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荣:被“卷死”的民宿——民宿遇冷的四大因素

小荣聊旅游 2024-08-09 19:20:51
崂山·陌海美墅 / 孙小荣 摄

有个朋友,经营着海边一家民宿——隐于森林,又面朝大海。赤脚出门,就能步入优质金沙滩。

每个房间的单价在1000元以上,尤其是在暑期,都是超前预订,天天满房。

即便是在三年疫情期间,酒店深受重创,但民宿却逆风而起,迎来一个发展的“窗口期”。

在去年,她依然坚信,民宿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海边民宿的院落,原来是出租给别人经营餐饮的,她收回来,收拾一番,竖起遮阳伞,摆上桌椅,布置场景,找来厨师,配备员工,自己经营。又投资100多万,将自家的房子改造成民宿,算是一次规模化扩张。

但今年暑期的民宿消费,却让她大跌眼镜。

原来单价1000多的房间,今年暑期只能买到五六百;即便是遭此“腰斩”的价位,她的十几间海边民宿,满房率仍然不稳定。

原来不用推广宣传,房客就能络绎不绝的景象,突然消失了,她现在不得不通过抖音直播,来招揽房客。

她自家精装修的房子,因为距离海边稍远,单价只能卖到两三百。

她给我算了一笔账,除去前期的装修和后期的运营成本,按照现在的价位,即便是每天满房,每间房只能赚到几十块钱。要收回100多万装修成本,需要10年。

“民宿快要被卷死了!”她给我讲述她的经历,不断地感叹——“民宿快要被卷死了!”

不仅民宿如此,离海边民宿不远处,有一条海鲜美食街。海鲜套餐竟然卖到了98元一位,冷热都有,荤素搭配,还送一碗海沙子面。

“就是想以低价吸引游客过去,但问题是,这么低的价位,能赚钱吗?”她一遍又一遍地反问,“如果不能赚钱,有再多的游客,又有什么用呢?低价又能持续多久呢?”

夜晚的海滩,酷热逐渐散去,沙滩上的人流熙熙攘攘,比白天还多,但大多已是茶余饭后的闲逛,不会产生多少消费。

“出来玩的人,比以前更多了,但消费比以前更低了!”

崂山·陌海美墅泳池 / 孙小荣 摄

民宿遇冷,是今年暑期旅游市场的一大特征。

从发达的滨海地区,到偏远的边疆地区,从江南水乡,到北方旷野,常常听到民宿经营者的一声声叹息。单价是平常的半折,似乎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从表象来看,民宿遇冷是消费降级所致;但从深层次来看,民宿遇冷,不止是因为消费降级。

首先是消费降级。

这是不言而喻的。中国大陆民宿起步晚,但起点高。莫干山民宿从“洋家乐”到“裸心谷”,一跃成为高端民宿的典范,一夜数千元的价位,不仅代表着民宿的品质,而且成为一个话题,一个导向,一个标准。凡投资经营民宿者,都往往对标莫干山民宿,效仿莫干山民宿。

这使得很多民宿主的投资成本攀高,必然会导致价位“虚高”。

当消费降级到来,消费者自然会选择更具性价比的平替产品——酒店,而放弃价位相对较高的民宿。反正都是寄身之所,一间房,一张床而已,何必为“浮华”买单。

消费降级,引发消费理性的回归。

其次是供大于求。

民宿工业化、规模化扩张,也就这十余年的时间。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的“双力驱动”下,民宿成为中国旅游业增长最快、普及最广的新业态。

有些地方的特色、精品民宿,甚至成为独立的旅游核心吸引物,形成集聚效应,成为新型的休闲度假社区。尤其是三年疫情期间,近郊游、微度假推动民宿热,让很多人看到投资民宿的前景广阔。

疫情结束后,很多企业经营难以为继,很多人失业再创业。突然发现文旅市场迸发出强劲的恢复力,被压抑了几年,大家都想出去玩。每到节假日,感觉“每个景区都有一亿游客”。

而民宿的投资可大可小,几十万可以做,几百万也可以做。再加之地方政府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中的扶持政策,很多无事可做,但具备中小投资实力的创业者,带着情怀和投机心理,进入民宿领域。

这导致民宿的急速扩张,不乏以整村、整街、整区的规模开发民宿的现象。

简言之,文旅市场的“虚火”,引发民宿的规模化“虚张”,进而导致民宿供大于求。

赤城·五间房民宿之一 / 孙小荣 摄再次是新奇感的消逝。

十多年,民宿作为旅游产业的一种新业态和新事物,以追求自然美学、空间美学与服务美学的交融,代表着非标住宿业独享性、高品质的场景体验。

尤其一些高端民宿营造出超出标准住宿产品——酒店,所不能企及的神秘感和话题性,大众消费对“民宿”这一新物种充满好奇,大有“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不惜“一夜千金”也要体验情绪冲动。

但十几年过去了,民宿无处不在,对于中高端消费阶层而言,见识过各类民宿,也充当过各种宿民,对于民宿的新奇感,逐渐消失了。

甚至于发现那些“高高在上”的民宿,不仅同质化严重,而且缺少个性化配套服务;一些批量化生产出的所谓民宿,充其量就是把酒店挪到了乡村,从管理服务到氛围营造,并不具有“民宿”的特质,且相关配套服务的完善度和成熟度,远不及酒店那般标准化和系统化。

出现问题或者面对消费者的诉求,民宿经营者并不能像酒店那样,提供及时、快捷的解决办法。若如此,民宿就不足为奇,还不如选择成熟的酒店,舒心又踏实。

赤城·五间房民宿之二 / 孙小荣 摄

最后是安全的隐忧。

民宿可以不姓“民”,但民宿必须亲近自然,从外观到内里的空间构造,必须无处不在地彰显“新奇特”,唯有如此,才能体现出“民宿美学”和“民宿气质”。

正因如此,很多民宿刻意追求“亲近自然”和“新奇特”的奇观——

要亲近自然,所以大多数民宿都位于偏远郊野。选址或临海、临河、临湖、临瀑,或山坡、山谷、山峰、山脊,甚至悬崖、峭壁、洞穴、荒漠、矿坑等,或旁出,或孤悬,或深隐,或兀立……

有些民宿不是植根于大地,而似天外来物,是一种强行的嵌入,一种多余的点缀,一种人类权力意志的突显,一种大地的骨质增生。

正所谓“民宿要出奇,无奇不民宿”,营造新奇感,满足打卡欲,自带话题性,流量大爆款。

平常岁月相安无事,遇到极端天气,则安危堪忧。

近几年,屡屡发生因暴雨、台风、地震等极端气候,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摧毁民宿的事件,其中不乏游客意外伤亡的悲剧。

这也为消费者敲响了“住宿安全”的警钟。

尤其是今年暑期,极端天气频发,安全意识较强而又行事谨慎的消费者,特别是带孩子出游的消费者,出于安全考虑,也会选择放弃民宿,而住在城区酒店。

基于安全考虑,不靠谱的天气预报更是让民宿经营雪上加霜。

一旦地方气象局发布橙色或红色预警,不仅景区要关闭,存在安全隐患地带的民宿,也要关门谢客。

然而,天气预报往往不准,预报说未来几天将有大到暴雨,却往往迟迟未至。游客提前预知天气不好,或取消行程,或躲在酒店,也将至而未至。文旅经营者只有静守“空门”度日,等雨雨不来,盼客客未至。

故引众怨:“影响文旅高质量发展的,不是消费降级,而是不靠谱的气象局!”

然而,这又不能全怪气象局。气象局根据预测发布预警,也是防患于未然,毕竟极端天气频发,也是不争的事实。常言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威海·菱角湾民宿 / 孙小荣 摄

综合以上,民宿遇冷不是单一的“消费降级”可以解释,存在内外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

与此同时,经过我近期的走访和观察发现,一些高端的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民宿,价位依然居高不下,依然一房难求。

究其原因,是这些品牌民宿,一方面在吃前期的品牌积累红利;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经营者探索“民宿+”的创新经营模式。

民宿发展到今天,已不仅仅是提供“一间房,一张床”的住宿空间,而是以民宿为核心,衍生出丰富、多元的体验场景和消费空间,成为一个具有文娱功能的复合型度假社区。

很多民宿都尝试“民宿+研学”“民宿+旅拍”“民宿+非遗”“民宿+文娱”等,来丰富民宿的体验内容,创造民宿服务的溢价。

仙居崂山·民宿里的研学 / 孙小荣 摄

也就是说,民宿不再是一个单一的业态,而成为了一个平台,一个载体。在这个平台和载体之上,民宿要衍生出更加多维,更加多元,更加个性化的体验场景,来满足游客的多维体验需求。

当然,这就需要民宿经营者不断地再投入和再生产,也将民宿推向更高级的“内卷”。

然而,从发展规律来看,民宿在经历过规模化扩张之后,必然会迎来品质化之争。

不想在守望“低价内卷”中被边缘化,就必须在“高级内卷”中大胆创想,争做“卷王”,或许才能成为“民宿遇冷潮”中的幸存者。

否则,正如我朋友所言,很多民宿,或将真的被“卷死”!

—END—特别声明本文配图均为孙小荣在旅途中所摄跟本文所述内容无关

特别说明

欢迎转载,注明出处~

“小荣说”所发文稿除特别标注作者署名外,其他文稿均为“孙小荣·工作室”原创稿,欢迎转载,但请注明作者、出处。

“小荣说三部曲”系列作品之《中国旅游的变革力量》、《中国旅游“515战略”系列访谈录》和《中国旅游营销的新价值时代》,聚焦中国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变革,以媒体视角对旅游产业进行系统解读,新观点讲述中国旅游转型故事,新视角研究中国旅游品牌营销,新笔法批判中国旅游困境与出路。新华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京东、当当、亚马逊等有售。

小荣说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