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夫”十年编织生态农业“大梦想”吸纳相关专业大学生逐梦田野

嘉祥说农业 2024-12-09 13:44:39

“我叫杨景勇,是‘小农夫’生态农场的创始人。我从事生态农业已有10年了,我的农耕科普‘四时八节’课程被武汉植物园纳入研学体系,我还组织了武汉生态农业圈的第一所田间学校,已经有8000多名孩子加入了课堂。我的梦想是通过农业科普连接城里的消费人群和农村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带动村民致富,吸引‘新村民’扎根。相信有了产业,有了人才,我们乡村振兴的路就会越走越宽阔。”前不久,在武汉市江夏区举办的“兴夏新农人”比赛中,扎根武汉乡村的杨景勇引人关注。这位来自河北石家庄,立志要用自己所学普及农耕知识、发展生态农业的80后“新农人”,从创办“生态农场”到开设“田间课堂”,其人生经历和创业故事,成为新时代有知识、有理想、有抱负的“新农人”,在乡村振兴大道上意气风发、奋楫前行的一个缩影。

“小农夫”稻田里的杨景勇

一堂别致的乡间农耕文化课

江夏区乌龙泉街道沿湖村畈头黄湾3号,是一幢由青砖修建的农舍。大门两侧挂着“荷塘悦社观鸟教室”“知农堂”等木制标牌,其中,分别由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武汉市总工会颁发的“武汉市科普教育基地”“工人先锋号”等牌匾格外醒目。

门前,架着一台老旧手摇式爆米花机,底部小炉子里炭火正旺,衣着朴素、身材高挑的杨景勇给一群刚参观完生态农场的孩子们做示范,用这台“老物件”将大米爆成白花花的米泡。

杨景勇笑着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这也算是一堂特别的农耕文化课,如今的孩子们,很难再看到这样的场景了!农耕科普不仅仅是要让孩子们体验各种农事活动,我们还开办了‘小农夫·食农厨房’,让吃饭也成为课堂。”

杨景勇说,他和团队计划通过一系列与食物相关的参与式教育,让孩子们了解自己所吃健康食物的保障,是要靠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来实现的,从而学习如何实现生态种植,如何零添加制作原味食物。“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意义,是我们开办田间课堂所秉承的核心理念之一。”杨景勇说。

杨景勇在田间课堂给孩子们上课

一片小菜园开启生态农业之旅

18年前,杨景勇从河北北方学院农学专业毕业,职业生涯的第一站是在海南一家农企从事植保工作。他在工作中发现,很多农户使用农药并不规范,如何引导农户在用药上更加理性、科学,成为他当时工作的重点,他也因此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结婚后,杨景勇和妻子定居武汉。2012年,随着孩子的出生,杨景勇对农产品安全更加注重,决定尝试在完全不用农药的情况下,种出好吃、健康的生态蔬菜给孩子吃。

一个偶然的契机,杨景勇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附近租种了几块面积加起来不足1亩的菜地,开始以生态的方式种菜,除了留给自己家里吃的菜以外,他还将多出来的菜通过社群形式卖给同样对有机蔬菜、生态蔬菜有需求的人群。

让杨景勇备受鼓舞的是,他种出的蔬菜市场反响很好。“2013年就有7位顾客成为我的第一批会员,一年7800元,我把自己种的有机菜送货上门。”杨景勇将这第一批会员视作他前行路上最大的助推者。

这几分地种出的蔬菜满足不了越来越多新会员们的需求。2014年,杨景勇在江夏区梁子湖湿地旁的沿湖村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一方天地。他注册了武汉市小农夫农业有限公司,与村民合作,成立了“小农夫”生态农场,正式开启了自己生态农业的理想之旅。

孩子们在“小农夫”田间课堂体验农事劳动

一座生态农场十年的坚守与实践

“我们种植生态蔬菜,养鸭养鱼,坚持顺应作物生长规律,尽量露天种植,不用农药、化肥、抗生素、激素等,不用地膜。”杨景勇自信地说,“小农夫”出产的蔬菜鲜甜健壮,鱼鸭肉质紧实鲜美,鸭蛋完全没有腥味,十年来为成百上千的武汉家庭供应着健康美味的食材。

在理想之路的艰难跋涉中,杨景勇不断丰富自己在生态农业方面的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2015年,经过一年多的种植实践和学习交流,他确定了“从土壤改良入手”“向堆肥要有机质”的开拓方向。“经过一系列的尝试,我们农场土壤里的蚯蚓、有机菌等有机质不断增多,微生物越来越丰富,出产的蔬果品质也越来越高。”杨景勇在生态农业探索上的阶段性成功,吸引了越来越多致力于有机农业发展的机构、农人的关注。“小农夫”生态农场也成为当时全国九所“田间学校”之一。

从2018年开始,杨景勇将堆肥技术应用到植保领域,力求用最高效的方式来实现虫害提前防治,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一所润物细无声的“田间学校”

如今,杨景勇的“小农夫”生态农场有40亩有机蔬菜、88亩养殖水面,以及20亩水稻。每一天,他都要将采收的蔬菜统一用纸袋包装,按照会员们搭配好的菜单送上门——这份“生态菜单”价格不便宜,却供不应求。

杨景勇与合伙人在经营生态农场之余,还开辟了农耕科普的“线上线下新农场”,致力于传播生态农业的理念与知识。

“我们在消费‘小农夫’有机品质蔬菜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小农夫’线上微店和实地考察,清楚地了解这些蔬菜和鸡鸭鱼鲜是如何种养出来的。”王女士是“小农夫”的“铁杆”会员。她说,这些年,自己也潜移默化学到了不少关于生态农业的“冷知识”。比如,关于鱼鲜的养殖,她知道,“小农夫”每年1月会清干鱼塘,将鱼塘的鱼打捞出来,达到售卖标准的鱼放进一个小池塘供大家选订;未达到标准的小鱼则作为鱼苗继续放养。偶尔丢些菜籽饼、玉米秆、菜梗等给草鱼、鲫鱼等草食性鱼类作为食物,而这些鱼又会成为黄骨鱼、刁子鱼、鳜鱼等肉食性鱼的食物,在鱼塘里形成天然的生态系统。

杨景勇(中间)和他的“小农夫”团队

一个关于“生态村”的梦想与展望

眼下正是莲藕俏销的季节,“小农夫”的藕特别受欢迎。杨景勇介绍,“小农夫”的莲藕种植在梁子湖湿地保护区旁的湖汊里,水源洁净而充盈,因而莲藕比在田地里灌水种植的要更加软糯清甜。莲藕的虫害主要是蚜虫和棉铃虫,由于农场在湿地保护区内,150余种鸟类和池塘里的鱼作为害虫的天敌,减少了莲藕的病虫害发生。但地下害虫食根金花虫,危害会逐年递增,一般到第三年达到最多,目前“小农夫”主要通过“轮作”方式进行防控,即种三年藕养一年鱼,通过生态食物链,阻断食根金花虫的繁殖,降低其对莲藕种植的影响。

2023年,杨景勇成为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特聘农艺师。当年12月,“小农夫”被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授予“湖北省生态农场”。

“我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杨景勇说,“小农夫”扎根沿湖村十年来,每一步的成长、壮大,都离不开区、街道、村里的扶持,区、街道领导经常来农场调研,及时协调解决“小农夫”的困难。

“我希望通过‘小农夫’的探索与实践,带动沿湖村整村向生态村方向发展。”杨景勇说,近年来,“小农夫”团队已陆续吸纳了一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未来,他希望有更多“新农人”加入,逐梦田野,为把沿湖村打造成以生态农业为核心基础的“生态村”贡献聪明才智。

乌龙泉街道党工委书记汤纲介绍,目前,街道已启动“留雁筑梦·强基兴农”行动,进一步助力青年人扎根“三农”,推动“流雁”变“留雁”、“新农”变“兴农”,将青年“新农人”纳入基层组织队伍建设中,为他们提供更多发展机会与展示平台,促进新农人创业与村级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目前,多位“新农人”已被各个村纳入村“两委”班子挂职培养计划,参与村级事务协商议事,让“新农人”们可以依托自身的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带动乡村产业发展。

来源: 长江日报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