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朔:营商环境建设,这座城市抓住了“牛鼻子”

观点 2023-06-08 23:51:03

编者按:

6月7日下午,湖州市“营商环境向阳开 政企同心向未来”——周三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专场举行。来自不同领域的50位企业家齐聚一堂,部分代表畅谈了在湖创新创业的切身体会。湖州40余个市级部门单位、各区县的主要负责人也在会场参加。现场还邀请了4名专家学者对湖州营商环境作了点评发言。下面分享著名媒体人、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的发言,一起走进“湖州时刻”。

很高兴到湖州来取经。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我们看到了“湖州经验”,看到了湖州的十大创新成果。恰逢“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开展了一周年,我结合有关资料和过去的一些调查研究,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建议。

1

第一点体会,在全国上下都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的大背景下,湖州经验的关键是抓住了企业家这个“牛鼻子”。

企业家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资产,特殊在哪里呢?第一,他是会跑的、会流动的,企业家如果觉得一个地方的环境不好了,他就“run”了,会跑。第二,企业家不像茶杯等物体,质量很稳定,企业家的心理、情绪是会波动的,除了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外部因素(如法治、舆论等)的影响。如果波动性加大,他就有可能受不了,就躺平了、不活跃了。

企业家本来应该是经济发展中最具能动性的活跃因素,但有可能因为对于环境的判断的问题,变成一种情绪不稳定、行为不活跃的因素。因此,在今天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企业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异常重要。企业家也像是一种植物,在好的环境里,生长速度会比较快,比如说一个地方水土很好、阳光雨露比较多,高手很多,相互切磋,相互启发,这样就会有更多优秀的创业人才成群地冒出来。企业家的这些特质,决定了他们和机器零件不一样,他们是一种会跑、会波动、会躺倒的特殊资产,我们要倍加关注和珍惜。

湖州为什么花了这么大力气打造“企业最有感”的最优营商环境,我觉得是湖州比其他一些地方更加深刻地洞察到企业家的特质。这非常有借鉴意义。

当然,企业家的有些流动是自然的,比如一个地方要素成本不断升高,可能要流到要素成本相对低一点的地方。但如果我们能够把交易成本,特别制度性的交易成本降得很低,那么留住企业的延续时间会拉长,也会让企业的心、企业的总部,以及企业的高附加值功能,集聚到我们这里。

2

第二点体会,“湖州经验”表明地方政府也是一种“创新企业家”。

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创造了很多奇迹,有很多发明创造。比如说2017年5月,当时“一带一路”的二十国青年,就把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网购评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看了湖州经验实践的总结,我在想,这些源于企业、产业的发明背后,是不是也有另一些发明?企业发展背后是不是也有另一些发展?企业创新背后是不是也有另一些创新?我认为是有的,那就是营商环境的发明、发展与创新,且永无止境。

所以,我们在观察中国经济的市场主体的创新发明的同时,也要意识到,我们的环境,比如很多地方政府,他们也是创新企业家,他们所做的很多创新创造,和企业创新一起,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功不可没。在湖州可以感到,服务型的有为政府、法治化的有效市场、创新型的奋斗企业,这三者非常好地结合在一起。

具体来说:第一,湖州不仅注重增量,也注重存量。我到过其他一些地方,都是新鲜名词,如半导体、生物制药等,而不考虑地方实际情况是不是最合适。湖州不是这样。它注重发展新兴的“增量”,湖州有很多“增量”比如前沿经济、先导性的战略新兴产业。但同时,湖州着眼于对整个区域的市场主体充分盘活,着眼于整个经济的基本面、基本盘,而不是过多、过度地搞新东西,而忽略原本“存量”的流失。在湖州,不仅注重“增量”,也注重“存量”。

第二,湖州不仅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我看到不少地方在打造营商环境的时候,往往给企业定很多指标。其实,过程更重要。如果只是给企业定指标,但不注重过程中非常琐碎、细微的沟通和大大小小具体问题的解决,那么最终的结果往往达不到预期。湖州通过每周三都举行的“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而且是市县(区)两级都在做,就是把过程看得更重要。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好的过程,自然会有好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了企业,这也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贴身学习。

第三,湖州不仅注重刚性,也注重韧性。我在调研中发现,很多行业都在“卷”,处处都有挑战,因此地方政府只是简单地定几个刚性指标,拍拍胸脯,以为年底就有收获,这是不行的。从市场主体到政府,都要有很强的韧性和弹性,这个韧性和弹性就表现在勇于解决困难,能抗住压力,不怕苦不怕烦,扎扎实实、点点滴滴去解决那些实实在在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和障碍。湖州解决的并不都是大问题,更多是大中小企业的一些很琐屑、很小的事情。这其实是帮助企业在日常中化解压力,用一个个小的信心带来更多的信心,当这种韧性和信心建立后,即便有一些大环境的重大冲击,企业应对、缓冲和消化的能力也会比一般的企业强。

第四,湖州的经验是双向的,是互动的,不是单向输入。政府搭起台子,弯下腰,竖起耳朵,先听,再交流和服务企业,而不是坐在办公室听企业汇报。

第五,湖州不搞“特惠”搞“普惠”。什么叫“特惠”呢?就是说,一些地方总盯着几个骨干龙头企业,把大部分资源和精力都用到他们身上。过度“特惠”不一定是好事,因为会忽略大多数普通企业,不公平,而且万一某个骨干龙头出了问题,整个经济就会大受影响。我觉得还是要回到“三公”。我感觉湖州的政策是普惠性的,对广大市场主体都有作用。

因此我认为“湖州经验”,不是打造营商环境的一般性经验,而是针对当下中国经济遇到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等环境,在一种有挑战、有风险、有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进行了一种更具韧性、更具弹性、更具普惠性、更具服务性、更具过程性的探索。这种经验是实事求是,真抓实干而得来的,非常宝贵。

我今天了解到,去年湖州的民间投资占固投比例在68%左右,是比较好的。我想这正是因为湖州做了大量的有针对性的营商环境的打造工作,所以激发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这样的投资结构是比较健康的。

3

最后,我提几点建议。

第一,可以进一步地“下沉”。从我的调研来看,中国经济比较困难的还是“中小微”,有自身的原因,也有政策性的、环境的、结构性的原因。他们的流动也很强,要把湖州这么好的一套经验,更好地“下沉”,更多地关注“中小微”的情况。

第二,市场主体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企业搞创新,要符合高质量发展和市场法治环境要求。政府跟企业建立亲清关系,要包含政府对企业进行恰当的法治化的引导。政府的支持不是单向输血,亲清政商关系也不是“父爱主义”,政府对企业要真帮助,也要有建议、有提醒。

第三,营商环境的打造要更多地顺应经济的客观规律。对企业家的服务要慢慢地走到一个更加常规、合乎规律的常态化、法治化环境中,让企业提升素质,更新能力,更多地依靠自己去获得市场竞争力,这将是一种更加长久、更加健康的发展模式。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