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天宫空间站,是我国航天科技的杰作,象征着国家实力的崛起。
但空间站却默默承受着来自太空的“暗箭”,这可不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而是真实发生的事情,10月30日,当神舟十九号成功升空后,其实还携带了装甲,目的就是为我们的天宫增加防护罩。
那么,这太空的“暗箭”究竟是什么?
无形的杀手
太空其实没那么空,也没那么寂寞,事实上,它早已变得拥挤不堪,而之所以能拥挤,其原因竟然和我们人类密不可分。
从地球第一颗人造卫星(前苏联斯普特尼克1号)升空开始,人类就不断向太空进行发射任务,至今全世界各国已经执行了超四千次的发射任务。
其中,像卫星的保护罩及其他碎片,火箭发动机爆炸产生的残骸,甚至是在太空执行任务的航天员们偶然掉落的一颗螺母、螺栓等各种物体,都俨然成为了太空垃圾的组成部分。
把航天器送上太空已经很难了,但要安全地把它回收回来,成本和技术难度更大,许多国家只能选择将报废的航天器留在轨道上,任其自生自灭,最终解体成为碎片,加剧了太空垃圾的泛滥。
早在2016年,就有报道指出,太空大约有1亿块太空垃圾围绕着地球运动,而且这些太空垃圾的种类齐全,且大小不一。
最令人担忧的就是太空垃圾的速度,这些太空垃圾的运行速度几乎都在2万公里/小时以上,且有的甚至能达到28000公里/小时。
高速飞行的小碎片,哪怕只有几厘米大,也足以对航天器造成严重损伤,如果按照上面的速度来推算,假如一块只有十厘米大的太空垃圾就可以直接将航天器完全摧毁。
1983年,美国的挑战者号飞船和一个仅仅只有0.2毫米的剥离物相撞,导致舷窗被损,1986年,两枚日本通信卫星被爆炸的阿丽亚娜号火箭产生的碎片璀璨,最终导致日本的这两枚通信卫星退役。
而近些年来,随着科技发展,航天事业成为各国不可或缺的存在,随着对太空发射的频率增大,事故也出现的可能越来越大。
世界首富马斯克搞的星链卫星,在太空中运行时,经常需要躲避太空垃圾,已经躲了1700多次,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是真的发生了。
而天宫空间站,这个代表中国航天科技最高水平的“太空之家”,也多次受到太空垃圾的威胁,面对这种情况,我国该如何应对呢?
中国空间站的措施
面对日益严重的太空垃圾威胁,中国航天人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展现了他们的智慧和科技实力。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中国航天工程师们为天宫空间站打造了一套多层次的防护体系,力求将风险降到最低。
给天宫空间站装上特制的防护装甲,就像给它穿上一件防弹衣,当高速飞行的太空碎片撞击装甲时,多层结构会逐层削弱碎片的动能,最终保护空间站主体结构不受损伤。
这层“防弹衣”,是天宫空间站的第一道防线,因为除了物理防御外,我们还有一个远程监视系统——太空碎片监测系统。
全国各地雷达站就像太空的“千里眼”,时刻监控着地球周围的轨道,确保天宫空间站的安全,防范任何可能的威胁。
这些数据实时传回地面控制中心,经过分析计算,评估碎片撞击空间站的风险,如果遇到威胁,控制中心会马上启动应急计划。
如果时间允许,地面控制中心会指挥空间站进行轨道机动,主动避开来袭的碎片,这如同“太极推手”,以四两拨千斤之力,化解危机。
如果碎片逼近速度过快,来不及进行有效躲避,最终导致碎片撞击,那么,航天员需要先躲避在返回舱随时返航,威胁不大的话航天员们也在后续主动出击,来进行手动维修。
人类共同的责任
太空垃圾是个大问题,不是哪个国家能单独解决的,需要全人类一起努力,中国航天一直秉持着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理念,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共同探索解决太空垃圾问题的方案。
而我国早在2018年就提到了用巨大激光来清除太空碎片,以此来降低太空垃圾的潜在危害,除了技术研究外,国际合作也非常重要。
事实上,除了我国,很多国家都已经开始寻求解决对策,比如当其他国家还都在用军用雷达确定太空垃圾的时候,日本搞了一台远程控制雷达跟踪太空垃圾,再比如,2022年,俄罗斯科研人员设计了一种空间碎片拖船。
不过,想要有效应对太空垃圾的问题,各国应该联手合作,共享信息和技术,建立统一的太空垃圾监测、预警机制等,最主要的是制定一套太空垃圾清除计划,从源头上清理太空垃圾。
这需要各国政府、科研机构和航天企业共同努力,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展望未来,太空探索依然有不少挑战。
除了太空垃圾,还有宇宙辐射、极端温度、未知的太空环境等诸多难题需要克服,但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不会停止。
我们相信,通过科技的进步、国际合作的加强以及航天员的无畏精神,我们终将克服这些挑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