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1962年最后一个春节,“天子门生”胡宗南就病重住院了。
胡宗南此时虽只有65岁, 但老态已极明显:他的发际线严重后移,额间皱纹如刀刻,眉目间满是苦楚。这副模样,很难让人将他与昔日的中国“西北王”联系起来。
躺在病床上的胡宗南有一种错觉,他觉得医院里的空气是带苦味的。病中的人容易想多,胡宗南也不可避免地想起前尘往事。然而,越是想起往昔,他的病痛竟也越甚,他越发觉得自己已离死不远……
堂堂“西北王”到了台湾,怎么就落魄成这样了呢?胡宗南大约并不能想明白,自己的人生究竟是从哪里开始逆转的——
一、
胡宗南早年做过小学教员,当时正逢乱世,受到革命思想的感召,他也投身军旅。在得知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的消息后,他满怀热情赶赴广州,准备在黄埔军校学习,施展抱负。
然而,他身高不够被拒绝入校。好在廖仲恺看重他,向学校力荐,他才能如愿入学。
当时的黄埔军校汇集了众多有志青年,为了能够立足,胡宗南在黄埔学习之余,也有意拓展人脉,拉拢权贵。
机缘巧合下,胡宗南以“老乡”的身份走进蒋介石的视野中。之后,胡宗南又抓住这层关系,经常在学校“偶遇”蒋介石,渐渐与蒋熟络起来。
当时正任黄埔校长的蒋介石,政治前途尚不明确,正是求贤若渴的时候,他急切希望能尽快在一众学员中选拔出“自己人”。
在“老乡”这重身份的加持下,本就有意与蒋亲近的胡宗南很快受到青睐。
一次危急时刻,胡宗南为保护蒋介石,奋不顾身冲在前面,让蒋大为感动。此后,胡宗南成为了蒋的亲信。
蒋介石对他十分赞赏,还曾有意亲上加亲,撮合他与当时孔氏家族的二小姐结合。不过,一向善于攀附的胡宗南这次并没有动心。
孔家二小姐“名声”在外,不像普通的大家闺秀,圈内流传着她不少风言风语。因此,胡宗南对这门亲事并不情愿。可碍于情面,他也只好硬着头皮答应相亲。
为了搞砸这次相亲,胡宗南故意不修边幅,还把见面地点约在河边,俩人就在河边散了几个小时的步,搞得女方大为恼火。
事后,他顺水推舟,以高攀不起为由,婉拒了这门婚事。
虽然婚事告吹,但胡宗南依然是老蒋的得力心腹,当时人们都奉承他为真正的“天子门生”。
从挥师北伐到十年内战、再到抗日救国,胡宗南拥护蒋介石,南征北战,虽功勋了了,但凭借一颗“忠诚”之心,颇受蒋介石赞赏,竟也平步青云。
在解放战争后期,眼看大势已去,蒋介石却依然不死心,纠集大军盘踞西南,想要与解放军继续周旋。
蒋介石虽然动作声势不小,但他心里很清楚,此时的局势很不乐观,继续坐镇大陆并不安全,退避台湾才更稳妥。
可是,这样一来军队上下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揣测,对鼓舞士气很是不利。军心不可动摇,谁能代替自己留在大陆稳定军心呢?
于是,蒋介石想到了胡宗南。
1949年8月,蒋介石从广州飞抵重庆,与坚守西南的胡宗南等人召开了一次紧急军事会议。
这天,蒋介石一身戎装,军仪严整。胡宗南一见,不由心中一惊。
以他对“校长”的了解,越是情况危急,“校长”才越是注重仪表,让人看起来稳如泰山,有种“提虚劲”的架势。
果然,此次会议除了动员鼓劲之外,蒋介石话里话外也透露出形势严峻,他本人要远离西南的意思。
会上,胡宗南当众以“压阵”的名义恳请蒋介石留川,言辞恳切,态度真诚,但蒋介石并不为所动,坚持让胡宗南坐镇。
胡宗南
胡宗南越听越心寒,自己就要这样做老蒋的“替罪羊”了吗?心里虽然万般不愿,可嘴里也只能敷衍道:“学生才疏学浅,实难当此大任,还望校长重新考虑。”
果然,蒋介石并没有重新考虑。不久,重庆失守,胡宗南接到了坚守成都的命令。
这道命令让胡宗南十分头疼。川军势力不小,并且头目很多,并非无将可用,这种情况下让他来,可谓是一件破天荒的事情。
但胡宗南也清楚,这是蒋介石的本质流露,这位“校长”还是不十分信任川军的,偏要留他来做这个“大头目”,收拾烂摊子。
蒋介石的多疑也搞得西南不得安宁。一部分川军看透老蒋的本质,直接反水,竖起了起义的大旗,这让胡宗南对坚守成都更加没有信心。
好不容易平定完叛逆,胡宗南赶紧去向在成都督战的蒋介石汇报。
来到总裁“行宫”,只见房前屋后人来车往,搬箱抬柜一派忙碌。胡宗南见状,心头一紧,难道“校长”要走?
军情汇报完毕,胡宗南也不卖关子,直接问道:“蒋先生,我见外面在搬东西,您是准备飞台湾了吗?”
“是呀,这西南半壁江山就拜托你啦琴斋!”蒋介石也不隐瞒,拍着他的肩继续嘱咐道:“要记住总理的遗训,你只要守住四川,我们就有希望了。”
胡宗南闻言真想大声喊叫,他所想戳穿蒋介石的虚伪,可又不敢,只好强忍着心酸含泪道:“您一走,我们精神支柱就倒了啊!”
“不走不行!”见软的不行,蒋介石脸色一沉,又端出领袖的派头来,“台湾那边来消息了,李代总统要去美国治病。放心,我还会常来成都的,只要你们精诚团结,拼死奋战,再加上美国的支援……西南是有希望的!”
蒋介石匆忙逃离成都后,国民党部队军心大涣散,接连失利。
蒋介石
坚持十三天后,胡宗南在自己的住处,悄悄安排好战场部署,将总指挥推给了李文,并秘密罗列出与他同行的人员名单,准备偷偷乘飞机逃离成都,飞往四川西昌。
然而,当天气候变化,突降大雨,飞机在西昌无法降落,于是他临时决定顺水推舟改到海南三亚。这一改变,不仅加速了胡部的覆灭,还惹恼了蒋介石。
胡宗南离开的当天,他的部下就乱成一团了。“大难当头,他们直接丢下我们,怎么我们就该送死?”主将都逃跑了,下属不少将士直接起义。
胡宗南虽然逃到了海南,但日子也非常难过。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更何况是战场主将临阵私逃这种大事。抵达海南的第二天,胡宗南不经请示私自脱离部队逃跑的消息就传到了台湾。
蒋介石气得脸色发青,大声骂道:“娘希匹,都反了!连这个胡宗南也没有王法了!”
紧接着,胡宗南部下反叛起义的消息也来了,蒋介石怒不可遏,当即喊来顾祝同,命他亲自去海南查办胡宗南。
一见顾祝同来兴师问罪,胡宗南吓得面无人色,赶紧道出当天突降大雨,飞机无法在西昌降落的情况,希望能搪塞过去。
可是,这次他祸闯的太大了,尽管顾祝同平日与他私交不错,也不敢就拿着这个草率的借口回去复命。
“这情况我信,可你降落到哪里不好,偏偏是远离大陆的海南,你一离开大陆,军心不稳,手下容易有异动啊!你刚到海南,就有反水的,蒋先生怎么能不怪罪呢?”
不过碍于情面,顾祝同还是在电报中向蒋介石汇报了这一情况,同时又帮忙说了好话,“胡长官愿意立即返回西昌,戴罪立功,请命示。”
顾祝同
蒋介石当晚就回了电报,同意胡宗南戴罪立功,命他率部坚守西昌三个月。收到回复命令,胡宗南不敢怠慢,很快就飞往西昌筹备防守事宜。
屋漏偏逢连阴雨,胡宗南的得力干将——李文也反水了。这让他措手不及,信心大减,只能硬着头皮遵从命令,继续“等待时机”。
大厦将倾,摧枯拉朽。西昌守备三个多月就宣告失败了,眼看西南溃败大势已定,胡宗南再次登上飞机逃离西南。
二、
胡宗南前脚刚逃离西昌,蒋介石就接到了电报,大略一看,不禁长吁短叹:“这可能是大陆传来的最后一个坏消息了……”
新任行政院长陈诚见状,也猜到了电报的大致内容。他不忘宿怒,乘机攻击:“您对琴斋太偏爱了!以前,我们谁说他的不是,他都不以为然,实在太骄横了。现在您看清楚了吧?大西南一战,百万大军交给他,优柔寡断、临阵脱逃,这次我们败得好惨啊!”
在一旁的蒋经国听不下去了,他曾到过西昌督战,了解些实情,忍不住开口替胡宗南分辩:“西昌情况复杂,琴斋兄能守备三个月,也实属不易啊!”
“西南一战不能和东北、徐州相比!”蒋介石也开口了,“西南号称百万大军,然而中央军就那么几十万,川军个个反叛,指挥好也确实不是易事……”
想到数十年师生情谊,蒋介石不禁感慨:“宗南无能,但效忠党国。”
陈诚冷笑一声:“效忠党国?这怕是不好说吧!战局危殆时刻,他脱离军队自顾逃命,哪有把您放在眼里?西南溃败他有责任!”
这话掷地有声,厉害得就像一把锋利的钢刀,直插进蒋介石此时那颗千疮百孔的心脏。蒋介石被噎得哑口无言,只能沉默以对。
陈诚
然而,陈诚这番生硬的话,也实实在在地砸到了蒋介石的心里。是啊,大西南丢了,守备大陆的希望再次破灭,谁来负责任?不是胡宗南,那就得是他蒋介石了! 他蒋介石当然不能担这个责任,那只能推给他的好学生啰!
对此,胡宗南早有预料。
逃至台湾后,胡宗南第一次见到蒋介石,对方脸上挂着冷漠的微笑,开口便是毫不走心的关心,他直觉得头皮发麻。
果然,紧接着就是毫不客气地指责:“完了,全完了!当初我说的话,你也听不进去啊!”
胡宗南本能地开口想说些什么,却被蒋介石挥手打断了,“还没见到妻儿吧?先回去休息吧!”
胡宗南只好讪讪退下,没精打采地踏上和妻儿重逢的路。他第一次感到了苍凉落寞的心酸,凄惶的苦楚真是令他欲哭无泪。
在台湾赋闲不久,他就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国民党内数十名高官联合弹劾他,内容有理有据,台湾各大报刊争相报道。
舆论压力像潮水一般,铺天盖地涌向他。这是一次政治危机,胡宗南心里很清楚,自己的政治生命很可能要在这次惊涛骇浪中沉没了。
起初,妻子叶霞翟并不知道丈夫被弹劾的事情。直到看到报纸头版头条上醒目的标题——《李梦彪弹劾胡宗南》,她才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
丈夫闭口不提,她又担心又焦虑,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又惊又怕地躺在床上啜泣。
“你这是怎么了?”旁边的胡宗南发现了妻子的异常,平静地问道。
“他们弹劾你的事,我在报纸上看到了。”叶霞翟哀怨地说,“他们都早早来了台湾,不是安稳经商,就是升官晋职,就你留在西南收拾烂摊子,现在还要弹劾你!”
“不会是陈诚在背后搞动作,想公报私仇吧?”叶霞翟越想越害怕。
陈诚与叶霞翟
陈诚与胡宗南早有隔阂。俩人都有“黄埔军校”的背景,同样也都备受蒋介石赏识。在抗战期间,两人曾为争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公开角力。
原本陈诚势在必得,但最终却败在了蒋介石的多疑上。蒋介石心中单有一杆秤,为了分权制衡,他在“能力”与“忠诚”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忠诚”。
于是,胡宗南更胜一筹。陈诚与胡宗南的隔阂也由此而起,直至他们都败退台湾也没有释怀。
这次胡宗南西南大溃败,让陈诚抓住了小辫子,正好趁机落井下石。
不过,陈诚也很谨慎。顾及到蒋介石的立场,他也并不想直接撕破脸,加深两人的矛盾。于是,他将弹劾一案交给了国防部来处理。
此案根本涉及到陈诚和胡宗南,他们都是蒋介石身边的亲信,到底该如何处理才好呢?国防部一时也不好决断,只好采取“拖”的策略,一边走流程一边观望。
陈诚开始还很忐忑,后来只抱定一个念头:都是从大陆退到台湾来的,自己有责任的话,谁也罪责难逃!
果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尽管弹劾者言之凿凿,但还是国民党内有不少人愿意帮胡宗南说好话。上有蒋介石念及旧情,暗中袒护,下有原来旧部下积极活动,最终竟联合出108名立法委员签名上书,为他论功讲情,申请免其议处,委以新任,责效将来。
俗话说,事缓则圆。弹劾案拖来拖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此案以“应免议处”结案。
1951年夏天,在顾祝同的积极推荐下,胡宗南被派往大阵岛就任“浙江省主席”,统辖万余人的突击队。
曾经统帅百万大军的“西北王”,如今成了一隅疆土不足二十平方公里的海盗头子,这种落差令胡宗南很难适应。
前去就任时,他没有用本名,而是化名“秦东昌”。东昌是他当年在西安时所住寓所东仓门的谐音,如此化名颇有“不忘在莒”的意思。
当时,胡公冕正在温州负责对台工作,他与胡宗南曾有“结拜”交情,得知他当了“大阵岛主”,通过前线电台半讽半劝:“昔日堂堂‘西北王’,如今寄人篱下,还要化名,隔海就是故土,家乡可望,你乡邦之思可有?”
大势已去,想要东山再起已是妄想。解放军所向披靡,像这样名不副实的“省主席”,胡宗南也没当多久就当不下去了,又灰溜溜返回台湾当“元老”了。
“元老”也未必好当。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对蒋介石来说,在大陆和在台湾是“两朝臣”了。在台湾,胡宗南这种“前朝元老”,身份相当尴尬。
1955年夏天,蒋介石突然任命胡宗南为澎湖列岛的防守司令。
胡宗南
这与其说是委以新任,不如说是降级发配。当时,不用说陈诚等早年资历地位与他相当的将领,就连后辈彭孟辑也早就任了国防部参谋总长。曾经威震一方的“西北王”,竟被安排去当一个小小“司令”,这不是发配是什么?
别人尚且难以接受,胡宗南对此倒毫无表示。不过,因为他资历与职务的不匹配,还闹出了笑话。 胡宗南就职不久,彭孟辑来澎湖巡视。飞机刚一降落,下属就跑来跟彭孟辑报告,说胡宗南上将一身戎装,正站在外面准备接机。
彭孟辑一听,吓得不敢出舱室一步,急忙叫下属去劝胡宗南回去,“我是晚辈怎么能让胡上将迎接,他不回去,我不敢下飞机!”
胡宗南却不以为意,说国防部总参谋长来巡视,自己作为司令长官理应前来迎接,这是应该的,不必客气。
彭孟辑很过意不去,两人僵持不下,最后彭孟辑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热泪盈眶地出了机舱,抱着胡宗南连声道歉,对他的豁达超然钦佩不已。
三、
是真豁达,还是破罐子破摔?胡宗南的儿子道出了实情:“我父亲晚年常说后悔没有早死。”
胡宗南与妻子子女
自从西南溃败逃至台湾,胡宗南在政治上逐渐被边缘化,处境的尴尬也令他意志消沉。
刚到台湾时,心力交瘁的胡宗南根本无心安排生活。老友汤恩伯还算帮忙,做主替他们夫妻租了一处洋房,一家老小这才算安顿下来。
初到台湾,胡宗南和家人的生活并不宽裕。那时他一人的工资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养育孩子、维持家用,另一部分还要接济在台的旧部下,常常捉襟见肘。
有旧识曾到他家做客,见其家具家电非常简单,便热心地给送来了一台冰箱。冰箱在家里放了一天,夫妻二人也找不到妥帖的安置地方,无奈又给人家送回去了。
后来家里又添丁进口,孩子多了开销也大,好在叶霞翟颇有文采,常常写稿赚取稿费补贴家用,日子也还过得去。
之后,周围好友看他们总是租房住,也劝他们抓紧在台湾买房置地,胡宗南却不为所动,甚至有愿意出资购房赠与的,他也都一一谢绝。
经济拮据是生活上的苦,但他心里何尝不苦?兵败西南始终是他心里过不去的坎儿,他坚持在台湾一直租房住,以此来给自己过去的失败找点慰藉。直到病重去世,胡宗南依然对当年的事情耿耿于怀,每每想起就悔恨不已。
1962年,大年初三,连续与家人朋友热闹了几天后,胡宗南哮喘复发,终于支撑不住住进了医院。
初七一大早,家人告诉胡宗南,蒋总统要来探病。他闻讯异常兴奋,不断催促人扶他去浴室,洗脸刮胡子。
妻子担心他的身体情况,怕他太累,劝他就不要刮脸了。胡宗南断然拒绝:“那怎么行?仪容不整,如何迎见蒋总统?”
十点左右,蒋介石父子前来探望,胡宗南忙支撑着坐起来。看着瘦弱不堪的他,蒋介石边示意他躺下,边缓步走向床边。
“琴斋,你感觉怎么样?”蒋介石关切地问道:“听说你吐血了?”胡宗南慢慢点了点头,惨笑道:“感觉不好,用我们浙江土话来说,我快要‘翘辫子’了。”
蒋介石闻言也十分伤感,声音颤抖地安慰道:“你好好养病,不要胡思乱想,千万千万。”
士为知己者死。此情此景,胡宗南老泪纵横,“这里(台湾)真是没有意思……不过现在有你来看我,我死而无憾了……”
这是这对师生的最后一面。似水流年,人世沧桑。自从黄埔初识,到现在卧靠病榻,已经整整四十年了。这些年来,胡宗南始终追随蒋介石,历经风霜,几经沉浮,极尽荣辱。
看到眼前的学生依然忠诚如故,蒋介石也挤出了几行老泪。
蒋介石与胡宗南
四日后,即1962年2月14日,胡宗南在医院病逝。临终前,这个曾经号称“西北王”的男人,高举左手,惊喊数声,最终落寞离世。
关于胡宗南晚年的凄惨境遇,世人看法不一,老对手彭德怀曾在提及胡宗南时,有过一句精到的评语:“胡宗南志大才疏!”言外之意是:胡宗南落到怎样境地都不为过,因为他的才能不足以“配位”。
的确,作为国民党上将的胡宗南,在战场的表现已证明:他欠缺决断力、胆识、以及过人的战略眼光,更缺乏如彭德怀那般横刀立马的军事才干。
如此胡宗南,与解放军对阵时又焉能不败,又焉能不在败退台湾后落入凄惨呢?
胡宗南的结局虽是意外之外,却仍属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