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微微笑了
01.当有孩子那一刻起,父母就得了爱操心的病。
凡事都想给孩子最好的,生怕孩子受委屈被欺负,天天提心吊胆的同时盼望孩子成才……
大环境越发内卷,焦虑的父母恨不得24小时都在“鸡娃”,生怕自家孩子落后一点点。
李玫瑾在《心理抚养》记录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曾有一位妈妈打电话李玫瑾求助。
在电话里,这位妈妈滔滔不绝,讲述了孩子怎么样,老师怎么样。
在沟通沟通中,这位妈妈压根没有理会李玫瑾的回应。
一来二去,几次以后,李玫瑾实在忍不住打断:“行了,我明白了。我告诉你,你的孩子没问题,是你有问题。”
这位妈妈很惊讶,表示不解。
李玫瑾解释道:“你不觉得你很焦虑吗?很多事情其实不是问题,到你这儿都成了问题,因为你太焦虑了。”
是啊,孩子的问题多半是家长造成的,很多家长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总认为这一切都是别人的错。
社会环境复杂与内卷,父母焦虑不堪,孩子一旦稍有达不到预期,他们就赶紧找专家。
其实,这大可不必。
因为任何一个专家都没有你了解你的孩子,他们也不能替代你照顾、抚养和陪伴孩子。
对此,李玫瑾表示:
“有些问题是孩子成长中必经的现象,父母应该抓大放小。
可是,这些焦虑的父母一不看书,二不学习,事事都要问别人。
教育孩子不仅仅是父母的天职,也是父母的天性,只要去经历,就会知道应该怎么做。”
02.看到这里,可能会有家长疑惑:
别扯那么多,不鸡娃不焦虑的父母是不存在。
现在不逼孩子好好学习,以后怎么办?
当然,焦虑无处不在,适度不影响育儿和生活。
但,如果你的孩子表现出各种不耐烦、厌倦甚至有抑郁等倾向,请好好反思下。
我们焦虑的本质,说到底是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去托举孩子的成长,也没有给孩子兜底的底气,更没有尊重孩子成长、顺其自然的洒脱。
鸡娃,倒不如鸡自己。你好了,你的孩子差不了。
特别赞同这一句: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方能天天向上。
譬如说,如果孩子不爱学习,念书不好,你大可以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回家后放下手机、专心读书,引领孩子跟你一块阅读学习。
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告诉我们:
“‘不教而善’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孩子一直跟父母在一起生活;二是父母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都是善良、正派,即父母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人。
有的父母非常自律,认真工作,顾及家庭,还爱学习,爱思考,爱在家里讨论问题,孩子耳闻目睹就会潜移默化,不教而善。”
是啊,养育孩子,并非天天在说教,也并非事事在照顾。
只要你做好了,你的孩子也会变好的,因为他一直跟着你,潜移默化学习你的一言一行。
要是你极度焦虑,你的孩子也会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这会影响他心理发展、性格培养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请保持冷静,不要骂孩子,先看看你自己,从自身找找问题。
有时候,只要你愿意改变,你的孩子就能改变。
别忘了,家庭是孩子人生的起点。
人都是被养出来的。
03.育儿是一门修行。
没有必要过分焦虑,更没有必要事事问别人。
多看书多学习多反思,更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不鸡娃,别把自身的焦虑和无能转移到孩子身上。
孩子不是你梦想的践行者,不是你的所有物,更不是事事听你话的下属。
他是他,你是你,你们有缘成为父母与孩子关系,就好好陪伴、合作愉快、放下执念。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妈妈的感悟,印象异常深刻。
她的孩子两岁还不会说话,医生怀疑是自闭症。
那一刻,她觉得焦虑到不行,心想只要孩子正常成长就好,其他就不强求了。
后来,很幸运的是,虚惊一场,孩子一切正常。
因为这个经历,这位妈妈就想通透了,放下对孩子无畏的期待,打算给孩子选一个离家近又功课轻松的学校,以后做一个心智健全的成年人就满足了。
很多父母总是忘记要孩子的“初心”,将自身无能和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这对孩子和自身都没有任何好处。
养育孩子需要父母持有一颗平常心,学会陪伴,以身作则,而不是天天焦虑,更不要把自己所谓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或者一股脑儿赚钱却忘记了关心与陪伴孩子。
别让孩子过多承载父母的焦虑了。
静待一朵花开的时间。
好好陪伴孩子成长,给予充足的心理抚养,让孩子能身心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心智健康、对家庭和社会有价值的人。
如果你对育儿或婚姻家庭的感到困惑与迷茫,或者单纯想要提高认知水平,更深刻理解人性的真实,那么建议你读一读李玫瑾的《心理抚养》和《幽微的人性》。
愿你从阅读中有所获,照亮你和孩子的人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