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的方法和可能的机制

诸葛康康 2024-11-05 20:54:48
本文来源: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4,40(5) : 440-445. 本文作者:刘博轩 杨劲 景志强 由于现代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的影响,肥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根据最新发布的《2023年全球肥胖地图》显示,到2035年,全球将有超40亿人属于肥胖或超重,占全球人口的51%。研究表明,肥胖与多种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包括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心血管疾病、骨关节问题和某些类型的癌症。脂肪组织是机体重要的内分泌和能量储存器官,分为白色脂肪组织、棕色脂肪组织和米色脂肪组织3种类型。白色脂肪细胞用于储存能量,而米色和棕色脂肪细胞能以热量的形式消耗能量。脂肪细胞的功能异常和数量增多是引起肥胖原因之一,影响能量平衡和体重调控。肥胖的发生是过剩的能量以三酰甘油的形式沉积在白色脂肪组织中,使白色与棕色脂肪组织比例失衡。因此促进白色脂肪的转变具有现实意义。目前在对抗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方面有丰富研究,但针对不同干预手段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的相关研究有限。 白色脂肪棕色化使白色脂肪细胞在某些条件下转化为米色脂肪细胞,发挥与棕色脂肪细胞类似的功能,在对抗肥胖和代谢性疾病的治疗中有积极效果,但相关证据较为琐碎,需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本文将通过对相关干预的最新成果进行总结,分别阐述白色脂肪棕色化中脂肪的变化和药物、局部热疗、运动和针灸等的干预,整合梳理既往研究并总结出可能机制和不同效果,以期应用白色脂肪棕色化改善人体健康,为减肥和改善代谢的新方法和新药物开发提供思路。 一、本文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检索时间至2023年5月,中文检索词包括运动、白色脂肪棕色化、局部热疗、减肥和针灸,英文检索词包括exercise、browning of white fat、localized heating therapy。纳入标准:文献内容涉及体内脂肪分类,药物、运动、热疗和针灸对白色脂肪棕色化的机制和影响。排除标准:与本文主题关联性不佳、质量差的文献。最终纳入文献73篇。 二、白色脂肪棕色化 1.白色脂肪组织(white adipose tissue, WAT): WAT分布在腹部、大腿和腰部周围的皮下组织,是人体脂肪组织中占比最大的部分。WAT具有大脂滴和数量较少线粒体。由于细胞质中线粒体较少,体内过剩的能量可在白色脂肪细胞中以三酰甘油的形式贮存下来。WAT可分为内脏WAT和皮下WAT,两种脂肪的积累都导致肥胖的发展。白色脂肪细胞由肌源性因子5阴性(myogenic factor 5, Myf5-)的肌细胞前体分化而来。 2.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 BAT): BAT分布在血管周围、心外膜、肾上腺上和肩胛上组织。BAT的特点是小脂滴和大量的线粒体,通过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 UCP1)将电子传输链与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合成解偶联,提供非颤抖性生热作用消耗能量。且存在于血管周围的BAT分泌血管舒张和收缩因子维持血管张力。BAT的质量不仅与肥胖呈负相关,而且成人棕色脂肪的生热激活可以提高代谢率、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脂质代谢。棕色脂肪细胞由Myf5+的肌细胞前体分化而来。 3.米色脂肪细胞(beige): 米色脂肪组织成簇存在于皮下WAT和有限的内脏WAT。米色脂肪细胞形态和分化程度介于白色与棕色之间,含有多腔室的小脂滴和体积较大且数目较多的线粒体,与棕色脂肪细胞类似,对机体能量消耗产生影响。米色脂肪细胞有更丰富的起源,不仅可由白色脂肪细胞转分化而来,还可通过其他路径。在小鼠实验中发现,米色脂肪细胞可来源于体内表达Pdgfrα+或Pdgfrβ+的祖细胞以及表达Myh11的平滑肌细胞或驻留在血管系统中的壁细胞,还可由表达EBF2的前体细胞产生。 4.白色脂肪棕色化: 白色脂肪棕色化是指白色脂肪细胞在寒冷刺激、β3-肾上腺素能受体(β3-adrenoceptor,β3-AR)激动剂处理或某些条件下表达出棕色脂肪细胞特有的产热基因和蛋白从而转化为米色脂肪细胞的过程。白色、米色和棕色脂肪的含量比例和功能差异,对机体代谢和能量消耗起重要作用。因此,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是减肥和减轻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有效方法。脂肪细胞表型转换涉及的关键调控因子包括UCP1、含PR结构域的锌指蛋白16(PR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16, PRDM16)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子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or receptor gamma coactivator 1α,PGC-1α)。UCP1是一种存在于在棕色脂肪细胞线粒体内膜的蛋白质,通过创建通道导致质子泄漏来扰乱电子传输链中电子的正常流动,将ATP的产生与电子传输链脱钩,使线粒体产生的能量以热量的形式释放。PRDM16是一种与脂肪细胞分化和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的蛋白质,作为一个转录因子参与基因的表达调控。通过促进UCP1、细胞死亡DNA片段化因子α样效应因子A(cell death-inducing DNA fragmentation factor alpha-like effector A, CIDEA)等棕色脂肪特异性基因的表达,促进白色向棕色脂肪细胞的分化,使其更具产热能力。PGC-1α是体内代谢过程的关键调节因子,在线粒体生物发生、氧化代谢和产热的调节发挥关键作用。PGC-1α可以促进BAT中的UCP1基因的表达和其他相关基因包括Thermogenin、PRDM16、CIDEA等,影响细胞产热和棕色化。目前研究发现,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行之有效的方法有药物、内源性物质、局部热疗、运动和针灸。 三、诱导白色脂肪棕色化的药物和内源性物质 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s, PPARs)激动剂: PPARγ是脂肪细胞分化、糖脂代谢和炎症的主要调节剂。PPARγ可以直接激活UCP1、PRDM16、PGC-1α等基因的表达,促进白色脂肪细胞表达棕色脂肪特征基因。还能够抑制白色脂肪分化相关基因脂肪酸结合蛋白4(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4, FABP4)等的表达,从而减少白色脂肪的积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PPARγ完全激动剂,不仅具有强大的胰岛素增敏作用,还有效诱导白色脂肪棕色化。研究显示在罗格列酮刺激后,肥胖小鼠心包脂肪中棕色脂肪标志基因UCP1、PRDM16等明显升高,在棕色化过程中沉默调节蛋白1(sirtuin 1, SIRT1)被激活并与PPARγ结合,PPARγ发生构象变化使Lys268和Lys293去乙酰化作用,促使产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引起脂肪棕色化改变。且PRDM16蛋白的稳定性有助于PPARγ激动剂促进白色脂肪的转化。但PPARγ完全激动剂具有的不良反应(包括肥胖和心血管风险)限制其使用。最新研究显示载有罗格列酮的纳米颗粒(rosiglitazone-loaded nanoparticles, Rs-NPs),能够靶向脂肪细胞以实现PPARγ的脂肪组织特异性激活,导致白色脂肪棕色化,且没有明显的全身不良反应。其他研究表明,格列卫可阻断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5(cyclin dependent kinase 5, CDK5)介导的PPARγ Ser273磷酸化,增加能量消耗。但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的效果与其对脂肪细胞的直接作用无关,主要是通过诱导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的表型转换引起体内产热基因上调以增加能量消耗。同样药物地奥司明与PPARγ结合并阻断米色脂肪细胞中的PPARγ Ser273磷酸化。地奥司明在皮下白色脂肪中局部使用可通过增强白色脂肪棕色化和能量消耗减肥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且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全身不良反应。PPARγ激动剂应用于局部脂肪细胞,消除全身不良反应,扩展其应用,更具应用前景。 激活PPARα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主要通过诱导调节因子PGC-1α和PRDM16发挥作用。研究观察到PPARα激动剂苯扎贝特增加肥胖小鼠的脂肪酸β氧化,减小脂肪细胞并抑制脂肪的异位堆积。同样在非诺贝特处理后的白色脂肪细胞中观察到UCP1和PGC-1α的表达显著增加,诱导白色脂肪棕色化。PPARα激动剂WY-14,643联合反式维甲酸可能通过激活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38-MAPK)信号通路促使小鼠白色脂肪棕色化。 2.胰升糖素样肽-1(glucagon like peptide-1, GLP-1)受体激动剂: 下丘脑腹内侧核(ventromedial hypothalamus, VMH)中的AMP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是交感神经激活的BAT生热作用的关键负调节因子,刺激VMH中的GLP-1受体导致AMPK抑制从而激活棕色脂肪产热,且有助于白色脂肪棕色化。利拉鲁肽是一种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调节miR-27b诱导白色脂肪棕色化。miR-27b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并调节白色脂肪棕色化。有研究表明利拉鲁肽降低了高脂喂养大鼠中上调的miR-27b水平,增加UCP1、PRDM16、CIDEA和PGC-1a的水平。GLP-1受体激动剂和miRNA对代谢综合征产生影响。艾塞那肽通过AMPK通路调节miR-375的表达。抑制miR-124a可以减弱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反应性。GLP-1受体激动剂作为新兴降糖减肥药物其减肥和改善血糖效果可能与白色脂肪棕色化有密不可分联系。 3.前列腺素和非甾体抗炎药: 前列腺素和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 2, COX2)可在β肾上腺素能刺激下诱导白色脂肪细胞中UCP1的表达。COX2和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 PGE2)可能通过影响脂肪细胞分化相关的转录因子的表达和活性,如激活PPARs,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研究表明在白色脂肪中,COX2的过度表达会导致白色脂肪棕色化、增加能量消耗并防止肥胖。PGE2或前列环素I2(prostaglandin I2, PGI2)可将间充质祖细胞分化转变为棕色脂肪细胞表型。PGE2与脂肪细胞中前列腺素受体结合,EP2和EP4受体激活后会增加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cAMP)水平,导致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s A, PKA)的激活。EP1受体激活导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通过激活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s C, PKC)等信号通路影响脂肪细胞。且COX2通过催化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 AA)的氧化反应,生成前列腺前体物质前列腺素H2(prostaglandin H2, PGH2),PGH2通过进一步的生物合成转化为PGE2。某些非甾体抗炎药可反向激活COX2,从而具有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作用。非甾体类药物酮洛芬常作为解热镇痛药,有研究发现其通过mTORC1介导的COX2通路增加PGC-1α、PRDM16和UCP1表达和P38MAPK介导的PKA作用以及对mTORC1调节作用,诱导白色脂肪棕色化。COX2较高水平表达相对减少WAT中脂质积累。但并非所有COX抑制剂都能反向增强COX2的表达,如其他COX抑制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阿司匹林能增强COX的表达,而吲哚美辛不会。 4.中药和天然化合物: 治疗肥胖疾病相关的一些中药和天然植物活性化合物与白色脂肪棕色化有关。人参、川芎有效成分人参总皂苷和川芎嗪能够通过PPARγ/PGC-1α/UCP1信号通路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并减轻体重。人参皂苷Rb2诱导AMPK磷酸化增加PGC-1α和Ucp1的表达促进白色脂肪的棕色化。可可碱对白色脂肪细胞棕色化也有潜在作用,通过激活β3-AR,激活PKA和AMPK,从而增强产热、脂肪分解和脂肪酸氧化。多酚类化合物是含有一个或多个羟基的芳香环物质,可分为黄酮类、酚酸类、二苯乙烯类以及木脂素类。有综述表明多酚类化合物通过AMPK-SIRT1-PGC-1α、β3-AR、PPARs等信号通路增加产热、诱导白色脂肪棕色化。黄酮类化合物中有槲皮素、绿茶儿茶素、芦丁、木樨草素等,主要激活AMPK通路影响白色脂肪棕色化。富含于绿茶中的绿茶儿茶素,通过调节PPARγ信号通路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还有研究表明芦丁增加产热相关蛋白(UCP1、PRDM16和PGC-1α)及线粒体生物合成标志性蛋白[nuclear respiratory factor 1(NRF1), nuclear respiratory factor 2(NRF2),mitochondrial transcription factor A(TFAM)]的表达,从而诱导脂肪细胞棕色化。同时多酚类化合物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水果、蔬菜、茶、等产品中,对肠道菌群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促进肠道菌群的丰度与多样性,调整机体功能。而肠道菌群和宿主之间存在的代谢相互作用与肥胖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可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改变。由此多酚类化合物、肠道菌群和白色脂肪棕色化存在密切相关性。多酚类化合物或许还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从而改善代谢。中药和天然化合物白色脂肪棕色化有积极作用,但相关研究较少,详细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5.交感神经激动剂: β3-AR在白色脂肪棕色化中发挥关键的作用,β3-AR减少会严重抑制冷诱导的WAT中的UCP1表达。当机体受到寒冷、运动和药物等刺激时,激活β3-AR,细胞内cAMP含量增加,并激活PKA,导致异源二聚化的类视黄醇X受体(retinoid X receptor,RXR)与核受体相互作用以增强UCP1转录,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β3-AR激动剂长期治疗小鼠可诱导UCP1异位表达以及WAT中富含线粒体的脂肪细胞的出现。 心房利钠肽(NPs)结合利钠肽受体A后激活鸟苷酸环化酶(guanylate cyclase, GC)以增加环磷酸鸟苷(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 cGMP)浓度,导致蛋白激酶G(protein kinases G, PKG)的激活。激活的PKA和PKG通过磷酸化环磷酸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CREB)和p38-MAPK来驱动脂肪细胞中的转录反应。心脏NPs也被证明可以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有类似于β3-AR激动剂效果,且在腹股沟白色脂肪中尤为明显。 瘦素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的作用主要是其对交感神经的中枢调节以及对白色脂肪组织中β3-AR表达的刺激作用。中枢神经系统特定瘦素反应神经元中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激活调节WAT中的交感神经活动,导致线粒体含量和UCP1表达升高,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瘦素还可以抑制Hh通路并促进脂肪细胞棕色化。但瘦素也有对棕色化的间接负面影响,瘦素下调小鼠皮下脂肪细胞中的含Ⅲ型纤连蛋白域蛋白5(fibronectin type Ⅲ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5, FNDC5)转录,导致鸢尾素刺激的UCP1和CIDEA表达减少。且瘦素可能在WAT和骨骼肌之间的相互作用发挥作用。 6.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 FGF21): FGF21是参与控制肝脏脂质代谢、葡萄糖稳态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重要代谢调节因子。研究显示,在肝细胞中FGF21可显著上调UCP1的基因转录水平,促进脂肪分解和能量代谢,但对PGC-1α转录水平几乎没有影响。FGF21促进脂肪酸氧化,增加脂肪的代谢,从而降低脂肪积累。FGF21还可促进线粒体的生物发生,增加棕色脂肪细胞的数量和线粒体功能。外源性的FGF21类药物也被开发用于治疗肥胖和代谢性疾病,可能有助于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从而减轻体重和改善代谢健康。但尚需进一步研究来更全面地理解FGF21与白色脂肪棕色化之间的详细机制。 7.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7, BMP7): BMP7是种属于骨形态发生蛋白家族的细胞因子,激活棕色脂肪形成,通过p38-MAPK和PGC-1α依赖途径,增加棕色脂肪标志物UCP1和PPARγ表达,以及促进线粒体生物发生和功能运转。BMP7还通过调节转录因子PRDM16的表达,促进白色脂肪细胞的转化,并提高能量消耗和胰岛素敏感性。BMP7也可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诱导白色脂肪棕色化,从而增强脂肪酸氧化和能量消耗。β3-AR激动剂(CL316,243)和BMP7在小鼠中的协同作用,以诱导白色脂肪的棕色脂肪特异性标志物(UCP1和CIDEA)。唑来膦酸是一种双膦酸盐药物,主要作用于人体骨骼,有研究表明,经唑来膦酸处理后脂肪细胞UCP1、CIDEA、PGC-1α和PRDM16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唑来膦酸促白色脂肪棕色化是否依赖于BMP7值得进一步探索。 8.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的一项研究表明,DIO2(将T4转化为更活跃的T3)以及T3在控制白色脂肪棕色化方面可能发挥作用。T3可诱导脂肪细胞中的UCP1表达、线粒体生物发生和耗氧量增加。T3与核甲状腺激素受体(thyroid hormone receptor, THR)结合形成复合物,与UCP1基因的启动子区域相互作用。甲状腺激素-THR复合物还能够招募RNA聚合酶,促使UCP1基因的转录。T3对UCP1诱导的影响取决于甲状腺激素受体β。还有研究发现T4的血清水平与WAT中的UCP1、CIDEA和PRDM16呈正相关,T4诱导的甲状腺功能亢进会明显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VMH中下丘脑AMPK的特异性遗传激活逆转T3对棕色化的中心作用,且人类WAT中棕色化基因的表达与血清T4相关。总的来说,甲状腺激素诱导WAT棕色化,并且是通过甲状腺激素对能量平衡的中心效应介导的。 四、非药物因素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 1.局部热疗: 热疗是通过桑拿或热水浴等方法导致暂时的体温升高,用于治疗代谢性疾病。由于作用于全身,主要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且核心体温升高和应激激素产生会引起潜在的神经和心血管风险。由于米色脂肪能够自主感知温度变化,使它成为局部热疗的代谢靶点。通过研究表明,局部热疗促进米色脂肪细胞中的产热和棕色化基因程序表达,且长期局部热疗可实现预防肥胖和代谢功能障碍。热休克转录因子1(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 1, HSF1)是经典的热响应蛋白,对协调细胞的热反应至关重要。异质性核糖蛋白A2B1(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 A2B1, Hnrnpa2b1)可与目标mRNA的3′非翻译区(3′UTR)结合而发挥m6A阅读器的作用,影响脂质和葡萄糖代谢基因的表达,从而调节米色脂肪功能。局部热疗促使HSF1特异性结合在A2B1启动子的经典热休克因子结合元件(heat shock element, HSE)区域上,促进Hnrnpa2b1转录,提高关键代谢基因PGC-1α、UCP1、Elovl3等稳定性,诱导米色脂肪激活。 研究中采用红外光照射局部注射的由聚多巴胺纳米颗粒构成的光热水凝胶,实现米色脂肪在温和温度(41±0.5℃)下高效局部热疗。鉴于局部热疗显著效果,值得开发新型精准控制温度材料和PDA递送方法或采取其他物理治疗手段用于局部脂肪精准升温,消除局部注射对患者身体和心理影响。 2.运动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 运动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这一过程涉及多种因素。运动会促进骨骼肌中PGC-1α的表达,进而刺激FNDC5基因的表达。而FNDC5的裂解产生的鸢尾素到达脂肪组织通过P38和相关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 ERK)信号转导介导白色脂肪棕色化。此外,运动会导致血浆FGF21增加。而FGF21的增加可以介导白色脂肪棕色化。综上表明运动可以介导白色脂肪棕色化减轻肥胖并改善新陈代谢。 运动类型对白色脂肪棕色化影响: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HIIT)、连续训练(moderate intensity continuous training, MICT)、急性运动、慢性运动、常氧运动和低氧运动等,对白色脂肪棕色化有益。HIIT是一种短时间内交替进行高强度和低强度运动的训练方式。由于大多数人缺乏时间锻炼,HIIT是取得效果的较优方式。有研究发现HIIT明显减少小鼠内脏部位脂肪组织和肝脏储脂量,增加内脏白色脂肪组织UCP1蛋白表达,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低氧运动是在低于正常水平氧气含量的环境下进行的运动。低氧运动影响β-氨基异丁酸(β-aminoisobutyric acid, BAIBA)表达,改善脂代谢和通过调控PPARα和UCP1表达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急性运动是指一次性运动,慢性运动是指长时间低至中强度的持续运动。有研究证明急性运动抑制脂肪形成基因表达,并可能通过激活白色脂肪中的PGC-1α和UCP1调节产热。有氧运动可以诱导皮下脂肪细胞棕色化,而对内脏脂肪的棕色化诱导作用不明显。抗阻运动对减脂效果不显著,且不能促进白色脂肪发生棕色化作用。有综述表述,HIIT比MICT、急性运动比慢性运动、低氧运动比常氧运动能更有效地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白色脂肪棕色化作为运动和减肥关联的机制之一,不同运动方式对白色脂肪棕色化有不同效果,值得通过不同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运动频率和运动量)对白色脂肪棕色化效果研究设计合适运动方式,提高受试者运动依从性和运动效果。 3.针灸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 针灸治疗作为中医的传统疗法,具有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小以及多靶点调节等优势,可能通过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增加能量代谢,减少脂肪累积。大量研究显示针灸可对信号通路产生影响并上调白色脂肪棕色化过程中的关键转录因子:UCP1、PPARs、PGC-1α以及PRDM16,对白色脂肪产生影响,从而改善健康。 针灸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可能机制和差异:针灸促进UCP1的表达促使白色脂肪棕色化。有研究表明,电针干预可有效控制大鼠体重,具有与有氧运动近似的减脂效果。其可能是通过AMPK-PGC-1α-FNDC5-Irisin信号通路,释放鸢尾素,上调UCP1的表达,一定程度诱导白色脂肪棕色化。电针还可上调PPARs表达促使白色脂肪棕色化。PPARγ信号通路可直接影响UCP1的表达。研究显示,针刺"带脉"穴,可以明显改善肝脏脂质代谢。可能与上调肝脏SIRT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有关,SIRT1可通过激动PPARγ,进而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针灸不同穴位对白色脂肪棕色化效应存在差异。电针能通过激活交感神经、增加脂肪内β3-AR蛋白表达诱导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且减肥效应存在穴位特异性,以天枢穴最佳。用于减肥和改善代谢和针灸穴位众多,目前针灸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机制研究尚少,且不同针灸手法、穴位效果不一,需进一步研究针灸对白色脂肪棕色化的机制和不同穴位间的影响。 五、总结与展望 白色脂肪棕色化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新机制,在减肥和改善代谢相关疾病方面有巨大潜力。白色脂肪细胞特定条件下转化为米色脂肪细胞,发挥与棕色脂肪细胞类似的功能。白色脂肪棕色化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通过激活特定的代谢途径,如增加线粒体数量和活性,以及促进脂肪酸氧化和热能生成。目前的研究已经取得一些结果,可以通过药物、热疗、运动和针灸来实现。然而,该领域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各种干预仍处于早期阶段,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其次如何应用于人体并取得持久的效果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且不同干预的结合(药物和运动结合、运动和热疗结合)也有助于实现更好效果。未来,白色脂肪棕色化有望成为一种创新的策略,用于减肥和改善代谢相关疾病。此外,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也将成为研究的重点,以确保最佳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白色脂肪棕色化作为一种前沿的研究领域,仍然面临挑战和待解决的问题,但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和技术进展,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突破和创新为人们提供有效的方法来管理体重、改善代谢健康。 本文编辑:朱鋐达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