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丨2024年全国两会双碳看点

节碳知事说 2024-03-06 12:00:19

2024全国两会已正式开幕。在能源转型进程加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的背景下,光伏新能源、新型工业化、先进制造、新质生产力、碳汇资产等“双碳”相关词汇,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词”,也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高频词”。

01

2024政府工作报告:绿色低碳

当下,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而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也正在成为各地政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同时,各地政府工作报告,都体现出对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视。每经品牌价值研究院统计发现,在2024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碳”字次数最多的省份前五名是:海南、青海、山东、山西、广东和上海(广东和上海并列),分别为25次、22次、21次、20次、19次。“碳”字出现的次数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各地对低碳发展或减碳工作的重视程度。

在具体举措上,各省份在2024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主要从机制保障、市场建设、样本打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升级等方面来做好减碳工作。机制保障上,大部分省份提及要“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另外“建立重点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以及“碳标签认证制度”,也被频频提及。

市场建设方面,碳市场的建设也是很多省份关注的重点。具体措施包括: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等市场化交易,创新发展碳市场、绿电市场等。比如,广东在2023年取得了很亮眼的成绩,全省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额稳居全国区域碳市场首位,在2024年也提出要“扩大碳排放交易与绿电交易规模”。

样本打造方面,探索建设一批零碳工厂、零碳园区,已经成为新的趋势。很多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出了这样的举措。样本的示范效应,显然将更有利于“双碳”目标的推进。技术创新方面,不少省份提出加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开发,推动工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等措施。

总体来看,在2024政府工作报告中,各省份在绿色低碳发展的具体措施,有共同的特点,也各有侧重。

02

两会代表、委员“双碳”新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李书福:建立统一碳足迹管理体系,率先实现“双碳”目标

当前我国汽车产品低碳优势明显,新能源汽车产销已连续9年全球第一,乘用车的平均油耗也在持续降低,商用车的电动化转型“减碳”潜力较大。以上均为我国汽车产业提前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新动能。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汽车产业的低碳发展仍然需要政策保驾护航,建议尽快建立汽车行业统一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并推动汽车产品碳足迹的国际衔接互认。

李书福认为,要推动产业的低碳发展,仍然需要政策方面的保驾护航。“从国际视角来看,欧盟、美国等地相继出台‘反补贴’‘碳关税’等系列政策,给我国汽车产业全球化蒙上阴影。”李书福表示,目前国内汽车行业产业链上下游对于企业层面和产品层面的碳排放核算仍处于摸索阶段,碳排放数据来源广泛且标准不统一,增加了短期内达到国际互认的难度。

为此,李书福提出了四条建议。一是建立汽车行业统一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并推动汽车产品碳足迹的国际衔接互认;二是优先促进《积分办法》与碳减排体系的衔接机制;三是建议加快出台重点行业碳减排扶持政策,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并通过市场机制促进企业有规划的碳减排;四是加强数字化碳管理工具的规范化管理。

全国人大代表薛济萍:多措并举应对欧盟“碳关税”

去年10月,全球首个“碳关税”即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开始试运行,目前已试运行近五个月。据欧洲议会官网消息,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将于2026年正式实施。

2022年,我国对欧盟出口总额为3.74万亿元,同比增长11.9%。“中国和欧盟都是世界主要的经济体之一,彼此之间保持着长期稳定的贸易关系。”薛济萍在建议中表示,“碳关税”的实施将对我国企业出口欧盟带来多重影响。

对此,薛济萍提出五条关于应对欧盟“碳关税”的建议:一是与欧盟保持“碳关税”沟通协商;二是鼓励构建绿色供应链;三是提高国内咨询机构国际认可度;四是加快完善国内碳市场;五是引导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王志良:加快建立健全绿电抵扣碳排放机制

目前,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负责绿电、绿证相关管理,生态环境部负责碳市场、国家核证自愿减排(CCER)市场的运营管理。绿电抵扣碳排放政策从地方试点碳市场向全国碳市场推广过程中,需要解决电网排放因子同步调整,绿电、绿证交易与碳市场关联等诸多问题,对主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虽然相关部门建立了部门间协调机制,但由于涉及领域复杂程度高,关联性强,需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的力度。

为此,王志良提出三点建议:

一、建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加快出台绿电抵扣碳排放政策,从碳排放统计角度制定消费主体购买绿电抵扣碳排放制度,从全国及试点碳市场角度制定控排企业购买绿电折算碳排放履约制度。

二、建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加快发布将绿电交易对应电量排除的电网排放因子,有效提升我国绿电的国际认可度。

三、建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从更高层面进一步加强部委间统筹协调,针对此问题研究成立专题联合工作小组,引入该领域外部权威专家,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加快解决政策出台涉及的相关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雷军:加快建设制造业绿色低碳供应链

随着全球加速迈向碳中和时代,国际“绿色贸易壁垒”逐渐显现。我国制造业在实现“双碳”目标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同时也面临着供应链全链路贯通困境、国内行业碳数据库缺失以及供应链低碳转型压力等问题。如何破局,成为我们打破绿色壁垒,进一步巩固、强化我国创新引领能力的关键。为加速推动我国供应链绿色低碳化转型,提升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绿色”竞争力。

因此,雷军建议:一、加快建立制造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推动国际衔接与互认。二、支持打造绿色数字化供应链系统,实现供应链内协同联通。三、探索建立绿色电力全国交易机制,促进链主企业引领供应链绿色转型。

同时,雷军围绕“低碳”和“智能”两大方向,向大会提交了四份建议,分别是《关于加快建设制造业绿色低碳供应链的建议》《关于加强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满足科技变革需求的建议》《关于进一步规范智能驾驶产品安全应用的建议》《关于加大智能制造支持力度,加快融合先进技术发展的建议》。据了解,这四份建议案涉及绿色低碳、人工智能、智能驾驶、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

全国人大代表刘汉元:构建综合储能系统,加快推进低碳中国进程

抽水蓄能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动力电池成为储能终端的潜力大。

刘汉元表示,结合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各自特点,二者优势互补,构建以抽水蓄能、新型储能为主,电动汽车等其他多种储能形式为辅的综合性储能系统,有望为大规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形成有力支撑,助力新型电力系统打造,加快推进低碳中国进程。

基于此,刘汉元拟提出三方面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大政策驱动力度,补齐历史“欠账”,跟上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集中精力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大规模开工建设抽水蓄能项目,尤其是距离负荷中心近、建设周期短的中小型离河抽水蓄能项目。用5到10年时间基本全部完成,同步甚至适度超前于电网的改造升级。同时,继续开展抽水蓄能站点勘测工作,强化优势资源储备力度。

二是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新型储能发展,支持新型储能参与调峰调频的投资和建设,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储能业务,用市场化机制解决储能面临的问题。鼓励并推动部分局域网、微网、自备电网率先实现发储用一体化解决方案。

三是加快研究制定电动汽车参与电网储能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快车网互动技术研发,不断提高电动汽车与电网协调运行的可靠性、经济性,引导车主参与智能化有序充放电,推动电动汽车以市场化方式参与电网储能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卢铁忠:建议推进核能全面纳入绿色低碳政策体系

2024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强绿色电力证书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 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的通知》,提出非化石能源不纳入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

卢铁忠表示,国家已经开始探索核能的绿色低碳属性和价值。然而,在当前绿电交易、绿证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中,核能的绿色低碳价值尚未被认可和明确。

卢铁忠建议,在“双碳”配套相关政策体系制定和完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核能的绿色低碳属性,将核能全面纳入绿色低碳政策体系,率先向核电电力用户颁发绿色电力消费凭证、向核能发电企业颁发绿色电力证书,为核电提供绿色低碳属性的权威证明。同时,要通过国际合作,推动核能作为低碳能源消费的国际互认,帮助出口企业树立绿色形象以及应对碳关税提供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张天任: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法》,成立高级别机构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拟领衔提交议案,建议加快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法》,逐步形成以此为主法的碳减排法律体系,推动实现碳中和、碳达峰。

张天任表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法》,形成碳减排立法体系,是实现双碳目标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法》应包括总则、规划与标准、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适应、管理与监督、宣传教育、公众参与、国际合作、法律责任、附则等,内容上衔接已有碳减排政策,将生态环境部2020年12月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及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2023年10月发布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等以法律形式固化。基于应对气候变化涉及领域广、覆盖面宽,建议成立高级别、跨领域的专门机构统筹协调,推进工作。

议案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框架应特别关注低碳技术发展和创新,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注重培育和支持低碳技术领域的科研人才,可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税收激励等,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在气候变化领域应用。

全国人大代表张国强:抓能源转型机遇 加快构建氢能产业生态

氢能作为新一轮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世界各主要大国都已出台氢能国家战略,加大氢能投资力度,推动先进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

但随着氢能产业发展向纵深推进,产业发展面临新的问题和关键卡点,具体表现如下:

1.行业规模小,难以支撑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2. 氢气来源范围小,制氢规模不足,尤其是绿氢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造成氢气供应不足,氢气价格偏高。此外,氢能储运以高压气态方式为主,氢气储运氢效率低,加氢基础设施等不健全,进一步阻碍氢能产业发展。

基于此,张国强提出3方面建议:

(一)推动氢能规模化应用,以规模带动产业提质降本。(二)打造低成本绿氢保障,支撑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突破产业发展政策瓶颈,推动氢能产业快速发展。

全国人大武汉琦: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取得重要进展。可再生能源装机逐渐成为我国发电新增装机的主体,全国各地在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实现能源多样化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然而,我国绿电交易市场还不够成熟,尚未完全形成市场化定价机制,绿电市场与其他政策及市场机制衔接尚需完善。

“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是现代能源体系的核心内涵。”全国人大代表、中信重工董事长武汉琦建议,加大绿电平台建设,通过市场化交易手段将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直接与需求侧用户连接起来,有效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规模扩大和绿色发展。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