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的主要形式,表面上看是以堑壕战为主的战线对峙,战线突破极度依靠小股轻步兵,战线推进极度缓慢。
用我们中国人熟悉的话说,就是“结硬寨,打呆仗”。
在战争之初,俄乌冲突被形容为,用21世纪的武器打了一场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俄乌冲突的战争水平真有如此之低吗?
其实,历史上有过一次极为相似的战争。在20世纪初,日本和沙俄在中国领土上打了一次战争,这场战争被形容为第0次世界大战。
日俄战争的特点和这次俄乌冲突十分相似,即先进的武器和落后的战术。
当时防守一方的俄军,以堡垒为主,配合机枪和堑壕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这样的战术战法实际上已经有了一战时欧洲战场的雏形。
而进攻一方的日军,则还是采用高密度的人海冲锋,日本人自己称为“猪突”战术。虽然最后日军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伤亡极为惨重。
如在旅顺攻防战中,日军伤亡就高达2万人,占到地面部队总兵力的三分之一,而俄军仅伤亡3500人上下。最后日军不得不暂停进攻,改用围困战术。
日军最后能获得日俄战争的最后胜利,很大程度上依靠的不是地面战争的战果,而是海战的决定性胜利,以及沙俄国内革命和补给线的困难。
日俄战争的形式保留了当时传统陆战的特点,尤其是日军的进攻方式,而俄军运用机枪+堑壕的方式虽然算不上特别新颖,但却是在实战中首次成体系地规模化运用。
如果对比一下当前的俄乌冲突,俄乌双方虽然在地面战线的对峙,以及双方时不时的装甲冲击,也是当前传统陆战的特点之一,但是大量使用小型无人机却是人类史上第一次。
如今各国各地区都在大量增加对小型无人机战术的普及和开发,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战场上,无人机的使用规模只会更大,而且运用方式会更为灵活和高级。
当前俄乌冲突的无人机使用虽然规模大,但是使用方式还比较落后,主要是依靠商业无人机,以及DIY手搓。
主要用于战线的监控和侦察,以及改装成FPV自杀式无人机,或者投弹无人机。也正是因为如此,对于连排级单位来说,战场实现了史无前例的透明。
在双方对峙期间,一旦对方开始集结装甲集群准备冲击,基本都逃不过己方无人机的侦察,等地方装甲集群进入战线之间的灰色区域后,则先使用火炮拦截,再用FPV补漏。
所以俄乌双方使用装甲集群进攻时很难达成突然性,伤亡也会非常惨重。比如2023年初期俄军进攻弗勒达尔,以及2023年中旬,乌军的春夏季大反攻。
因此战线突破几乎只能依靠隐蔽性更强的渗透步兵,俄军在巴赫穆特和阿夫迪夫卡取得胜利,几乎全是依靠轻步兵的渗透和推进。
这还是只依靠小型商用无人机的情况下,其性能的扩展和运用范围实际上还是非常有限的,因为侦察、识别、打击,基本是完全依靠飞手目视和经验来完成,效率上谈不上高。
如果使用专业的军用小型无人机,效果则会更好。比如拥有自主识别功能、红外侦察功能、标记功能,信息传输功能,如此,步兵的渗透也会变得极为困难,火力打击的引导也会更方便。
当前俄乌双方对FPV的运用,非常类似于对炮兵的运用,即前方士兵或者侦察无人机飞手,通过通讯设备呼叫支援。FPV从后方阵地起飞,再通过口述的方式引导,效率其实非常低。而且,FPV和投弹无人机的攻击方式简单、威力较小,手段十分匮乏,攻坚能力较弱。
如果换成专业的设备,如步兵可自己携带的飞行手雷,就不用大老远地呼叫后方的FPV支援。当面对敌方装甲部队近距离进攻时,使用单兵导弹也比FPV的效率高,威力和准度也更大。
解放军的飞行手雷
另外,商用无人机没有搭载火控系统,弹药架也是改装的。而专业的军用无人机则不同,完全可以兼顾高精确度、大弹容量、多弹种的实战需求。
如果再给无人机一个统一的指挥网络,“蜂群”无人机的高密度攻击也不是什么问题。
此外,无人机不仅仅是小型飞行器,还有地面和水面的无人器,比如可侦察、可射击、可自爆的战斗机器狗,以及装备有垂直发射系统的无人艇。
无人机的平台运用还会更加广泛,运输补给和伤员,通讯中继平台等,随着运用更加广泛,战场其实完全可以实现半无人化,而这将大幅削减战争成本,尤其是人员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