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文学】山东信无好人,只有一孔夫子

讯二点文化 2024-10-21 03:16:39

泰山巨石

山东无好人?

文/墨 扬

明代冯梦龙在《古今笑史.颜甲部第十八》记过这样一个故事:

山东青州人鲁聪,自己制作药丸到外地卖。一日,遇到当地一官吏,强行让他贱卖。鲁聪不从,那官吏恼羞成怒辱骂他,问道:“你是哪里人?”鲁聪回答:“山东。”那官吏接着说:“你真是一个愚蠢的刁民,山东从古到今就没有好人!”鲁聪当即回怼:“山东确实没有好人,只有一个孔圣人!”那个官吏立即脸红了。

孔子像

在这位官老爷看来,山东人鲁聪连“民不跟官斗”的道理都不懂得,显然是愚蠢的。于是又株连骂“山东无好人”。鲁聪反应很快,当即用“山东信无好人,只有一孔夫子”回怼,类似现代人回怼“山东没有什么山,只有一座泰山还凑合”,不仅直接打脸,而且堪称妙对、绝对,体现了反唇相讥的聪明与智慧。

冯梦龙先生记下这个故事之后,出于对鲁聪回怼的欣赏,又写了两个类似事例作比照:

其一,近有于考试日,鄙徐州无人才者。徐州一生对答:“敝州止出徐达等八人。”于是,谈者愧之。

山海关老龙头徐达雕像

其二,苏郡文风,惟崇明为下。有陈生者,巨擘也,馆于太仓,同馆者乃本州廪生,数以海县侮之。陈艴然曰:“崇明人固不才,然非我,太仓人固多才,然非汝。何得相欺!”馆生默然。

这两个事例与“山东无好人”相映,“谈者愧之”“馆生默然”的结果,都显现了回怼者的机智与妙对。

南北朝时的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记过孔融的一个故事:

孔融10岁时,一日跟随父亲去洛阳拜见李元礼。李元李名气很大,官居司隶校尉(东汉时京畿地区最高长官,常与御史中丞、尚书令并称“三独坐”),登门拜访的只有青年才俊和贤达名流,加上李元礼的亲戚 ,才允许进门。

于是,孔融到门口后,对看门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进门后,坐到了李元礼面前。

李元礼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答:“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李耳)有师徒关系(孔子曾向老子问礼),这样说来我和您是世交。”于是,大家都称奇。

过了一会儿,太中大夫陈韪到了,有人把孔融的事告诉了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不一定杰出。”孔融当即怼上了一句:“我猜您小时候肯定很聪明。”陈韪一下子脸红了。

青岛孔融让梨雕塑

尽管小小年纪的孔融回怼长辈如此唇枪舌剑,是否合适有待商榷,孔融最终因任性舌剑致命那是后话,但这里却也显现了他平日的聪明好学。人与人间的会话,体现着情商,亦表征着知识。没有平时的学习积累,就不可能有关键时刻的巧妙应对。无疑,这一条任何时候都是可鼓的。

三国归晋,晋武帝司马炎坐上龙墩不久,找人抽筮占卜,推断帝位能传多少代。结果竟抽到了个“一”字,即是说司马氏江山仅传一代而止。明摆着这是一个最晦气的下下卦,群臣吓得面色如土,没人能给出恰当的解释。

这时,侍中裴楷却挺出来鼓掌说:“这是一个大吉卦啊!我听说,天得‘一’而清明,地得‘一’而安宁,侯王得‘一’而做天下中心。”经这一解释,让司马炎顿时龙颜大悦,开怀大笑,群臣也都大大赞叹和佩服裴楷。

裴楷的解释,语出王弼的《老子注》,原文是:“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为天一正。”就表象看,裴楷的成功解围属于脑瓜儿灵光,但其实源于肚子里有货,以至恰到好处地补了位、应了急,闪现着知识的光芒,获赞亦在情理之中。

清代也流传过一个类似的故事:乾隆下江南时,一天经过一个叫通州的小镇,他想到河北有一个大通州,便提出要与君子合写一幅以通州地名为内容的对联。于是他写了一上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随从官员听了之后面面相觑,一个个搜肠刮肚想下联,结果乾隆都不中意。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随从,发现通州小镇虽小,却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当铺非常多,望着出入当铺的人们,他不禁灵机一动,对出一个下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乾隆一听,拍手叫好 ,当即给予此人重赏,并升官三级。

这个小随从,看起来像是交了狗屎运,凭一个下联竟然连升三级 ,恐怕做梦也会笑醒。其实,这也是机遇对平时善于思考、善于积累之人的青睐和奖赏。

乾隆下江南

那么一大帮朝廷官员随乾隆下江南,同样游玩小镇,看到同一番景象,其他人都视若无睹,唯有人家慧眼独具 ,擦出思想火花。“关键时刻挺出来”,既补台又添彩,受到奖赏也是应然的。正所谓“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个角度上,小随从交大运,如同孔融受夸奖、裴楷受器重一样,其实也是公道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