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与日军进行了多次大会战,尽管败多胜少,但是还是涌现出了一批能打仗的军队,其中国民党军的五大主力最为人津津乐道。五大主力军分别为第十八军、第七十四军、新六军、新一军、第五军。
(一)第十八军
第十八军是陈诚的嫡系,也是大多“土木系”将领晋升的基础部队。“土木系”中的“土”字即代表着18军骨干部队11师,“木”则代表18军(该部因“土”拆开为“十一”、“木”拆开为“十八”故而得名。)第18军在五大主力中建军最早、历史最长,在军阀混战、国共内战中屡立战功,为蒋介石与陈诚所心爱之嫡系部队,其骨干皆为黄埔军校毕业生,与敌作战时又都能以身作则,堪称主力王牌。
第十八军历任军长分别是:陈诚、罗卓英、黄维、彭善、方天、罗广文、胡琏、杨伯涛、高魁元。
第十八军在抗战中的主要战绩有:
1937年,淞沪会战中的罗店拉锯战,罗卓英率领第18军与日军在号称“血肉磨坊”的罗店镇反复拉锯,阵地多次失而复得,此战交战双方死伤惨重。18军201旅旅长蔡炳炎阵亡。
淞沪会战后18军第11师一部在苏、皖、浙交界组织游击队,成立“苏皖支队”,在叶佩高的指挥下,不断游击消灭大批日军,收复宁国等县城。
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第18军在九江至南昌的南浔铁路德安地区作战,打破了日军迂回德安之企图。
1943年石牌之战,第18军11师在师长胡琏的指挥下,坚守石牌要塞,与日军展开大规模的白刃战。11师在孤军奋战的情况下坚守到最后,取得了石牌保卫战的胜利,为最终胜利起了关键作用。此战也被称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4年,作为嫡系主力,第18军得以第一批换美式装备,军力和战斗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解放战争时期,第18军整编为整编第十一师,胡琏任师长,而后又以第十一师为基础组建了第十二兵团,在多方妥协的情况下以黄维为第十二兵团司令,胡琏为副司令。在淮海战役中的双堆集战役中,全军除了包围圈外的18军49师及骑兵团以及部分突围部队外,基本全军覆没。其军长杨伯涛、副军长兼师长王元直、参谋长吴庭玺等被俘,18师师长尹俊,以及兵团副司令胡琏等突围成功。
重建后的第十八军以高魁元任军长,但战斗力大不如前,最后撤往台湾。
(二)第七十四军
该军于1937年9月1日在淞沪战场组建,由51师、57师和58师组成。抗日战争时期,74军的战绩最为显著,74军在王耀武的带领下打出了铁军的称号,74军还受到了军中的最高奖项——飞虎旗,军长王耀武也获得军中最高勋章。
第74军历任军长有俞济时、王耀武、施忠诚、张灵甫、邱维达、劳冠英。
抗战时期,74军的主要战绩如下:
1937年的淞沪会战,王耀武的51师在罗店与日军大战一场,51师虽损失过半,但表现出色得到上峰嘉奖,王耀武由少将晋升为中将。而后在南京保卫战中与日军展开激战,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
1938年的兰封会战中,74军的51师和58师会同87师和88师重创日军第14师团。
1938年的万家岭战役,74军作为主力,几乎全歼日军第106师团,此战74军居功至伟,但付出的代价也很大,战斗中58师仅存500余人,战后原74军军长俞济时高升,王耀武成为继任军长。
1941年的上高会战,74军作为先锋,击毙日军第34师团长岩永少将。整个上高会战,日军第33师团遭到重创,第34师团及独立第20混成旅团伤亡更是高达70%以上,共毙伤日军1.5万,被何应钦誉为 “开战以来最精彩之作战”。
此役74军被第19集团军司令罗卓英评价为“战斗力量坚强”! 74军在战役中“拼死力拒,虽血肉横飞、伤亡惨重,仍不稍退,是日一日间敌我伤亡均在四千以上”,战功显赫,荣获国民政府第一号武功状和最高荣誉“飞虎旗”,被誉为抗日铁军。74军军长王耀武表现优异,受到表彰。
上高会战后,74军作为首批换装的五个军之一,全部换成苏式装备,战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1941年第二次长沙会战,74军在长沙县春华山一线颇有斩获,并以凌厉攻势一度迫使日军第3师团后退,显示了中国王牌军的威风。
1943年的常德会战中,74军57师8000人在师长余程万的带领下,以一师之力坚守常德城16天,顽强抗击了日军陆、空、坦的协同攻击,在日军猛烈炮火甚至释放毒气情况下仍死战不退,最后全师只剩下几百人。此战正逢美、中、英三国首脑开罗会议,罗斯福总统听取了蒋介石的战况介绍,特意将余师长的名字记在备忘录上。战后57师也获得“虎贲军”的称号。
1945年,在湘西雪峰山战役中,74军再次显示出抗日铁军的雄风,给予日军以重创,获得两面“飞虎旗”。
八年抗战中,74军几乎打遍了所有正面战场上的重大战役。1945年8月,日本投降,74军空运南京受降,并担任南京守备,因此被称为“御林军”。
解放战争中第74军被整编为整编74师,张灵甫任师长。1947年孟良崮战役中,整编74师全军覆没,师长张灵甫自杀殉国。战后以当初未参加战役的三个新兵团和榴弹炮营为基础重新组建了74师,然而在1948年的淮海战役中,74师又被解放军在陈官庄地区全歼。
(三)新六军
历史上新编第六军曾有两个,一个是1939年6月以湘西地方武装组成的新编第6军,由薛岳担任军长。另一个是1944年5月,国民政府为加强中缅印战区的军事力量,合编组成的新编第6军,由廖耀湘任军长。这里要说的是由廖耀湘担任军长的新编第六军。
1944年5月,国民政府为加强中缅印战区的军事力量,将第54军第14、50师和新编第1军新编第22师合编组成新编第6军,隶属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
新六军成立于抗战后期,抗日战争期间主要在国外作战,新六军成立后在缅甸攻克八莫、南坎、芒市,打通了遍染鲜血的滇缅公路。1945年4月被调往湖南芷江,参加了湘西会战。
新六军历任军长有廖耀湘、李涛。
在解放战争时期,以新六军扩充的廖耀湘第九兵团被我东北野战军全歼于黑山地区。
(四)新一军
此新一军指的是1942年由驻印度的中国远征军新38师和新22师整编而来的,由郑洞国任军长。它是第一支在国外建军的国民党部队,第一支美式装备的部队,第一支美式训练的部队。新一军的装备当时已经达到发达国家军队A级水平。新一军也有“天下第一军”的称号。
新一军历任军长有郑洞国、孙立人、潘裕昆。
1943年,在缅甸新平洋和于邦大战中,新一军大败日军第十八师团。日军以5倍于新一军的优势兵力,竟然吞不下新一军1个先遣团,日军损兵折将近2000人,这是中国军队首创对日军作战以少胜多的奇迹。
从1943年10月到1944年3月,新一军已攻入缅甸境内150余公里,共击毙日军军官60余名,打死打伤日军官兵12000余名,自己伤亡6495人。
1944年4月,在缅甸卡盟、孟拱之战中,新一军歼灭日军第三十三军16100多人,并在危难时刻,解救了被日军打得溃不成军的英军第三师七十七旅。
1944年5月至8月,在80天之久的缅甸密支那攻坚战中,新一军歼敌近4000余人,日军密支那城防司令水上源藏少将切腹自杀。
解放战争中,新一军在东北被东北野战军彻底打垮,新一军副军长兼新三十师师长文小山、新一军代参谋长兼第五十师副师长陈时杰、新一军第五十师师长杨温、新三十师副师长谭道善、师参谋长唐山等人全部成了东北人民解放军的俘虏。只有新一军军长潘裕昆脱逃。原属于新一军的新三十八师于1948年10月19日在长春向东北人民解放军投诚。新一军最后一个师———暂编第五十三师,也于1948年11月在沈阳战役中向东北人民解放军投诚。
(五)第五军
第五军是在抗日战争开始后以200师为骨干建立起来的,军长杜聿明,成为抗战时声名显赫的部队,曾编入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抗战胜利后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第五军是国民革命军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机械化军,其核心200师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机械化师。
第五军历任军长有杜聿明、邱清泉、郭吉谦(代军长)、熊笑三。
第五军抗战时期的表现有:
1939年桂南会战中的昆仑关大战中,第五军成功收复昆仑关,并打压了日军第21旅团的嚣张气焰。昆仑关一战,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长中村正雄被击毙,中国宣称毙伤日军5000余人,俘虏100人。
1942年第五军作为远征军先头部队赴缅甸作战。在同古保卫战中,200师孤军与数倍于己之敌作战(日军55、56两个师团4万多人),击毙日寇 5000余人(未考),在同古坚守12天,同时,该师成功掩护友军英缅军第1师一部逃出日军包围圈。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后200师收复棠吉,但是因上级指挥失误,远征军被迫撤退回国(途中200师被日军伏击,戴安澜负伤不治,壮烈牺牲),兵败野人山,为保卫滇缅路,远征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仅杜聿明第5军42000人中就牺牲了21000余人。当时滇缅路战线两侧,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惨不忍睹。由于损失惨重,不得不进行长期整补,直到1944年再次作为远征军参加滇西反攻,才再度上阵。
解放战争时期,第五军主要活跃于华东地区。1948年淮海战役中,第五军被陈官庄地区被围达40余天,该军下辖的45、46两师大部分缴械,200师突围被歼灭,少将副军长兼代军长郭吉谦、少将副参谋长温顺凯等被俘。第5军是五大主力中最后一个香消玉陨的。
后来第五军在福建重建,以该军原军长熊笑三任军长。重建后的第5军战斗力很差,远不如过去的第5军。
小结:
纵观国民党五大主力部队,在抗日战争时期均有不俗的表现。论战功,当属74军功劳最大;新六军成立于抗日战争末期,其战功及资历相对于其他各主力来说尤显不足;18军资历最深,出的将领也最多;新一军在国外战场表现非凡;第五军虽有大功亦有大败,但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机械化部队,其实力还是非常不错的。
对于国民党五大主力,以下说法也很中肯:新1军是装备出来的,第74军是打出来的,第5军是练出来的,第18军是宠出来的,新6军是孪生出来的。虽然五大主力在国民党军中战力及装备都是最好的,但是随着在解放战争中全部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歼灭,五大主力也逐渐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