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概有8500多万残障人士,他们有着各自的故事,而真正能关注到他们真实生活处境和心理状态的影视作品少之又少。
之前谈过的《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和《最好的相遇》关注的是智力发育障碍群体。
而今天要谈的这部《假如,我是这世上最爱你的人》主角是一位从小被父母遗弃,失去双臂的残障女性福佳艺。
虽然遭受了身体上和情感上无法愈合的巨大伤痛,但她用比手还要灵活的双脚独立自主地生活。
一次意外,她捡到了一名被遗弃在垃圾桶里的年仅七八个月大的女婴。
也许是想到了自己的童年经历,也许是她感受到新生的力量,她开始努力做一位真正的“母亲”,用许多双无形的手臂,竭尽全力去守护女儿。
佳艺和丢丢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都是被亲生父母遗弃的孤儿,同命相连让她们之间天然具有了某种亲切感。
丢丢的出现让佳艺的生活有了新的希望和寄托,而佳艺的爱与呵护既弥补了丢丢缺失的母爱,也让佳艺意识到了为人母亲的责任与担当。
影片虽然事无巨细地描绘了失去了双臂的福佳艺是如何开门、吃饭、上班,照顾丢丢的,但并没有美化甚至歌颂苦难。
我们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只是那种面对艰难不便的生活,那种不放弃,不认命的韧性与坚持。
而这一点在她成为了“母亲”之后更加突出,也许这就是为母则刚的道理。
影片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那就是在福佳艺想要领养丢丢,却遇上了另一个夫妻和睦的健全家庭以后,福利院院长语重心长对佳艺说的话。
“有时候,善与善之间的对抗,往往是最残酷的。”
整部影片最重要的情节就是佳艺和另一个家庭“争夺”丢丢的领养权。
说“争夺”其实很不准确,因为这是充满了善意的双方战在不同角度和立场上为丢丢的未来着想的过程。
佳艺站的情感因素,她与丢丢相处过一段时日,虽然丢丢还小,未必会一直记着佳艺。
但那种朝夕相处的母子情早已成为了一种跨越血缘纽带,连接着两个被抛弃的孩子最柔软的内心。
另一个家庭站的是家庭环境。一个完整的家庭,彼此相亲相爱的父母,足够可以支持丢丢有一个远大前程的家境。
如果从最实际的角度去考量,这个家庭也许才是最适合丢丢成长与成才的。
可善与善的对抗从来都是无关对错的,真要分出一个胜败,通常都需要其中一方用无私的爱和放手去成全。
佳艺是在经历了换灯泡的屡次失败,遍体鳞伤和艰难成功以后才深刻意识到,自己的确会在照顾丢丢未来的生活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
她选择放手,去成全丢丢也许可以更好的未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不爱丢丢了,她要食言放弃丢丢了。
因为爱,因为无私的爱,更为她设身处地着想的爱,她才宁愿让自己痛苦,换丢丢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影片最后找到了一个平衡,那就是让佳艺成为丢丢的干妈,那家人一直很敬佩和欣赏佳艺伟大无私的母爱。
给丢丢多一份这样珍重的、宝贵的爱,也许更能治愈她受伤的新生。
我很赞成影片没有把争夺丢丢的抚养权放在佳艺和丢丢亲生父母这两方上。
也是因为善与善的对抗才能衬托出那种无关血缘,无私奉献的大爱。
残酷的生活,残酷的选择,可底色依旧是温暖的、充满希望的。
不必假如,佳艺就是那个最爱丢丢的人,相信长大以后的丢丢,也会是最爱佳艺的那个人。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愿您生活愉快,幸福常在。码字不易,相遇即是情谊,您的支持就是我每日更新的最大动力与温暖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