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为什么称为“婆罗多”?挖掘史料,分出因果

野话说文化 2024-04-13 21:53:42

印度真要改名吗?

印度突然自称“婆罗多”,前段时间国际媒体对此炒得沸沸扬扬,大家感到很诧异:

婆罗多,闻所未闻啊,这名字怎么有股子“浓浓的南亚咖喱味”?

印度,这个玄奘翻译的名字,怎么突然要改名呢?

新德里举办的G20峰会

这事是真的,不过说来话长了

原委是这样的:

印度首都新德里举办了第18届20国集团峰会(2023),作为欢迎仪式的一部分,东道主总理莫迪给与会的各国领导人都发了一封参加晚宴的邀请信,信是以印度总统穆尔穆的名义发出的,但是在落款署名中,不是写的“印度总统 the president of India”,而是写了个“婆罗多总统the president of Bharat”。

婆罗多总统

婆罗多总统?

这一称呼立即引起世界媒体关注,很快就成为了热点。在热议的同时,许多人也充满了狐疑,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国家怎么要改名呢?为什么还要改成“婆罗多”这么一个充满了南亚风味的名字?

对中国读者来说,这个名字陌生又似曾相识,陌生是因为完全不知从何谈起,似曾相识是因为受到佛教影响,许多人似乎听到过一些跟印度有关的名称,都叫什么“婆”,或“婆什么”。

席位名牌上的婆罗多,并非india

这个婆罗多是哪来的?为什么呢?

要正确的理解这件事,咱们就到后院里挖呀挖,挖出根部来看看,到底是个什么根源。

改名这件事,与莫迪政府有很大关系。印度总理莫迪,是个很特别的人,他领导的印度人民党执政的成绩不错,随着经济发展,整个印度社会开始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莫迪本人也是个民族主义者,非常注重印度自有的传统和文化。

印度人认为,india(印度)这个词代表了殖民时代,尤其是代表了英国殖民者200多年的统治,当时,印度地区是英国最大的海外殖民地。因此,印度人认为,india始终与西方入侵者联系在一起。

印度人的论调听起来有点奇怪,尤其是中国读者,根本没有感觉到“印度”这个名字和殖民有什么必然联系,有的话,那只不过是历史而已,而且中文的“印度”正是来自india这个词,这还是玄奘大师的功劳,当时玄奘从印度回来,认为原来汉地使用的印度名称“身毒”与印度本地的发音不合,遂改为“印度”。

那么,印度(india)这个词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印度(india)原来的确是叫“身毒”。“身毒”这个词呢,来源于古波斯语Sindhu,古代波斯人把印度河称为Sindhu(身毒),很自然,印度河流经的地区也就被称为Sindhu了。如今,印度河流经的地区已经属于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至今都有一个省叫做“信德省”,这个省的名称也来自于古波斯词汇“Sindhu”(身毒,信德)。

印度河下游的信德省

Sindhu(身毒)这个词在印度发生了一点音变,成了Hindu(印地),这个词也是现在印度最大的语言“印地语”的名称。再后来,hindu这个名称前的h音因为很轻微,最终也脱落,就成了indus(印度)了。

至于中国人为什么早先称印度为“身毒”,那是因为早期佛教传入中国,并非是印度人,而是中亚人,他们说的语言是古波斯语或粟特语,或者吐火罗语,这些语言中的印度还是“Sindhu”,直到玄奘大师亲自去印度实证,才改为“印度”。

公元前4世纪,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入侵印度,把indus这个名字也带到了欧洲,欧洲人就称呼为india,这就是印度名字的来历。

细数以上名称,可以发现两点:

1.印度(india)的名称指的是印度河周围的地区,而现在这个地区属于巴基斯坦。

2.印度(india)的名称,并非印度人自称,而是“外人”(波斯人、希腊人)称呼印度的名字。

因此,印度人认为,“印度”这个名字与历史上入侵者有联系,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印度地区

继续,那么,Bharat(婆罗多)这个名字又有什么渊源呢?

单刀直入,先说结论:“婆罗多”是印度人的自称,这个名称的地位类似于我们自称“华夏、炎黄、赤县、神州”之类的。

婆罗多(Bharat)来自于梵语,这个名字的确很古老,它公元前1500年,随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开始的出现的。最早在吠陀时代的经典《梨俱吠陀》(RigVeda)中出现。

在后来的(公元前3世纪)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婆罗多是印度民族的名称。这部史诗极其庞大,庞大到什么程度呢?它有74000颂,每一颂有两行,32个音节。总共有180万个单词,被誉为“印度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的产物,是一部包罗万象的描述印度民族的产生的史诗,甚至可以说也是印度民族的精神家园。

《摩诃婆罗多》中的“摩诃”(maha)就是“众多、伟大”的意思,婆罗多自然就是指印度民族,所以这部书的意思就是“伟大的婆罗多”。

随着雅利安人进入恒河流域,”婆罗多“这个名称也就指代了“恒河流域”。历史上,“婆罗多”也的确主要涵盖的是北印度的“恒河流域”,并不包含南部印度,这也符合印度的人种分布,北方多雅利安人种,皮肤较白皙,南方肤色深,以达罗毗荼人为主。语言也同样,北方恒河流域多是梵语系的语言,达罗毗荼语系主要分布在南方。

在印度,婆罗多这个名字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一直存在于印度人的日常生活里,在印度宪法第一章里就写着“印度,即婆罗多,应当称为一个国家联盟”(India, that is Bharat, shall be a Union of States.)

关于译音也是个问题: Bharat,按照梵语念不是应该是“巴拉特”么,怎么被中国人翻译为“婆罗多”呢?这跟早起梵语的翻译有关,也跟古代汉语发音有关,古代人的“婆罗多”发音就是“palata巴拉大”。

另外,如果再深入了解一下:你会发现,汉语译音的“婆罗多”与“婆罗门”都使用了“婆罗”两字,是不是有一定联系呢?

的确是有联系的。

“婆罗门”的梵文是Bhramin,而“婆罗多”的梵文是“Bharat”,其实这两个词都源于一个梵语的词根,即bhr(婆罗),这个梵语词根,与英文的bear(承受)和拉丁语的fero(携带)也是同源词。梵语的bhr这个词根的本意就是“携带知识的人”或“追寻智慧的人”的意思。

同样,梵语的许多词汇都源于这个bhr词根,比如佛陀、吠陀、菩提、婆罗门、婆罗多,甚至梵天,都是源于一个词根,都是同一个词根派生出的不同词汇而已。

梳理以上资料,可以总结如下:

1.婆罗多(Bharat)是印度人自豪的一个古老的自称。

2.婆罗多指代的地区不是印度河流域,而是北印度,是当代印度的文化核心区。

3.婆罗多,源于吠陀、婆罗门,有深刻的渊源。

婆罗门

总结以上可以看出,印度人认为india这个词汇,是一个外来词,而且后来还带上了殖民主义的色彩,印度人觉得india可能会触发痛苦的历史记忆。实际上,india这个词确实也是称呼南亚很大一片地区的一个词汇,从印度人的观点看,india可能更适合指代印度文化遍布的“地区”,而不是指国家。

(有一点也许也要提一下,那就是indian印第安人,因为历史的误解,美洲印第安人也被称为“印度人indian”,这只会令印度人更加决心舍弃这个名字)。

相反,印度人或许认为“婆罗多”才是合适的国名,因为这个名字承载了印度民族形成的历史和他们古代灿烂的吠陀文化,因而更能代表如今雄心勃勃的印度国家或印度民族吧。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