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过程中,毛主席所作出的决定都是比较稳重的。但在一次被追击的过程中,毛主席却做出了一个让众人都想不到的决定。他在敌人追击的道路上竖起一块牌子,上书几个大字:毛主席由此上山。
但也就是在这几个字之下,却让毛主席成功躲过了敌人的追捕。那么毛主席为何会做出如此决定,在那段时间中,毛主席到底又经历了怎样的紧急情况呢?
转移,重新制定战略
1947年3月,胡宗南开始大肆进犯延安,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多次进攻,毛主席当即决定率领中央机关进行转移,前往陕北重新规划。
于是在当月18日,我党部队便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转移。在转移过程中,更是召开了著名的枣林沟会议。
在这次会议中,将中共中央首脑机关人员分为三部分。由朱德,刘少奇组成“工委”,前往河北,叶剑英,杨尚昆等人组成“后委”,前往晋西北,负责后勤保障,而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人则是继续留在陕北,组成“前委”继续对抗国民党。
也就是在经过这次会议之后,中央机关则变成了由三套领导班子领导的团队,每个领导班子都有自己所负责的部分,在后来的革命过程中能够更顺利地去应对各种突发问题。
为了能够防止胡宗南的大军对中共大肆侵犯,毛主席便决定不渡过黄河,从而能够将大部队牵制在陕北,给其他地区的红军转移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但这也会导致毛主席所领导的队伍将面临极大的正面压力,为了能够确定接下来的战略。来到小河村之后毛主席便根据当前的状况制定了一系列对抗胡宗南的战略,但当会议刚结束不久,胡宗南便已经派人对小河村发起了大规模进攻。
此时我军部队可以说是被敌方给包围其中,南北两侧都有敌人的大部队驻扎。以当时的兵力来看,是绝对不适合跟敌方产生正面冲突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毛主席只是沉稳地做出了决定——东行,顺着大理河向下。
毛主席的这个决定让周总理等人都感到有些疑惑,如果向东的话,很可能会跟西进的敌人碰上,这无疑是以卵击石。
是否渡河?
但疑惑归疑惑,之前毛主席做出的决定都没让红军吃过亏,虽然说短时间内无法理解毛主席的想法,最终周总理等人还是选择了相信。
而也就是在这次转移过程中,毛主席更是抛弃了之前夜晚行军从而避开敌人目光的做法,而是在白天大摇大摆地进行转移。
面对毛主席表现出的这一番奇怪情况,胡宗南更是提前用飞机调查过了毛主席等人的行踪,并在第一时间派出刘戡进行追击。
除了刘戡之外,胡宗南还派出另外两路大军同时对毛主席的部队进行了包围。在这次包围中,敌人还专门将通往黄河的东面给空了出来。
这明摆着就是要给毛主席只留下两个选项,要么渡河,要么就正面交战。根据之前的调查,红军现在的兵力对上国民党的军队可以说是毫无胜算,所以胡宗南也几乎是已经确定了毛主席会选择渡河。
毛主席肯定也发现了这一点,后面是数万国民党军队的穷追不舍,前面则是汹涌的黄河。面对如此凶险的场景,刘少奇和朱老总更是在第一时间发来急电,建议毛主席渡过黄河再进行进一步的考量。
但之前毛主席就已经下定了决心,不打败胡宗南,就绝对不渡过黄河。但面对敌人的大军,如果不渡河的话很可能会被困死在这里。
也就是当众人正在思考如何解决现在这近乎死局的局面的时候,周总理却表示可以从黄河的支流葭芦河入手,只要渡过了葭芦河,就能够获得一段时间的喘息机会,也能够继续对胡宗南进行牵制。
下定决心,转移道路,上山!
听到周总理的这一番话,毛主席并没有说话,只是深深地吸了几口烟。在室内氤氲的烟雾之下,房间中顿时陷入了一阵沉默。
但这阵沉默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当众人都还在思考的时候,房间外却突然传来了一阵枪响。敌人已经占领了村庄对面的几个山头,甚至子弹都已经打进了村子里。
在这种情况之下,众人也已经没剩下多少思考的时间,最终毛主席当即一拍桌子下定了决心,渡过葭芦河之后再做打算。
可惜屋漏偏逢连夜雨,当众人顶着敌人的炮火来到葭芦河正准备渡河的时候,好不容易找来的船只却被汹涌的波涛给冲走了好几艘,在这种情况之下再想要强行渡河,危险性会大大增加。
虽说此时已经濒临绝境,但哪怕是绝境之下仍旧会有一线生机。在毛主席精明的战略眼光之下,很快他便注意到了不远处的一座高山。
在将手中已经抽完的烟蒂丢进河里之后,毛主席便大手一挥:“上山!”做出这个决定之后,毛主席更是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让战士们在这里竖起一块牌子,上面写上:毛主席由此上山。
做完这些之后,毛主席才带着红军部队开始爬山。当大部队爬到半山腰的时候,对岸却突然传来了一阵枪声,这顿时让一众战士们都顿时表现得紧张了起来,有不少人甚至都举起枪做出了战斗的状态。
不过此时的毛主席只是拿着草帽随意地扇着风,他断定敌人在看到牌子之后不会跟上来。在后来侦察兵的报告之下,也确实是证明了毛主席这一想法的正确。
那些敌人在看到牌子之后便从山脚下离开前往了其他方向,并没有任何要上山的打算。等胡宗南的部队离开之后,毛主席等人这才开始渡河,成功摆脱了刘戡的追击。也就是在毛主席的这一考量之下,成功让我军避免了一场艰苦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