来敬慕孙中山先生,但他知道张宗昌的行为得到父亲的默许,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密电南京方面尽快移灵。由于当时战火纷飞,路途遥远,移灵之事颇多困阻。
谭惠全等人找到协和医院院长刘锐恒,想给孙中山遗体更换防腐药水,并将其暂放在医院保存,却遭到拒绝。无奈之下,众人只好在一个晚上将孙中山棺木移放到一处山洞里藏了起来。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因“皇姑屯事件”身亡,得知消息的谭惠全等人,乘机将孙中山的棺椁重新搬迁回碧云寺内。
1929年,南京中山陵修建完成,移灵工作推上日程。5月20日下午,宋庆龄、孙科等人将孙中山遗体收整后敛入铜棺,将其原来所穿的衣服放回之前的楠木棺内,封存在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内,此处便成了孙中山的衣冠冢。
宋庆龄望着哀容满面的谭惠全,安慰他道:“你岁数也大了,就留在这里保护衣冠冢吧。”谭惠全含泪应允。
5月26日,孙中山灵柩离京。谭惠全老泪纵横,抬棺护送敬爱的先生最后一程。他谨记孙夫人的嘱托,率领一队卫士日夜守护着衣冠冢,这一干便是36年,直到他离世追随先生而去。
独身坚守孙中山衣冠冢碧云寺衣冠冢留守处编制5人,由谭惠全负责,薪响从南京中山陵拱卫处定期发出。抗战爆发,华北沦陷,首尾难以相顾的国民政府乱作一团,按期拨付留守处人员的钱款也就此停发。其他留守人员因不堪生活艰辛和前途渺茫,纷纷忍痛离去。
可是谭惠全没有退缩,更没有离开碧云寺半步。没有工资,一家人的生活成了难题,妻子苏潮宽带着孩子去城里给人作佣,晚上回家又在灯下缝缝补补挣点辛苦钱。谭惠全则在附近开垦了一小块荒地,种些粮食蔬菜充饥。
按理讲,以谭惠全的名气和手艺,养家糊口没有一点问题,他武功高强,又做得一手地道的广东菜,北京城里不少广东饭馆以厚金邀请他下山掌厨,但都被他婉言拒绝。他始终是那一句话:“我走了,就没人来守灵了。”
时局动荡,衣冠冢几次险遭破坏。最危险的一次,日军冈村宁次来到碧云寺,谭惠全被明晃晃的刺刀隔在一边。但他侠肝义胆,毫无畏惧,经过他的据理力争,日本人对衣冠冢没作过多纠缠。风里雨里,白天黑夜,谭惠全一家人与青灯为伴,默默无闻地守护着孙中山先生衣冠冢。
在此期间,他的二儿子曾牺牲在抗日的战场上。贫穷,坚守,苦熬,谭惠全一家人终于挺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在政府的关心下,年迈的谭惠全老人终于有了园林局工人编制,全家人靠着他的固定收入,摆脱了食不果腹的苦日子。
周总理下令为他补发津贴1956年孙中山诞辰90周年纪念日,周总理来到北京碧云寺拜谒孙中山衣冠冢。面对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见多识广的周总理一眼就认出了他胸前佩戴的这枚勋章。
周总理感兴趣地问道:“你这是不是那个讨贼有功奖章?”谭惠全点头称是。周总理又问,“那你当时是不是还有恩饷?”谭惠全如实回答:“有恩饷”。“每次发多少?” “六十块。”周总理伸手比划成一个洋钱大小的圆圈,谭惠全知道总理在问是不是现大洋,他默默地点了点头。周总理当场表示:“这个钱人民政府要补发给你。”
谭惠全甚是惊讶,孙中山的“恩饷”只有极少数的人知道,这是他对谭惠全等极少数人保驾有功的私人馈赠,抗战爆发后,南京陷落,恩饷一事就此中断。多少年来,他从未向任何人提及此事,周总理是怎么知道的?想想周总理一生博学多才,又有在黄埔军校任职的经历,而自己也曾在黄埔担任过武术教官,谭惠全认为周总理知道此事也是合乎常理。
不知不觉间,周总理来到衣冠冢旁一株被乾隆皇帝封为“九龙柏”的古树前,谭惠全介绍道:“这树有预兆,生了九个枝,清朝就出了九个皇帝。”周总理说,“不是九个是十个吧?”
周总理从第一个屈指算起,一直数到第十个宣统皇帝,“第十个皇帝就是被孙中山先生领导人民打倒了的。所以我们今天纪念孙中山。他的事业没有完成,我们后人要继续下去,还要发扬光大。”周总理看了看谭惠全,意味深长地说:“你是对国父有恩的人。”当着众人的面,周总理对谭老先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和表扬,对谭家的生活情况也十分关心,这让这位一生忠心耿耿、无怨无悔的“守灵人”感到内心温暖,他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满足。
周总理走后不久,谭惠全的工资在每月60元的基础上,又多了60元补贴,一下子成为园林系统收入最高的人。这笔补助,一直发放到1961年他的离世。弥留之际,88岁的老人留下遗嘱:将他安葬在离碧云寺最近的万安公墓,他要时刻陪伴着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冢,永远守护着他心中无限敬仰的伟人。
36年的忠心守灵,36年的寂寞清贫,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1981年,宋庆龄病逝后,工作人员曾打电话到香山碧云寺通知谭家,遗憾的是谭家当时家里没人。同一年,谭惠全的夫人苏潮宽光荣地受邀来到人民大会堂参加活动,邓颖超同志亲切接见并热情慰问了这位英雄的家人,还与她一起合了影。
如今的孙中山衣冠冢,有园林工人的精心维护,但谭惠全老人的儿子谭志泉总会经常去碧云寺拜谒,去父亲曾经为之奋斗一生的地方走一走,感受父亲的忠贞,聆听父亲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