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式102毫米火箭炮: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国产第一代火箭炮

猴大爷聊历史 2024-10-03 19:26:32

看过电影《志愿军2》的朋友,一定对这个片段有印象。在电影的最后,志愿军前线终于等来了炮弹,随着一声令下,我军万炮齐发,在反击的炮火中,竟然还有几门多管火箭炮。它们可不是外国货,是正儿八经的国产第一代火箭炮,“A3式102毫米火箭炮”。

“A3式102毫米火箭炮”,这是官方给它起的名字。在这之前它还有好多名字,例如东北 101.6 毫米 4 吋 6 管火箭筒、M-501火箭筒、506 型又叫“506 排炮”,等上了朝鲜战场,通通都叫 50 式 6 管火箭炮。1952年5月,中央军委兵工委员会在陆军武器型号名录里,正式将其规范的制式名称定为“A3式102毫米野战火箭炮”。

A3式102毫米火箭炮,该炮重 420 公斤,发射装置为6根长2032毫米,口径101.6毫米的滑膛钢管,这6根钢管集束结合成定向器组,通过钢架焊接在双轮炮架上,由沈阳的五二工厂于1950年年初研制成功,定型为M-501型(数字代表定型的时间),既可以用马拉也可以用汽车牵引。

所用火箭弹为旋转稳定的固体燃料火箭弹,长895毫米,弹径102毫米,重17.5千克,采用TNT炸药,分三种:A1为破甲弹,A2为破垒弹,A3为杀伤榴弹。

到了1950年的7月,经工厂火箭弹研制“七人小组”科研攻关,将原单孔大喷口推进、尾翼稳定的A3式火箭弹,改进为多孔倾斜底喷推进、轴向旋转稳定的427式火箭弹(弹药数字代号代表弹的药室长度)。新弹解决了环境温度变化导致弹道不稳和生产过程中不安全等问题,射程由之前的4000米增加到5000米。发射装置在M-501型基础上,改进了大架、运动体、方向和高低机以及点火装置等,定型为M-505型火箭炮,不过由于时间紧张,首批入朝参战的部队使用的还是A3式M-501火箭炮。

抗美援朝前夕,A3式102毫米火箭炮就编入了当时的东北边防部队,即最早入朝参战部队。第38、第39、第40和第42军等各部先后在辽阳、铁岭等地,将师属山炮营、警卫营等部队改编为军属火箭炮营。每军编1个火箭炮营,辖3连,配备6管火箭炮9门,单管火箭炮(筒)9门,以汽车运载。

朝鲜战争爆发后,A3式102毫米火箭炮随军过江参战。

1950年10月19日傍晚,第42军火箭炮营随志愿军先头部队率先过江。全营的A3式火箭炮12门,车载急赴黄草岭、战岭地域,阻截疯狂北进的美军陆战第1师和南朝鲜军首都师。

11月1日第39军军属炮兵在云山西北鹰峰洞附近使用多管火箭炮,第116师参谋长薛剑强俯瞰师部山脚,朝向三川滩方向,有“两门六管火箭炮开始发射”。该师阵中日记记载:“炮弹出口时发射出的白色闪光,宛如夏天的闪电,凌空而过的炮弹,曳着白光,超越漫长的天空,在远处掀起一股烟雾,接着才是轰隆的巨响”。火箭炮齐射留给志愿军指战员印象是:“真美”、“真厉害”。

云山战役后第三天,42军在真兴里、三巨里防御战中12门“A3式102毫米火箭炮”又一次齐射,72发火箭弹瞬间倾泻在美军攻击战斗群头上,迫使敌陆战第1师第7团不得不动用预备队,也让第42军火箭炮营长杨松龄获得“火神爷”称号。

但是在第一次战役后,配属各军的A3式102火箭炮陆续返回国内,原因有两点,第一是火箭弹质量不过关,其次是缺乏牵引车辆。1950年12月,火箭炮营回国换装苏式37高射炮,改为军属高炮营。

鉴于火箭炮精度很差,容易暴露目标,招来敌机轰炸。志愿军总部决定编成专门的火箭炮团,将火箭炮集中使用。

1951年4月,在沈阳文官屯,志愿军第210炮团成立,这个团源自蒙古骑兵第6团,改编后辖火箭炮营2个,另指挥、高机和运输各1连,团长李海涛,政委赵居谦。装备A3式火箭炮36门,其中营编制18门,连编制6门,使用骡马牵引。火箭炮团成立后,全团突击训练,掌握炮兵技术、战术。

而五二工厂那边通过重新设计,推出了新型火箭炮。新炮采用美制M3式战防炮炮架,架上装有高低机,可以调整射向,使用手摇电器点火,火箭弹加长药室和箭药药柱长度,定为488式火箭弹。新型A3式火箭炮定型为M-506式,全重420公斤,最大射程达8000米。

1951年10月,210团赴朝参战,配属第42军行动。“281.2高地战斗”中,该团5连在2营营长伊翔臣指挥下全连依托野战阵地,30分钟内连续6个齐射,瞬间击毁南朝鲜军第9师第29团的2个连及迫击炮阵地,有力地配合了步兵行动。

1952年5月,38军接替了42军的防务,火箭炮210团转属38军。“白马山战斗”中,210团全团参战,配合其他轻重火炮对白马山阵地进行了2次急袭,将南朝鲜军队工事表面的地雷、照明雷、铁丝网等障碍物摧毁了70%,并摧毁了8号碉堡群,为步兵冲锋开辟了通道。

在之后的防御战中,炮团1连和5连又以12门火箭炮,连续打了14个齐放,第一次齐射就歼灭了南朝鲜军的1个连,并歼灭了8号目标上的20余人。

战况激烈时,炮团来不及用密语而是直接用蒙古语联络。以至于监听的南朝鲜军不知道是被打懵了,还是故意造谣,在战报中写道:“外蒙古军队也来参战了……”

改进后的A3火箭炮,既能打,又能守,操作携运方便,机动灵活;抵近射击,出奇不意,战术突然性效果明显,适合运动和机动作战。第38军首长就曾评价道:“我国造火箭炮威力大,有发展前途”。

抗美援朝期间,A3式火箭炮团先后配属第23军、第24军、第38军、第42军等部队,多次参加机动防御、坚守防御、海岸防御和战术进攻作战,与南朝鲜军第3、第9师、首都师,美军第3、第7师和法国营均有较量,给“联合国军”以沉重打击。

抗美援朝结束后,我军装备开始朝向制式化、统一化前进,这一时期的装备均苏式化,A3式102毫米火箭炮,因产量有限,且不符合建军装备发展思路和需求,在喀秋莎火箭炮大量装备后,开始退出现役。

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后来被送往越南,支援“同志加兄弟般”的越南同志与法军作战。在“奠边府战役”中,210团培训的越南炮手在战役的战役后时刻向法军阵地发起了攻击,仅一轮齐射就把法军打哑火了,让法军惊恐万状,“……较凡尔登之役的炮火还激烈,类似苏军攻击柏林的炮火”,“火箭炮弹的红光,把奠边府的夜空映成粉红色”。

目前,A3式102毫米火箭炮506型国内的唯一的一门实物,现藏于南京理工大学兵器馆。(这种孤本希望能得到好的管理和保存)。

越南那边现存的实物比我们多点,他们有3门,其中一门就藏于奠边府战役纪念馆。

A3式火箭炮是新中国火箭炮发展的第一次尝试,没有它的经验积累,就不会有后来的63式130毫米、71式180毫米、90式122毫米等火箭炮的问世,因此A3式功不可没!

0 阅读: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