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排放”的发展

经济观察报 2023-08-12 11:51:18

一、什么是“避免排放”?

“避免排放”(AvoidedEmissions),在国际上亦被称为“范围4”排放(Scope4Emissions),其概念最早由GreenhouseGasProtocol于2013年提出[1],定义为“在产品生命周期或价值链之外,但由于使用该产品而产生的减排”。WorldResourcesInstitute(WRI)在2019年[2]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比较排放影响”的概念,可以定义为由于某产品而发生的全系统温室气体排放量变化或清除量变化的总和,或某产品与提供同等功能的某些替代产品之间的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差异。当该差异是正向变化时,表明该产品相对于基准情景减少了排放,即产生了“避免排放”。MissionInnovation在2020年[3]将“避免排放”定义为“解决方案(产品或服务)能够在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情况下执行相同的功能”。测量“避免排放”的方法是将没有启用解决方案的基线情景与使用启用解决方案方案的情景进行比较。WorldBusinessCouncil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WBCSD)和NetZeroInitiative(NZI)今年[4]将“避免排放”定义为“运用解决方案时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与没有解决方案的情况下会发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之间的差异”。可见,目前对“避免排放”的概念已基本达成共识,即解决方案相对于基准情景可以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二、谁在报告“避免排放”?

近几年,全球多家不同行业的公司陆续公开披露其相关经济活动带来的“避免排放”,包括互联网企业、能源企业等。作为第一家净零目标通过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验证的电信公司,Telefónica在2023年7月发布的《气候行动方案》[5]中披露了其“避免排放”表现。Telefónica提出,自2017年以来,在CarbonTrust的支持下,Telefónica开发并应用了一种计算方法,将其数字技术与服务为客户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包括能源、运营和材料消耗方面的效率提升,转化为“避免排放”。2022年,由于Telefónica产品——EcoSmart系统和连接服务带来的运营效率提升,帮助Telefónica的客户避免了8173.8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约为该组织碳足迹的35倍。印度电力公司RenewPower则认为其提供的清洁电力产品所带来的减排效益,同样可作为“避免排放”。在2021-2022年度的《可持续发展报告》[6]中称,RenewPower宣布,2021-2022年,公司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和运营帮助印度避免了1100万吨的碳排放,相当于印度电力行业1.1%的碳排放,是公司范围1和范围2排放量的200倍。美国PacificGas&Electric(PE&G)公司也在其2022年发布的《气候战略报告》[7]中称,将在2030年之前通过加强脱碳电力供应、提升交通行业电气化水平、提升建筑行业能效和电气化水平、推进清洁天然气能源供应等举措减少来自其服务的客户和社区的碳足迹,以提升企业“避免排放”表现。

三、报告“避免排放”的难点与意义

缺乏统一的方法学与基准线导致“避免排放”的公信力有限。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未建立明确统一的“避免排放”或“范围4”排放的核算与披露标准,因此,相关企业在实际测算和披露“避免排放”时,由于缺乏具体规范或标准的指导和约束,可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采取对企业有利、但对数据准确性不利的行为。一方面,计算和披露“避免排放”的企业不仅在计算方法上会尽可能选择成本低、且带来更大减排量的方法学,在公开报告中也通常只关注产生“避免排放”的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而选择忽视该产品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基准情景是一个假定的、并未发生过的场景,因此在基准情景选择方面往往存在较大的自由度,也难以判断其准确性。例如,企业通常会将评估产品的排放量与现有产品或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比较,而这一过程可能会受到选择偏差的影响。此外,对产品销售额等受未来经济环境、消费者习惯等因素影响的变量预测也同样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

然而,“避免排放”符合绿色消费趋势下消费市场对产品碳排放信息的需要,有必要也有机会进一步发展。2023年7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的通知》,明确指出要推广绿色消费,积极发展绿色低碳消费市场,健全节能低碳和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完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鼓励先行制定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一方面,在绿色消费趋势下,企业对其产品“避免排放”信息的披露既有助于满足消费者对获取绿色产品量化减排信息的需求,从而促进消费者做出绿色消费的决策;另一方面,消费市场对绿色产品的偏好将激励更多企业参与到测算和披露“避免排放”的行列中来,有利于相关方法学与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四、阿里“范围3+”的实践

阿里“范围3+”实践国内领先,但在方法学透明度方面仍有提升空间。2023年7月24日,阿里巴巴集团(以下简称阿里)发布《环境、社会和治理报告(2023)》在2023财年,提出阿里围绕低碳出行、低碳餐饮、低碳商品、闲置再利用、低碳云、低碳办公、低碳物流、低碳生产八大方向,“范围3+”减碳量2,290.7万吨,此举充分实践了“避免排放”理念。作为中国领先的互联网科技公司,是全国第一家发布价值链以外的企业气候行动方法学的企业,体现阿里在应对气候变化、践行ESG长期战略方向方面的决心,其在平台带动减排方面的尝试尤其值得推广和借鉴。然而,其2023年发布的《环境、社会和治理报告》中,尚未公布“范围3+”排放的基准情景,也未明确说明其测算该减排量的具体方法。虽然阿里是委托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测算,仍期待今后可以联合评估机构共同披露其评估方法学,包含生命周期评估方法、时间范围、数据来源等。

考虑到全球关于“避免排放”的讨论与应用均在初级阶段,而绿色消费趋势带动“避免排放”的参与者与应用者不断扩充,未来“避免排放”的核算方法、披露原则等均有望如同温室气体核算体系般逐步发展和完善。因此,建议阿里一方面积极推动“范围3+”概念在国内的普及与应用,扩容标准体系建设与市场需求响应队列;另一方面加强国际合作,与全球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共同提出具有科学性和专业性的行业“范围3+”排放标准,树立“标杆”。

作者:施懿宸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讲座教授,新浪意见领袖,财新ESG30人专家

4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