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德国集中550万军队大举入侵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德战争拉开序幕。2亿苏联各民族军民,就此投入到卫国战争中。
众所周知,苏联是个多民族的加盟国联合体。最大的十五个民族构成加盟共和国,加盟共和国之下,稍小的众多民族又组成一个个“自治共和国”,各级民族行政区按照不同的层级划分。
在苏联众多民族中,德意志族也是联盟大家庭的一员。据统计在1939年,德意志族人口约为142万,并在伏尔加河流域拥有“自治共和国”,在苏联的建设与发展中也做出了众多贡献。
那么,当德国军队发起侵略时,苏联的德意志族们会如何选择呢?是选择帮助血缘上的“母国”,还是会捍卫养育自己的祖国?其实,从历史角度看,我们会找到些许端倪。
德意志族移民俄国历史悠久,对苏俄认同感较高
作为中东欧民族,德意志人在历史上多数向东扩散。早在欧洲中世纪时代,就有日耳曼-德意志人穿越河流与森林,来到东欧基辅罗斯定居。
16世纪沙俄帝国兴起后,由于西伯利亚毛皮贸易的刺激,前来俄国定居垦殖的德意志人数量更多,身份大多是工匠、农夫、毛皮商、外国特使等。
18世纪,拥有德国血统的索菲娅·奥古斯特公主嫁到俄国,后来成为大名鼎鼎的叶卡捷琳娜女皇。1763年,女皇颁布谕令,批准自己的同胞大举移民俄国。
19世纪~20世纪初,德国移民数量激增。1917年,德意志人已经有90多万。同时,他们也参与俄国历史上的诸多重大事件,例如轰轰烈烈的十月革命。
苏联建立后,出于平等的民族政策,又考虑到德意志族立下的功劳,遂批准于1924年建立伏尔加德意志自治共和国。
此后,由于欧洲动荡的局势,更多德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来到苏联。德意志族的规模继续扩大,在1926年达123万人,1939年达到142万人。
因为历史悠久的缘故,多数俄国德意志人是认同祖国的,就像德国血统的叶卡捷琳娜女皇所说:“我与俄罗斯同呼吸、共命运”。
战争爆发后,德意志族选择保卫苏联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兴兵侵略苏联。战争初期,苏联高层由于思路上的错误,对德意志族产生警惕心理。
1941~1942年,苏联撤销了伏尔加德意志自治共和国,同时将约95万德意志族集体流放,迁徙到西西伯利亚和中亚的哈萨克等地。
也有极少数叛徒,选择“同流合污”,加入了德国党卫军和外籍部队。例如德军的中的诸多波罗的海国家士兵,就是苏联的德意志族。
但大多数苏联德意志人,还是选择拥护苏维埃祖国的。毕竟,民族上的母国只是个遥远的概念,祖国大家庭才是长期共存的根本。
在保卫祖国的号召下,众多德意志族青年踊跃参军。在白俄罗斯,德意志族官兵战斗在布列斯特要塞,绝不退缩;在列宁格勒,由德意志族士兵组成的88步兵师英勇奋战,抵抗德国-芬兰军队的进攻。
据统计,在卫国战争期间,共有6.4万德意志族参加苏联红军,在他们中有3178名指挥员,还诞生过不少荣获列宁勋章、红旗勋章的将军。
而更多的苏联德意志人,则在后方军事工厂积极参加生产,从而为前线输送大量的武器装备,有力地捍卫了苏维埃政权。
战争结束后,德意志族名誉恢复,人口增长至200万
二战的硝烟散去后,冷战的序幕随即拉开。冷战初期,伴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苏联德意志人的处境迎来了转机。
1953~1964年,苏联高层召开一系列会议,决定给德意志人蒙受的不公平反。在此基础上,很多被流放迁徙的家庭,被默许返回祖居地。
同时,德意志族继续在军事领域发挥作用。很多德意志族军人,参与了东德政权的建设工作。苏军在东德部署的集团军群中,也有大量德意志族官兵,他们同东德人民军并肩作战,捍卫着铁幕前哨。
德意志族的人口数量,也在稳步增多。他们有些是从其他东欧国家迁来的。到1989年苏东剧变前夕,苏联的德意志族达到203万人。
直到苏联解体前夕,德意志人都在苏联国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可惜1991年的红旗落地,永久改变了世界形势,也让很多人毕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化为乌有。苏联解体后,大量德意志人选择移民德国,逃离了曾经付出心血建设的家园。
中美开战,美籍华人会如何站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