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后期的隐形大亨,他的胜利导致了曹爽的败亡

清水空流儿 2024-12-10 09:49:35

魏蜀骆谷之役导致了曹爽的失败,也导致后来政治上的败亡,加速了司马懿的崛起,而促成这一切的居然是蜀汉的一个文盲,还是曹魏的降将。

三国鼎立之际,魏蜀之间战事频繁,而总体态势上,是蜀汉进攻曹魏防守。曹魏主动发动对蜀汉的入侵有三次,第一次是在魏太和四年:

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东乡侯曹真起兵伐蜀,但因连月霖雨、道路难行而被迫撤兵。曹真气病交加,次年即英年早逝。由此,曹魏无人可用,司马懿接替他执掌雍凉军权。成为司马氏在曹魏权力进阶的一次重要契机。

最后一次,是在景元四年:

钟会、邓艾伐蜀之役,此战则直接导致蜀汉的彻底灭亡。

而这里最值得一提是第二次伐蜀,也就是曹魏骆谷之役,此战虽然后世名声不显,但此役不仅仅是蜀汉在诸葛亮去世之后,最大一次战役,蜀汉以少胜多,极大振奋了蜀汉的士气。但更大问题在于,此役逆转了曹魏朝堂上的政治天平,激化了曹爽、司马懿两党的权力斗争,曹爽丧失了政治威信,也还悄然改变了曹魏内部的政治格局响。

事情还得从曹叡驾崩说起,曹魏景初三年,36岁的魏明帝曹叡崩逝于洛阳嘉德殿。遗诏由养子曹芳继位,并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的格局。

曹爽是大司马曹真之子,无才少谋,可以说,如果不是宗室身份,曹爽是根本无法成为辅政大臣的,曹叡弥留之际,拜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让他一跃而升至当年他父亲曹真的位置。

曹芳即位后,曹爽加侍中,改封武安侯,食邑一万二千户。要知道,他老爹曹真当年食邑也不过二千九百户。曹爽当辅政大臣时,曹芳年幼无法亲政,太后又无外戚之家,曹爽借机独揽尚书奏事之权,等同于可以代天子下诏,以此操控朝政。被曹芳赐予——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这已经和权臣差不多了,后来司马懿上位的时候也没这样。

曹爽知道自己拥有的一切都来自他姓曹,进一步来说,是由于父亲曹真功业的荫庇,他自己无尺寸之功于国家,尤其是对外无战功,与历事四朝且刚刚立下平定辽东之功的司马懿相比,他更是无法望及其项背。

曹爽为了独揽大权,故意将司马懿升为太傅,这是典型的明升暗降,太傅虽位在“三公”之上,但只是个荣誉职位,没有实际权力,对此司马懿没有任何异议,交付印绶。即便如此,司马懿仍然“持节统兵都督诸军事如故”。曹爽对此甚为忧虑。

此时,曹爽心腹邓飏、李胜认为,要想有军功并提高资历,只能讨伐蜀汉,这样既可以顺势接掌曹魏军权,也可以消除的司马懿在军中的影响,而之所以选蜀汉,是因为诸葛亮去世后,蜀国军事战略由攻转守,这在曹爽看来,是出兵的好时机。还有就是,此时的雍凉都督是征西将军夏侯玄,他是征南将军夏侯尚之子,同时也是曹爽的姑表兄弟,曹爽伐蜀势必要得到雍凉都督区的支持,所以,在曹爽看来,此时无疑是讨伐蜀汉的最佳时机。

正始五年二月,魏主曹芳诏令曹爽率众伐蜀,曹爽领兵七万人,合夏侯玄雍凉之兵,已达步骑十余万之众。但曹爽此举,引发司马懿与部分朝臣的强烈反对,曹爽自然不听,为防止司马懿掣肘,曹爽还特意征调司马懿次子司马昭为征蜀将军,随夏侯玄从征。又将司马懿嫡系前将军郭淮也被调来督诸军为先锋。

曹魏长安出兵征蜀,自东向西出兵有四条路: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曹真第一次伐蜀走的是子午道,结果遭遇大雨,无功而返。因此子午道被曹爽放弃,陈仓道绕路太远,且面对是阳平关也不适合。

这时有人提议走褒斜道,这条路在秦岭诸途中行程较短,再者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和第五次北伐的蜀军主力都是走的这条道,诸葛武侯的军事规划自然不会有错吧,可曹爽觉得褒斜道远,最后选择了傥骆道。

傥骆道看起来并不长,但是山路险峻,曲曲折折,通行条件比较差。蜀道难对蜀魏双方都是公平的,蜀汉北伐困难重重,曹魏要想要南征也必须面对行军困难而后后勤补给的巨大挑战。即便如此,曹魏大军行动十分迅速,又加上蜀军的情报机构也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疏漏。因此当蜀军探测到曹魏大军来袭时,曹爽的先头部队已经进入骆谷。

当时蜀汉在汉中所余兵力不满3万,蜀军又久未征战,士卒懈怠。当汉中边防的告急之时,成都的军队从动员到集结再到行军,无法在短时间内集结,对此,前监军、镇北大将军,安汉侯王平压力巨大。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原姓何。史载“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王平早年曾随本郡賨人首领杜濩、朴胡降曹,在曹营担任假校尉。汉中之战中,王平投靠刘备,被刘备拜为牙门将、裨将军。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提拔王平担任马谡的先锋,与他同守街亭。马谡违令导致大败,王平却能在败军之际严守阵地,徐徐退兵。街亭之败,马谡及其部将均遭到不同程度的处罚,唯有王平得到诸葛亮的嘉奖,加拜参军,不久更是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晋升为蜀汉高级将领。

在建兴九年,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卤城之役中,司马懿派张郃攻王平,王平凭借着自己高超的指挥能力将营垒防守得如铁通一般,在张郃的猛攻下依然岿然不动。为诸葛亮击败司马懿赢得了时间。

而现在面对曹爽的十余万大将的进攻,当时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

第一种方式是“实兵诸围”。这是延续魏延所建立的防御策略,具体来说,就是将关口前置,把士兵分散安排在秦岭通向汉中的各条河谷之中,设置军事据点,修建防御工事。蜀军依靠有利地形以逸待劳。

第二种方式是“听敌入平”。即将魏军放入汉中盆地,蜀军则集中在汉、乐二城固守,等待涪主力部队援救。

当王平在汉中召开军事会议时,多数将领倾向于第二种方案:“听当固守汉、乐二城,遇贼令入,比尔间,涪军足得救关。”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汉中兵力太少,如果实施“实兵诸围”的策略,就要将有限的兵力分散在各个围戍屯驻,每个围戍都可能面临数倍于己的敌军,谁也不愿意冒这个风险。

但王平力排众议,他认为汉中与涪县相隔千里,如此轻易就放弃关隘,那可能会带来不可预知的祸患。再者,城外居住着大量百姓,未收割的庄稼即将成熟,如果放弃它们,曹魏将获得军需,那局面就已经无法挽回了。而且困守孤城,一旦援军未到而城池失守,后果不堪设想。只能采取“听敌入平”。

王平作战部署,依然沿袭魏延“实兵诸围”的防御思路,但考虑到蜀军兵力不足的特点,王平在傥骆道南口的兴势围作为防御重点。建立防御工事,王平还做了一套应急预案,如果魏军被堵在兴势,想要分兵从黄金围突破,他就亲自统领千人部队前去迎击。只要将魏军堵在傥谷口,就能为涪县中军的救援争取宝贵的时间。

曹爽从傥骆道而来,一路之上行军十分艰难,为供应这支十余万人大军的日常消耗,耗费巨大,魏军苦不堪言,三军将士的斗志和战力,已经在山谷之中被消耗殆尽。曹爽兵力虽多,却分布在狭长的谷道之中,无法发挥优势。王平等人依靠着兴势山的险要地形,成功实施疲敌之策。

五月,蜀汉大将军费祎统率的中军抵达战场,并于当夜突然发动袭击。曹爽一番苦战,才率军突出包围,狼狈逃回。蜀军随后开始向魏军发动反击。在这种情形下,司马昭去见夏侯玄,对他说,蜀军已经尽占险要地势,魏军进不能与他们决战,现在只能撤军,保留实力。与此同时,先锋郭淮见战事不利,竟然径自率领所部士兵撤走了。在这种情况下,曹爽只能撤军,但当时征发运输物资的队伍,都被魏军抛弃在后面,军事物资都被蜀军所得,这些军事物资足够蜀军三年之需。

骆谷之战以蜀军全胜、魏军大败告终,这是一场借助有利地形以少胜多、积极防御的经典战例。这场败仗不仅让曹魏损失惨重,更重要的是,使得原本依附曹魏的陇右少数民族对曹魏离心离德,并开始向蜀汉靠拢,这客观上为姜维正在执行的笼络羌胡、“偏师西入”的方略提供了条件。

这一年,恰是诸葛亮去世的第十个年头,这场战争成为后诸葛亮时代蜀汉与曹魏的第一场大战,也是第一大胜,它至少说明,蜀汉并没有因为失去诸葛亮而一蹶不振、走向衰落。底层出身的王平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捍卫了蜀汉的疆土,是蜀汉本土将领崛起的集中体现。

对曹魏而言,经此一败,曹爽和夏侯玄在朝中声望大跌,严重地打击曹爽的威信。此后,曹爽无法在军界建立自己的声望和地位,此后双方矛盾愈加升级,直至在5年后的高平陵政变中彻底激化。

骆谷之役,也让曹魏20年内不敢轻言对蜀汉用兵,直到司马昭试图伐蜀建功以掩饰自己弑君之罪时,朝野上下竟是一片反对之声,支持者唯有钟会一人而已,可见王平当年有多牛逼,当时马忠在南中,防备南蛮;邓芝驻守永安,防备东吴;王平在汉中,防备曹魏;三人各守一方,平安三侯威名始于此时。骆谷之战四年后王平去世。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