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战一败,中国统一推迟200年

最爱历史说 2024-11-07 13:59:39

在招降纳叛这件事上,前秦皇帝苻坚向来很自信。

他曾大度地接纳了前燕的“战神”慕容垂,又收编了羌人猛将姚苌。这些异族将领早前还与前秦为敌,如今却都为前秦效力。可以说,正是苻坚大度“收揽英雄”的魄力,才使得前秦迅速成长为当时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政权。

东晋太元三年(378),不满足于偏安北方的苻坚将目光瞄向东晋,发动了襄阳之战。可在大半年的攻城战中,秦军屡屡受挫。直到买通内鬼里应外合,方于次年夺下这座军事重镇。

城破之后,此前坚守不降、痛击秦军的襄阳守将朱序变成了俘虏。苻坚对他不但不生气,反而极为欣赏。因为有过慕容垂和姚苌等人加盟的成功先例,苻坚再度展示了他宽仁的一面,下令赐予朱序官爵,留为己用。

然而,这个叫朱序的东晋人将会用行动证明:苻坚的这次宽容收降,种下的是一枚苦果,数年之后,他将独自吞咽。

01

朱序,出身于东晋一个将校之家,史书称他的家族“世为名将”。他的父亲朱焘因为能力出众,曾被安排到益州出任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四川省长。

魏晋时代没有科举和公考,个人的事业发展要靠自身努力,更要看家族背景。在武德充沛的家族影响和帮助下,朱序的职业发展也算小有成就,做到了鹰扬将军、江夏相。

乱世之中,危机与机遇并存。朱序的机遇,则与东晋的一场叛乱紧密相关。

有道是,得巴蜀者,常王天下。巴蜀之地的重要性,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得到验证。当时,秦将司马错晓以利害,驳倒了张仪的“伐韩论”,力劝秦惠文王伐蜀,最终将蜀地纳入了秦国版图。在秦昭襄王时代,李冰又修筑了水利工程都江堰,蜀地借此逐渐成为天府之国、秦国粮仓。后来,秦王嬴政将蜀地作为后方基地,实现了六国归一。即便是离晋不远的东汉末年,曾经织席贩履的刘备也通过占据这一战略要地建立蜀汉政权,拥有了跟北方枭雄曹操扳一扳手腕的底气与资本。

谁都明白,但凡有点野心,只要巴蜀之地在手,即便不能逐鹿天下,成就王霸之业,至少也能割据一方,做个逍遥快活的“土皇帝”。

将蜀地变为天府之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图源:摄图网

东晋宗室司马勋时任梁州刺史,手上已经有了汉中盆地这片沃土,但他并不满足于此,无时无刻不在觊觎蜀地。当时镇守巴蜀的,是益州刺史周抚——这是个狠角色,司马勋对其十分忌惮,因而不敢轻举妄动,只能暂时压制自己的野心。

东晋兴宁三年(365),主政益州的周抚去世,接替他的是其子周楚。周楚的能力与周抚不在一个档次,司马勋再无顾虑,直接宣布自己兼任益、梁二州牧,自称“成都王”,并率军攻打成都,将周楚围困在了城内。

这下轮到朱序上场了。

东晋大司马桓温得知司马勋起兵叛乱后,立马表奏朝廷,加封朱序为征讨都护,率军奔赴成都解救周楚,平定叛乱。太和元年(366)三月,朱序抵达成都,与周楚里外夹攻,打败了司马勋的军队,并将司马勋及其同党等一批反贼活捉,移交给桓温进行处决。

平定司马勋之乱让朝廷看到了朱序的军事才能,加封其为征虏将军,封爵襄平子。此后,朱序一直活跃在各个平叛现场。

太和四年(369),东晋与前燕爆发边境冲突,朱序出任将军,击败了前燕将领傅末波的军队。宁康二年(374),朱序被调任兖州刺史,当时吴兴郡长城县钱步射和钱弘等人发动叛乱,躲进了原乡山。平叛一事又交给了新到任的朱序,对于这种小规模叛乱,朱序手拿把掐,很快就将叛乱给镇压下去。

到了太元二年(377),征西大将军桓豁向朝廷举荐,让朱序担任梁州刺史,坐镇襄阳,统领汉水中游一带的防务。

朱序坐镇襄阳,肩头上的担子一点都不轻。因为在他的对面,是实力强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的前秦政权。

统一时期的前秦囊括了鲜卑、柔然等多个部族。图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02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攻伐兼并也最为频繁。当时,前秦已经消灭了前燕、前凉和拓跋氏建立的代国,一度将国境延伸到了汉中与巴蜀之地。携一统天下之势,前秦对东晋生出觊觎之心,不足为怪。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天下一家”理念落实到位的王朝,“秦”这个字背后的政治意义可想而知。苻氏以“秦”为国号,既有地域上的关联,但也意味着无须掩饰的一统天下之野心——苻坚要做第二个“嬴政”。

在苻坚的政治蓝图里,实现南北大一统,目前就只差东晋司马氏盘踞的江南大地了。

不过,苻坚有此心,臣下却无此意。素有前秦“诸葛亮”之称的王猛,临终前曾劝告苻坚:“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自家后院还有一堆不安定因素没搞定,您怎么能贸然向外扩张?

王猛死后,苻坚就像当年执意伐吴的刘备一样不听劝,将王猛“不以晋为图”的临终告诫直接抛之于脑后。

对于东晋的实力,苻坚了解的不是太多。为了试探对手有几斤几两,东晋太元三年(378),苻坚对东晋发动了两次试探性进攻,一路直扑江淮,另一路则进攻襄阳。

襄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座汉江之畔的城市,若是占有它,大军便可顺流而下,直取江南,其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荆襄一带又是当时东晋桓氏一族的根据地,因此,大司马桓温特意把心腹朱序安排在此守城。

襄阳古城风光。图源:摄图网

前秦大军南下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朱序的耳朵里,但他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这些北方的旱鸭子不习水性,只要将过江船只全部集中收走,宽阔的汉江就将成为前秦军队不可逾越的鸿沟天堑。

很明显,朱序低估了前秦军队夺取襄阳的决心。

眼见无船渡江,前秦的骑兵将领石越直接纵马泅渡,顺流游过汉江,冷不防地杀到了襄阳外城。朱序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只好退守襄阳中城。石越渡江后,缴获了此前朱序收集的船只,用以接引北岸的秦军渡江。此时的朱序和襄阳,已然是大祸临头。

前秦大军压境,朱序势单力薄,压力很大,连自己的母亲韩氏都加入了战场。韩氏在查勘城防时发现襄阳西北角的城墙不够坚固,便召集城中女性补修了一段城墙。这段新墙最终在抵御秦军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被当地人称为“夫人城”。

依靠襄阳城坚固的城防,朱序总算勉强顶住了秦军的攻势。同时,也向朝廷传信,告急求援。

听闻前秦大军围困襄阳,东晋急忙派遣刘波带着八千援军前往救援。怎料,在得知秦军人多势众之后,这位冠军将军怂了,不敢再前进一步。东晋大将桓冲虽然“拥众七万”,同样“惮秦兵之强,不敢进”,眼睁睁地坐视队友朱序被秦军围攻。

朱序率领守军全力迎战,多次打退了来犯之敌。但援军久久未至,秦军又败而不退,城中人心浮动。督护李伯护是个贪生怕死之徒,他不愿为了襄阳城做炮灰,就派遣儿子秘密前往前秦军营接洽,表示自己愿意投诚,为秦军做内应。

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秦军假意后撤,一方面麻痹朱序,另一方面则在带路党李伯护的策应下,突然杀了个回马枪,朱序的防御顷刻间土崩瓦解。东晋太元四年(379),已经抵抗了大半年的襄阳城,终究还是落入前秦军队之手。

史载,破城这一天出现了日食,似乎上天都在用异象昭示东晋的这场败局。

朱序被俘之后,前秦军并没有将其斩杀以泄心头之恨,而是将其押解前往长安,交由苻坚发落。大难不死,这似乎给了他一丝重归东晋的机会。

朱序曾尝试过逃跑。有一次,他找准时机出逃宜阳,躲进了夏揆的家里。不料,行踪泄露,连累朋友受到怀疑,被捕入狱。这件事让朱序很是内疚,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向前秦投案自首,以此保全夏揆的性命。

对于这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晋臣,苻坚展示了宽广的胸怀。不但没有追究他的逃跑之罪,反而“以(朱)序能守节”,将他提拔成为前秦的度支尚书。而助秦破城的“内应”、襄阳都护李伯护反倒让苻坚嫌弃,直接下令一刀给杀了。

也许在苻坚的眼里,李伯护虽然给自己帮了个大忙,但总归是个叛徒。作为一个从小饱受中原儒家忠君思想感染的君主,苻坚显然看不起李伯护这类没骨气的货色。在他看来,今日能叛晋,明日叛秦亦未可知。与其坐等爆雷,还不如一杀了之,以绝后患。

反观朱序,即便是孤立无援,仍拒敌不降,为了朋友又甘愿身陷囹圄,人品一流,妥妥的忠臣标杆。苻坚觉得自己即将一统天下,正需要这样的人才。

在苻坚眼里,李伯护是个随时可能跳槽背刺的隐患。可是朱序,也未必就那么靠谱。细想一下,一个真正忠心不二的人,又岂会轻易跳槽,侍奉二主?

03

东晋太元八年(383),苻坚开始南征东晋,盘算着“鼓行而摧遗晋”。

昔日,秦王嬴政攻打南方的楚国,大将王翦向他讨要了六十万兵马,方才将荆楚纳入秦国版图。如今,苻坚为了攻打东晋,出手远超嬴政。史载,苻坚“悉发诸州公私马,人十丁遣一兵”,经过战前总动员,前秦获得“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更有学者认为,苻坚的前锋部队“步骑二十五万”并不在此列,南征兵力很可能在百万以上。

虽说兵力上占尽优势,但苻坚又不打算完全依赖于军事征服,在他的心里,其实还有一个和平统一的构想。

苻坚可以说是历史上少有的能优待降将俘虏的君主。早在南征行动开始之前,他就把东晋大小君臣在前秦的职位和住所都安排好了,只待对方以礼来降。为此,他找来了朱序,让其前往晋军大营充当说客,向东晋方面传递“强弱异势,不如速降”的信号。之所以急速推进南征,既是武力征服的需要,也是为了造势施压,以此增加劝降东晋君臣的成功机率。

让朱序前去劝降,苻坚的考虑很简单:一是朱序曾做过东晋的中层干部,对东晋君臣都有所了解,熟门熟路;二是朱序降秦后受到了前秦优待,现身说法比嘴上功夫更有说服力。

一边是前秦的礼遇优待,一边是东晋的母国旧情。但历史最终证明,朱序选择了东晋,并且坚定不移地站在了母国这边。

朱序一到东晋军营,立马反水,将苻坚的吩咐抛到了脑后。他告诉晋军统帅,秦军虽然人多势众,但主力部队还在赶来的路上,如今在晋军的正前方只不过是前秦的先遣部队。他声称:“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建议晋军应该趁秦军主力未至,尽快先发制人。

面对汹汹而来的前秦大军,东晋起初的策略是“欲不战以老秦师”,利用主场作战的优势,将远道而来的敌人拖垮在江南。如今得到朱序的情报,晋军开始调整部署,决定转守为攻,主动出击。在洛涧的突袭作战中,以五千兵马大败秦军,使前秦折损近两万兵马。

洛涧之战后,秦、晋大军开到了淝水两岸,相互对峙,大眼瞪小眼。

淝水之战态势图。图源:黄锦鋐《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

为了打破僵局,晋军统帅谢玄派遣使者前往秦军大营下战书:“您率军深入,列阵在淝水,两军都不过河,就这样得僵持到什么时候啊?我们都耗不下去了,不如您往后退一退,让晋兵渡河,决一死战,这样不是很好吗?”

这个提议颇有一丝先秦战争的浪漫,“优势在我”的苻坚自然表示同意。但他心里也有自己的盘算——即秦军假意按照约定后撤,等晋军渡河到一半的时候,再派出骑兵冲杀,就能出其不意挫败东晋军队。(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

苻坚的盘算打得很响,但是他不知道的是,朱序接下来的举动将会给他当头一棒。

开战当天,前秦大军如约按军令开始后撤,给晋军腾出决战空间。怎料东晋的八千精锐部队快速渡河突击了秦军前军,致其混乱。与此同时,潜伏在秦军中的朱序,突然跳出来大喊:秦军败了!

这一喊,诡异的一幕发生了。原本正在执行战术后撤的秦军,因为军阵庞大,军令传递不及时,朱序编造的谣言越传越开。许多士兵不明就里,误以为前方真的败了。士兵们或是诧异,或是恐惧,掉头就跑——秦军秩序完全失控,一场史上最大规模的混乱和踩踏事故发生了。

前秦主将符融策马冲入军中,试图用将令制止这场突如其来的混乱。不料反被急于求生的人群一番冲撞,栽于马下,结果被追赶而来的晋军补刀,窝囊地死于乱军之中。苻坚也在混乱中被命中一箭,夺路而逃,二十多万大军全线溃败。

安徽寿县,淝水之战古战场。图源:图虫创意

这一仗基本上把前秦的军事家底给打没了。史载:“(苻)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淝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指晋军)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原本的南征大军,一场混乱与踩踏过后,所剩寥寥无几。

更要命的是,朱序背刺前秦的举动,随后引起了蝴蝶效应。

淝水之战后,一直“潜伏”在前秦的各国宗室降将趁机发难,纷纷扛起复国大旗,举兵造反。先是慕容垂借口巡视燕代地区,脱离前秦,回到关东重建燕国。羌人姚苌更是背叛了曾经礼遇自己的苻坚,并将其杀死。

朱序的背刺和其他将领的反叛,导致前秦几近覆亡,南北统一的历史之门又被关上了。整整两个世纪后,才由隋朝重新完成了统一的使命。

前秦分裂后北方出现了多个政权。图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04

淝水之战后,朱序趁乱回到了东晋。

由于在秦晋大战中及时为母国提供情报,东晋朝廷对朱序曾经降秦一事不但既往不咎,还加封其为龙骧将军。

朱序再次披挂上阵,为东晋分忧解难。自太元十一年(386)起,他先后与丁零叛将翟辽、西燕皇帝慕容永、东羌校尉窦冲等人相周旋,并逐一将其击退。此时,他也已经垂垂老矣,不复当初。

朱序屡以年迈多病为由表奏朝廷,希望卸任养老。但朝廷不知因何故,始终不予允准。朱序只得一边继续上班,一边申请退休。太元十七年(392),在递交最后一封辞职信被拒后,朱序索性撂挑子不干了,直接离任走人。

朱序弃官而去之后,廷尉上书要求将他治罪,东晋朝廷念及这位老将曾经为国出力甚多,最后还是赦免了他。

太元十八年(393),朱序病逝,东晋朝廷追封其为左将军、散骑常侍。

回顾朱序的一生,打过很多胜仗,也立下不少军功。但在后世的记忆中,他的高光时刻还是在淝水之战中靠一嗓子呐喊,搅乱了前秦大军。

也许,正是朱序喊了一句“秦军败了”,才导致苻坚大军急速败亡。也许,他的喊声,充其量只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秦兵的崩溃。但如何去评定那一喊的分量,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那一声呐喊的余音仿佛还在调侃大人物的妄念:无数沙子制造了恢弘时代,但一粒沙子就能让历史眯眼。

参考文献:

[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2000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

[唐]许嵩:《建康实录》,南京:南京出版社,2019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哈尔滨出版社,2015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2011

倪霄汉、张逸轩:《淝水之战前秦战场败因新探——基于军队质量、作战实况的分析》,《军事历史》,2021年第1期

0 阅读: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