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一切,都是遇见
我很有幸遇见了我的父母,这是人生最初也是最奇妙的遇见,因为无法选择。
——董卿
董卿,1973年11月17日出生于上海市静安区,中国内地女主持人、制片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班,上海戏剧学院MFA艺术硕士学位。
什么是命?如果拆字而解,不过“人一叩”。
就像对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而言,人活一世,就是一个对着命运不断叩首臣服的过程。
但有的人,不信命,不服输,凭借坚忍的意志、刻苦的精神、倔强的性格,一路奔跑,不断与命运过招,最终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成为可以为自己而活的人。
比如,董卿的父亲董善祥。
董善祥出身农村,从小与寡母相依为命,家庭条件特别艰苦。
为了赚取学费贴补家用,他去学校之前,都要先到池塘里抓鱼、抓虾,然后跟着母亲到集市上把鱼虾卖掉,再去上学。
尽管生活贫苦,董善祥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或许与天赋有一定的关系,不过更多的,还是来自他想要跳出寒门的决心与意志力。
或许,又聪明又努力的孩子,连上帝都会眷顾吧。
高中时,董善祥曾问老师,自己应该考什么样的大学。老师说,你这么喜欢文科,那就考复旦大学新闻系吧。
当时董善祥并不知道复旦大学有多难考——而且,新闻系还是复旦大学最难考的系,但再苦再难,按照他的性格,既然已经定下了目标,他就会不遗余力地去努力。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真的考上了。
没有人知道,他付出了多少汗水。只知道在大学录取通知书到来的时候,他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他仿佛能听到命运之轮转动的声音。那种清晰的声音告诉他,他这辈子都不需要再过抓鱼、抓虾的生活了。
人活着,就要自己成全自己。
一个出身农村、家境贫寒的人,如果不倾尽全力去突破环境,去追逐梦想,那么,根深蒂固的卑微命运,也会代代相传。
1973年,董卿出生于上海。
经常有人说,“董卿”这个名字取得好,不愧是出自书香门第。
的确,从声韵上来说,这个名字不仅朗朗上口,还有“美人如玉剑如虹”的侠气。
从含义上来说,这个名字也寄寓了父母对她的期望和祝福——
愿董家小女,得卿相之才。
名字,正是父母为她的命运之书写下的第一笔。
沿着这道笔迹,她便有了人格的标尺,以及前行的方向与力量。
董卿的学前时光是在上海外婆家度过的。
大约7岁的时候,该上小学了,父母才把她接到他们工作的城市——安徽淮北。
在女儿的记忆里,董善祥是个严父。
谈及父亲,董卿曾用了三个“特别”:“我的父亲对我,真的特别、特别、特别严苛。”
董卿小时候喜欢看连环画,但父亲告诉她,连环画单看故事没有太多的意义,要看,就要把里面的成语一并抄写下来。
那个时候,小小年纪的董卿才刚认识字,并不理解成语,比如有一次,她就把“回维也纳”也抄到了成语里。不知那次董卿有没有受到父亲的批评,但她记得:“我小时候最害怕的就是吃饭。因为一家三口每天聚在一起的时间很短,也就是吃饭那点工夫。一上桌,他(父亲)就开始唠叨,你这个怎么怎么样,那个怎么怎么样,我经常一边吃饭一边哭。”
所以,每次父亲出差,都是她最开心的日子。
而实际上,随着董卿年龄的增长,父亲布置给她的任务也越来越多。
首先是背诵古诗词。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诗词是灵魂。
董善祥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女儿的文化素养,又能让女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语感,以及对万事万物的审美与认知。
所谓耳濡目染,最后都会沉淀于自身,化作精神与气骨,心灵的经纬有了广度与深度,性情也自然变得细腻、内敛、端丽。
因此,当有一天董卿站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时,所有的观众都认为,那是一座为她量身定制的舞台。
人们称赞她“腹有诗书气自华”,殊不知,正是她的童年时代那一点一滴的涓涓细流,不断滋养她的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她的生命中汇流成河,最后汇集入心,成为一片浩瀚又丰饶的海洋。
除了背诵诗词,董善祥还会要求女儿承担家务,比如洗碗和擦地。
董卿回忆说,她开始洗碗的时候,个头还没有水池高,但父亲就是要从小培养她勤劳的品质与独立生活的能力。
因为,一切的精神独立都是从生活独立开始。拥有勤劳品质的人,不管身处怎样的环境,都不会过得太差。
到了中学的暑假,父亲又让董卿去勤工俭学。
其间,董卿做过播音员,当过营业员,也打过各种各样的零工。
她记得高一那年,还没放暑假,父亲就开始在电话里给她联系“工作”了,问一位开宾馆的朋友要不要清洁工,说他家就有一个免费的人力。
对方觉得免费有些不好意思,那就一天付一块钱的工资吧。
于是一放暑假,董卿就去上班了。
第一天,领班分给董卿10间客房,说是她一上午的任务。然而换床单是个力气活,因为宾馆要求必须用床单包裹床垫,每两面的相交处呈现出90度,可是席梦思床垫又大又沉,她完全抬不动。最后费尽了力气,她一个上午才打扫了两间房。
中午,别的清洁工都完成工作去吃饭了,只有她还在那里傻乎乎地忙碌着。
下午父亲来宾馆“视察”,摸着她的头问:“累了吗?”
她点点头,心里涌起一阵委屈:“我要累死了。”父亲却说:“再坚持一下。”
她一下子就哭了出来。
怎知哭出来后,她内心那股不服输的倔强劲儿也上来了。
她不仅完成了那一天的工作,而且一做就是两个月,并得到了让她终生难忘的60块钱的工资。
那时,她才15岁(她曾在小学时连跳两级进入初中,其时10岁)。
除了这些,父亲布置给董卿的还有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就是练习长跑。
从小学开始,董卿每天都要去淮北一中的操场上跑一千米。
淮北的冬天特别寒冷,但父亲还是会在黎明时分把董卿喊起来,让她出门去跑步。
在很多个清晨,学校的学生都在做广播体操了,她就那样当着全校师生的面,一直奔跑着,被人用各种各样的目光打量着。
多年过后,她依然记得独自在操场上迎风奔跑的样子,觉得自己就像阿甘。那时她甚至怀疑过,自己是不是父亲的亲生女儿。
因为无法理解父亲的真正用意,她有时还会躲在楼道里,掐准了时间,假装刚跑完步的样子,气喘吁吁地回家。
刚开始还能蒙混过关,但没多久,就被父亲逮了个正着。那天早晨,她不仅没吃成早饭,还挨了一顿打……
当有一天,董卿成为央视舞台上那个万众瞩目的主持人,成为无数人心里的榜样和眼中的星光时,她在访谈中提及父亲曾经的严苛与爱,感动得泣不成声,并对父亲的教育方式表示认可:“我不知道有一天,我有了小孩以后,会不会用这种方式对他,我很害怕,因为我本能地觉得,我会,因为我认同了我父亲的这种方式,我现在觉得,他让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对的。”
小时候,她不懂坚持跑步的意义,上中学后,她才发现,长期跑步不仅让她有了一副健康的身体,那日积月累的坚忍、耐力与平复情绪的能力,也已经渗入了她的生命,让她离梦想越来越近。
她说:“我的父亲骨子里就认为一定要勤奋、要刻苦才能改变命运,这是他的人生信条,这种人生观深深地影响了我,他让我从小做家务,要读书,要练习长跑,要锻炼我所有的独立生活的能力。”
奔跑是有惯性的,努力也一样。
一个人的基因是有迹可循的,个性与成就也一样。
《朗读者》中有一期的主题是“礼物”,董卿在那期节目里说:
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爱的表达,就有多少种礼物。
父母无私的爱的养育,经历苦难之后的成长,不断地学习所积累下来的智慧,这都是最好的礼物。
显然,这些礼物,董卿都得到了。
尽管一开始,父亲并未为她在礼物上绑上蝴蝶结。
就好似现在很多人总说,生女儿,一定要富养。
其实真正的富养,并不是物质上的有求必应,而是精神上的磨砺与锻造,是赋予她一种掌控命运的能力。
因为只有精神的财富,才是永不贬值的无价珍宝,也是一个父亲所能给女儿的最好礼物。
文章转载自《董卿:在时光中优雅盛开》
作者:纪云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