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回的回目名是“施毒计金桂自焚身,昧真禅雨村空遇旧”,让我们完全忘记红楼,走进一个可以编入《故事会》的通俗故事,尽情享受其中的爽感。
之前有提到,夏金桂想勾引薛蝌,被香菱撞破,坏了好事,于是怀恨在心。
这一章回,我们便可以搬着小板凳听续作者讲述夏金桂报复香菱的故事。
夏金桂是个有耐心的人,精于算计,她先是拼命在香菱面前表现,对香菱关怀备至,还亲自熬汤给香菱补身体,以此打消所有人的疑虑。
然后,趁香菱完全没了戒心,她便在香菱的汤里下药,企图毒死香菱。
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她的这一算计,让宝蟾也上当了,以为自家小姐亲香菱而远自己,由此对香菱产生了妒恨之心,便在汤里动了手脚,阴错阳差之下,最终喝下毒药的竟然是金桂。
爽啊,太爽了,害人终害己,这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桥段。
然而,最爽的还在后面。
女儿在夫家横死,娘家必定要讨个说法。夏家太太曾经爱女如命,如今女儿突然没了,也没见她有多伤心,而且连女儿的最后一面都没想到要去见一见,只是在薛家胡搅蛮缠,目的是想讹钱。
我不得不再说一次:这续作者真是一点都不懂母亲的心,或许他也没得到过多少母爱,所以无法与母爱共情。
因为无爱也无情,于是我们便看到了一幕狗咬狗的闹剧。
这夏家好歹也是皇商,夏家太太独立经营这么大的家业很多年,应该不是平常妇人,至少遇事多少会有一些理智有些章法。
古代女子出嫁,稍微家境好一点的,都会带一个或多个陪嫁丫头,更体面的人家还会将一家子带过去,比如周瑞一家是王夫人陪嫁来的,来旺一家是王熙凤陪嫁来的。
陪嫁的作用,除了给小姐当帮手,自己人用起来顺手,还有一个重要目的:万一出了什么事,娘家人不至于被蒙蔽,还有自己人能说明真相。
所以,如果夏家太太没有失去理智,她来到薛家的第一件事是把宝蟾叫过来问明前因后果。
当然,既然是写通俗故事,续作者也就顾不得这些了,因为要体现矛盾冲突,要写出爽感来,于是就出现了夏太太和宝蟾狗咬狗的场面。
本来呢,这事要闹到官府,确实很难断清楚,只要深知内情的宝蟾咬死不说,香菱就难逃干系。
但那样就没有爽感了。
只有让夏家和宝蟾互相咬,再由宝蟾主动吐口,让夏家打脸,这爽感才能拉满:不但金桂自作自受,连夏太太、夏家继子都非常不堪被扫地出门,真是大快人心。
不得不说,这位续作者是个写通俗故事的高手,他非常清楚读者喜欢看什么,掌握了流量密码。
如果他活在当代,相信他一定会成为于正那样的编剧,专门抓住底层人的心理,赚得盆满钵满。
但将这样的故事续在红楼情节里,就显得非常之拙劣了。
首先,红楼写的不是爽故事,它写的是悲剧,是红颜薄命的悲剧,如果香菱能这么幸运地在生死线上逃过一劫,那她就不是“真应怜”了,而是“真侥幸”。
然后,原作者对香菱的命运,已经有非常明显地揭示:“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意思是,遇到了金桂,香菱命就休矣,所以是金桂害死了香菱。
还有,第八十回写香菱跟随宝钗之后:
(香菱)本来怯弱,虽在薛蟠房中几年,皆由血分中有病,是以并无胎孕。今复加以气怒伤感,内外折挫不堪,竟酿成干血之症,日渐羸瘦作烧,饮食懒进,请医诊视服药亦不效验。
这个“请医诊视服药亦不效验”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就是香菱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治了,也就是活不长了。
这里就差写一笔“香菱一病而亡”了。
况且,已经跟了宝钗,夏金桂更没有把香菱要回去的道理。虽然金桂在薛家无法无天地闹,但她却不敢惹宝钗,这也是原著作者明确写过的:
宝钗久察其不轨之心,每随机应变,暗以言语弹压其志。金桂知其不可犯,每欲寻隙,又无隙可乘,只得曲意附就。
而且,宝钗是个特别有责任感的人,她既然出面保护香菱,就会保护到底,即使出嫁,也会把香菱带走,而不是留下她让金桂糟践。
所以说,这一章回,当成独立的通俗小说来读还算可读,就是千万不能与红楼扯上什么联系。
就当是一个红楼的同人短篇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