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读一年级的时候,报名费好像是2.5元,书本费不记得了,那时父母的工资每个月加起来不到80元。
孩子多的家庭只能保证吃饱穿暖,不能要求吃好穿好。我们家因为只有两个孩子,父母又都是正式工,生活相对宽松一些。
(网络图片)
父母都是文盲,他们只认识自己的名字,不会写,每个月开工资,要不按手印要不盖印章。
所以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并不知道看书学习对普通人究竟有什么用?平时除了督促我完成学校的作业,就是帮家里拔猪草,掏鸡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而我的个性又比较外向,课间十分钟都会跑出去玩,别说放学以后了。
因为大人们的工作特别辛苦,如果孩子回到家跑出去玩,不帮大人干活,回来就会挨骂。
(割猪草)
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思维:怎么才能又出去玩又不被大人骂呢?当然是去拔猪草了。
我们居住的地方离市区有十多公里,如果在今天就是一脚油门分分钟的事,可在那个年代,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公交车要半个多小时一趟,即便有钱买东西也很不方便,更何况大多数人家没有富余钱,所以,在院子里养几只鸡,或者在门口圈个猪圈养头猪是常事。
于是我和几个发小,在夏季放学后干的最多的就是拔猪草和鸡菜。每人拎一个萝头,相跟上就出发了,一路上欢歌笑语。
(割猪草的快乐)
到了地里,手快的一会就拔满了,再帮其他人拔,等都拔满了,我们就可以随便玩了。等到天彻底黑之前我们才恋恋不舍的往回走。别以为拔猪草有啥好玩的?我们还会乐此不疲?
在野外,没有老师没有家长,可以随便开怀大笑,可以追蝴蝶,捉蜻蜓,幸运的话还可以偷老乡的胡萝卜吃,这些都是平日在学校没有的乐趣。
拔菜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从起初的2-3人,后来发展到7-8人。其中,有一对兄妹引起了我的注意。
(劳动使人聪明)
他们都不太爱说话,不像我们总是叽叽喳喳的,但是他们偶尔说一两句话却非常有哲理。
熟悉以后,我才得知他们兄妹都爱看书,而且家里有很多书。那是我第一次知道,除了学校的课本,还有其他书可以看。
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我开口向妹妹借了一本小人书,就比手大一点,黑白颜色,上半部分是图画,下面是一行小字,就这样我开启了阅读生涯。
以前只听说吸毒上瘾,喝酒上瘾,后来才知道读书也会上瘾。
渐渐的小人书已经不能满足我的需要,我就开始和其他大一些的哥哥姐姐借小说,很多时候,一本书借来借去,有的少了页数,有的边都卷了起来。
(写作业)
有时候,同学之间为谁先看,谁后看还会闹矛盾。
为了满足自己的看书欲望,我开始偷偷攒钱。我来钱的方式无非就是偶尔省下的早点钱,或者捡废品换来的。好在那时的书不贵,一本儿童文学或者其他的杂志,也就2-3块钱,基本每个月我都可以攒钱买一本。
有书以后,我觉得很自豪,因为别的同学也会找我来借,或者互换的看,这样可以看书的机会就更多了。
记得有一次,借了一本小说,人家说只给我一晚上的时间,回到家吃过饭来不及写作业就开始看,到了睡觉的时候,父母关灯,我不敢吱声。
(能上学是多么快乐的事)
躺在被窝里想着明天一早就得把书还回去,心里很纠结。突然想到家里有手电筒,白天妈妈刚换了电池。
我蹑手蹑脚的下地去柜子上拿了手电筒,然后又悄悄的钻到被窝里把头蒙得严严实实的,打开手电筒开始看书。
那一夜,我为自己聪明的创意兴奋了一个晚上。天快亮的时候,终于看完了,我赶紧眯了一会儿。
早上去给同学还书,她吃惊的张大嘴巴:“你看完了?这么厚的书”?我说:“嗯”。我只告诉她自己一晚上没睡觉看完的,没告诉她是怎么看的。
(拔野菜)
第二天放学回家,做作业的时候,我听见妈妈一个人在那自言自语:我昨天刚换的电池,这手电筒咋就不太亮呢?我心虚的大气都不敢出。
有了这一次的经历,后来再遇到着急要还的书,我就不害怕了,自己攒钱买电池悄悄的藏起来,等到需要看书的时候拿出来装上。
自从喜欢上看书,耽误了很多事,出去玩的时候少了,猪草拔的少了,有时候在家里看的入迷,妈妈喊我几声都听不见,每次都被骂“你快钻进去哇……”
时间长了,每当看到书中描写好的句子,我就会抄下来,几年下来,我抄了好几个笔记本。
最奇葩的要数那年席慕容的七里香卖的火,我买不到,索性用白纸钉了一个笔记本,把整本诗集抄了一遍[爱慕][爱慕],后来还抄过汪国真的诗集。我所有的早点钱几乎都被我买了书,到初中毕业的时候,家里也有几十本小说,还有好几十本杂志。
(7岁的海伦凯勒)
现在想想,童年虽然有过很多的不愉快,但都是转瞬即逝了,因为我沐浴在书籍的海洋里,流连忘返!
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写到:三天的光明或许短暂,但那照亮心灵的光芒会一直燃烧,指引我们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