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在广大民营企业家中引发热烈反响。意见开宗明义,在新的高度上强调了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令广大企业家提振信心、坚定决心。
紧跟中央步伐,广州在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围绕实现总书记赋予的使命任务,对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提出“1312”思路举措,正式吹响“二次创业”的号角。
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州再次把握住历史发展的转折机遇,在改革发展上“一马当先”,战风斗雨中“立马阵前”。
01
31条,力挺民营经济
7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正式发布,相关的文件想必大家都从不同的渠道看到了。
这次是最高层出台并印发关于推动民营经济壮大发展的举措,部署了28项重点任务,发布了31条实打实的政策措施。
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让民营经济有了全新定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
《意见》出台,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
因为中央近年来为民营经济不断“发声”,频率、强度、广度,史无前例。
尤其今年以来,中央对民营经济的关注度,可谓“万千宠爱于一身”——
4个月前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便曾指出,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始终是“自己人”,并提出要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在民营企业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指导。
在随后的总理记者会上,李强总理不仅引用了浙商的“四千精神”,让浙江的民营企业家群体再度站在了聚光灯前,还再次强调了国家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态度:“两个毫不动摇”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是长久之策,过去没有变,以后更不会变。
在二十届中央深改委首次会议中,明确提出要从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民营经济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引导民营企业找准定位、推动各项优惠政策精准直达等多个具体层面入手,为民营经济的发展“鼓劲撑腰”。
近一个月,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顶配版”座谈会,规格、力度、深度,也是前所未有。
7月6日,李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表示,要建立健全政府与民营企业等各类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
15天,三次民企座谈会,国家发改委牵头。十几家兼顾大、中、小,来自东、中、西部地区的民营企业,畅谈生产经营状况和存在的困难问题,以及对宏观政策落实情况的真切感受。
商务部、工信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资委等部门也先后召开企业座谈会,听取企业经济发展情况和面临困难。
频度、广度,史无前例。
由此可见,从国务院高层到各部委,都在密集部署政企之间的常态沟通交流机制,同时为下一步出台政策寻求依据。这种“双向奔赴”,奏响了此次重磅文件出台的前奏。
《意见》仅仅发布4个小时之后,马化腾就发布了一篇文章:《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全篇1444字,核心观点主要就一句话:
《意见》对于民营企业坚定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具有重要的激励和指导作用。
随后不久,雷军立马发文表态:《意见》释放出引导民营企业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明确政策信号,让企业更加坚定了坚守主业、做强实业的决心,增强了自觉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和为科技现代化作贡献的动力。
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也对此表示:作为一家民营科技企业,《意见》的发布让人备受鼓舞充满信心,也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
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同样提到了信心和决心,他表示《意见》的发布让民营企业深受鼓舞,进一步增强了坚定不移办好企业的信心和决心。
这些文件不止印证了之前高层会出台“史诗级”救市政策的预测,还将会让所有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备受鼓舞,并将提振全社会的信心!
02
民营经济太重要了
中国目前依然是政策性经济,政策是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但是,预期的不稳定,极大地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民营企业的经营风险。只有深刻地理解企业家“风险事业”的逻辑,才能真正明白政策稳定性有多重要。
稳定的政策预期,就是民营企业家做经营决策、投资决策的基础。
今年上半年,国内经济出现了一些波动,着实影响了民营企业的预期和信心。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数据,经济局势没达到预期的恢复水平。
二季度GDP同比增长6.3%,环比只增长0.8%,这是在去年二季度因疫情防控GDP增长只有0.4%,同期基数极低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单,远远低于7%左右的市场预期。而两年平均增速,则只有3.4%。
上半年GDP增速只有5.5%,两年平均增速只有4%。
所以,这份《意见》是在上半年经济恢复乏力、多项指标全面下行、经济体出现系统性疲软的背景下出台的。
这说明高层看到了当前经济可能发生的危机,也看到了发展民营经济的迫在眉睫。
当下,我国的市场经济早已无法离开民营企业。我们国家主要由两大经济模式组成,一个是国有经济,一个就是民营经济。
国有经济在我们经济中起到的是支柱作用,是承担着国家重大资源安全和公共服务的重要使命,关键时刻国有经济往往能起到很好地对社会经济化解风险的作用,所以一直要支持国有经济的重要地位。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中国民营企业家的重要性与贡献亦一目了然——可以用一串数字“56789”来说明:
5: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经济50%以上的税收。
6: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经济60%以上的GDP。
7: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经济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
8: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经济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
9:民营经济的企业数量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
在新时代,民营经济已经是重要的执政基础和社会基础,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依托和源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发达国家粉碎机”的代表性成就,往往都是民营经济的成果。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是提高中国经济整体效率、活力、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是一个“边际效用”很高的方向。
现在就是要给民企更多的定心丸,让他们敢投资,敢生产。这也是现在高频度开会、高密度出文件的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
到底要如何为民营经济注入“助推剂” ,其实根子不在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不是制造问题的那个人;根子在地方上,至少跟民营企业相比,更重要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地方政府。
中央是定调、是号召,事情还是要地方上来做。
在很多地区,民营经济几乎就是地方的名片和代名词。比如广东,除了银行能源通信交通之类广义的基础设施行业和城投公司这种政府职能延伸,那些活跃的“可贸易”行业,都是民营企业在挑大梁。
因此,广东在高层出政策文件之前,就已经先行一步。今年初,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的召开,描绘了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奋进蓝图,也敲响了民营经济启航新征程的战鼓。
随后,作为广东省内老大哥的广州,立马跟进国家和省里的步伐。
1月底,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传递的高质量发展强音久久回响,激励广大民营企业家继续创新实干、奋勇争先。
2月,在广州举办民营企业家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誓师大会,为民营经济发展稳中提质夯实了微观基础。
3月,《广州市民营经济促进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以法制护航民营经济轻装上阵、大胆发展........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广州再次拿出4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闯劲干劲拼劲,让民营经济的信心迅速回归,在新起点上重新出发。
03
沃土上“长”成的广州民营经济
广州是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省会城市,这些“标签”决定了广州要有大担当,必须发挥强有力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但广州对民营经济的扶持,一直是负重前行。受制于“三级财政”,广州能够拿出的真金白银与直辖市相比、与单列计划市相比真的太少。可以说是用省会的资源在支撑一线城市的牌面。
增值税方面,广州需要上缴中央50%,再上缴省里25%,市里只留下25%。而深圳、宁波等计划单列市是不需要上缴省里的;南京、杭州等部分省会城市也不需上缴省里的。这些城市增值税可以留在市里比例为50%。
个税和企业所得税,上缴各级后,广州留在市里的部分只剩下20%。而深圳、宁波、杭州、南京能留下40%。也是比广州整整多了一倍。
土地增值税,最后再看土增税,上文所提的四个城市都是不需要上缴的税种,而广州需要上缴50%。
一线的城市,财政还比不上二线。以至于钟南山都曾作为广州市人大代表,在市人大会议上发言:
“广州财政负担很重,不要死扛财政缺口,要想办法。比如广东省层面近几年能不能适当少收一些税,或者深圳(至少近几年)能不能向广东省多交一些税。”
然而,广州从来就没有因为三级财政而减少对民营经济的支持,甚至可以说是拿出了最大诚意。
自2018年以来,广州已迭代实施从1.0到5.0版本的5次营商环境改革,从“简政放权”“指标攻坚”“流程再造”“绣花功夫”再到“激发活力”。
从“民营经济20条”不断优化升级,到“暖企15条”,再到“稳增长48条”,还有“支持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38条”等政策措施先后出台……
每次都抓住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重大机遇,广州以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为民营企业加注金融活水,切实为民营企业纾困减负。
故而,良好的营商环境成为了广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土壤。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公布的《2022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显示:
广州综合得分在全国排名TOP 4,不仅在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这两个一级指标排名中位列全国前列,在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两个方面的经验做法也得到全国肯定。
2022年新培育的4000多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95%为民营企业。同样也是2022年,广州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突破1.23万家、1.67万家,双创历史新高;占全市企业总量千分之六的高新技术企业,贡献了全市国内税收收入的七分之一,其中90%为民营企业。
持续对营商环境进行迭代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广州成体系的产业布局思路。
经历过从繁荣到衰落的城市不少,比如美国的底特律、匹兹堡,有产业链、也有世界级巨头,但为什么还会衰落?
大败局背后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单一结构、单一产业导致优势边际递减;第二是资源枯竭导致环境恶化;第三是未能更进一步扩大优势,产业升级。
而这些原因,恰恰是广州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广州一直以来深耕制造业,建立了规模庞大、体系完整的产业链。涵盖电子信息业、电器机械业、石油化工业、服装纺织业、生物制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物流、钢铁等多个领域。
正如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郭继军所言:
“广州在过去四十年中所打造出来的一个非常完整的产业体系,它的产业的爆发力是可预见的。”
广州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连续两年将“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狠抓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目前,广州形成三大新兴支柱产业(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且增速迅猛。
在政策推动下,广州在集成电路设计、封装和测试,以及半导体器件、光电器件等领域逐步实现了从无到有、渐具规模。到2024年,广州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要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目标超过15%。
2022年广州汽车产量超310万辆,连续四年居大中城市之首。广州新能源汽车的年生产能力突破100万辆大关。埃安、小鹏等车企成为广州汽车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一组电池、一条“锂链”,撬动广州涌现出数个百亿级项目投资。
无论在产业规模、企业数量、还是创新平台,广州均位居前列,处于国内第一梯队。
广州正以宽广的市场、宽松的营商环境、更具想象力的前景,独特的生活及文化魅力,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民营经济来广州创业,更是培育一大批在广州土生土长的民营经济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04
尾声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州,是全国民营经济崛起最早的区域之一。
曾经,广大民营企业家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大潮,书写广州“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
如今,广州95%的市场主体,80%以上的新增就业,40%以上的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税收由民营经济贡献。
这得益于广州始终围绕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中心,先后为企业提供一系列支持政策,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推动企业升级转型,持续做好服务企业的“娘家人”。
民营经济是广州发展的最大亮点,也是广州经济最显著的特点。现在看来,广州将再来一次“敢为天下先”,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让民营经济在新时代、在这片热土上迸发出更大、更强的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