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一场误判让中国付出上万亿的代价,一代巨星抱憾而终

焰墨绘史 2024-10-09 15:23:51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80年,在中国第一代飞机总设计师马凤山的带领下,运-10终于迎来了它的首飞时刻。

然而正当他满心期待国家能够投入资金,将这种客机的批量生产时,却收到了运-10项目被正式终止的消息。

更令人震惊的是因为这次的误判,直接导致中国付出了至少上万亿的代价,最终这位总设计师抱憾而终,那当年究竟发生了,为何要选择走“捷径”?

信息来源:原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运-10总设计师马凤山 新华网 2019-10-09

中国航空人的十年逐梦之旅

时光回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之际,航空工业基础尚显薄弱,尤其是在大型客机研发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

但那时的世界,航空强国你追我赶,各种先进客机不断涌现,而中国的天空,却始终被外国飞机所垄断。

“我们也要造自己的大飞机!”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道出了几代中国航空人的梦想,也开启了中国大型客机研制的艰难征程。

1970年,运-10项目正式启动,这架飞机承载着中国航空人的梦想,被赋予了极高的期望。

在那个时代,中国在大型客机研制方面缺乏经验,技术积累也不足,但面对种种挑战,中国航空业者决定迎难而上,他们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轰炸机——轰-6。

“以轰-6为基础,进行改进设计,或许是一条捷径。”这个大胆的想法,在当时引发了不少争议。

最终以马凤山为代表的一批航空专家力排众议,坚持走“由轰炸机到客机”的研制路线。

中国第一代飞机总设计师,马凤山参与了中国第一架喷气式客机、第一架中型轰炸机等多个重要机型的研制工作,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他的带领下,运-10的设计团队汇聚了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精英力量,他们夜以继日、攻坚克难,克服了无数技术难题。

经过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1980年9月26日,运-10终于迎来了它的首飞时刻。

这一天,上海大场机场人声鼎沸,彩旗飘扬,一架机身印着“运-10”字样的巨型客机,在万众瞩目中缓缓滑出跑道,腾空而起。

随后这一消息迅速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世界各大媒体也对此进行了广泛报道,英国路透社评论道,中国在掌握了这种先进技术之后,已不再能被视为一个落后的国家。

运-10的下马

运-10的首飞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的一个重大突破,它不仅提升了国家的技术实力,也增强了国民的自信心,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运-10项目最终未能持续下去。

1985年,运-10项目被迫下马,十年心血付诸东流,这其中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内部决策的失误,更有一些无奈和遗憾。

外部环境方面,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尤其是美国,更是对运-10的研制百般阻挠。

运-10想要真正投入商业运营,就必须获得国际航线的飞行权,而美国却利用其在国际民航组织的影响力,迟迟不让运-10获得飞行许可。

“没有国际航线,运-10就只能在国内飞,这相当于自断双臂。”一位当年参与运-10研制的航空专家,在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依然痛心疾首。

除了外部压力,内部决策上的一些失误,也是导致运-10下马的重要原因。

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状况并不宽裕,而研制大型客机是一项资金密集型的工程,需要大量的财政支持,但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这样的投资压力相当巨大。

而且最重要的是运-10的研制经费,大部分都用在了技术攻关上,对于市场需求的调研和分析却显得格外不足。

一位当年参与运-10项目决策的人士坦言,当时国内航空市场对大型客机的需求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运-10的经济效益曾受到质疑,这也是导致项目下马的原因之一。

然而对于马凤山及其团队而言,运-10远不止是一架飞机那么简单,它是他们多年心血的结晶,承载着他们对中国航空事业的深厚情感和崇高理想。

为了能够让运-10项目继续下去,马凤山四处奔走,向各级领导反映情况,希望能为运-10争取一线生机。

然而在各种因素的制约下,马凤山的努力最终没能改变运-10的命运。

1985年,运-10项目被正式终止,所有的研发活动都被叫停,这架凝聚了无数人辛勤汗水的飞机,最终只能静静地停泊在机库中,无奈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从运-10到C919

运-10的下马,是中国航空工业的一大损失,也成为马凤山心中永远的痛,十年心血付诸东流,对于这位为中国航空事业奋斗了一生的老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1990年,马凤山因病去世,享年61岁,据说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念念不忘运-10,他多么希望能够看到这架承载着中国航空梦的大飞机,能够再次翱翔蓝天。

因此运-10的夭折,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段遗憾的历史,但同时也是一面镜子,让我们能够从中吸取教训,更好地走向未来。

回顾运-10的研制历程,我们可以看到,缺乏对航空市场和产业链的深入研究,是导致其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管理体制还比较僵化,缺乏市场意识,对航空市场的需求变化和发展趋势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运-10在研制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市场需求,最终在商业化道路上步履维艰。

同时过度依赖国外技术,忽视自主研发的积累,也是运-10项目失败的重要教训之一。

为了能够尽快研制出运-10,中国航空工业部门在很多关键技术上,选择了“引进、消化、吸收”的策略,希望能够走“捷径”。

然而这种做法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从长远来看,却不利于中国航空工业的自主发展。

运-10项目结束后,中国航空工业并未放弃对大型客机研发的追求,从运-10的经验中汲取教训,中国航空工业开始更加重视市场调研和产业链的构建,并且增加了对自主研发的投资。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准备,2008年中国商飞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C919大型客机项目的正式启动。

C919的研制,从一开始就确立了“自主创新、国际合作”的原则,既注重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也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攻关,C919终于研制成功,并于2022年9月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标志着C919具备了投入商业运营的资质。

C919的成功,是运-10精神的延续,也是中国航空工业走向成熟的标志,它表明中国航空工业已经摆脱了“技术追赶”的模式,开始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

笔者认为

运-10,这架承载着无数中国航空人梦想的飞机,虽然最终未能在蓝天上翱翔,但它所代表的精神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航空人。

面向未来,中国航空工业必将继续秉持自主创新的理念,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实现“航空强国”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我们期待着中国的大飞机能够翱翔在全球的各个角落。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