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更多精彩抢先看
美国盖洛普最新民调显示,美国民众对华好感度仅为26分,创下46年来最低记录。这个数字比去年又下降了6分,让人不禁想问:到底是什么让美国民众对中国如此"意难平"?
更有趣的是,另一份民调数据显示,约80%的美国民众认为中国是"对手"而非"朋友"。连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也一反外交辞令,公开称中美是"系统性的敌人"。虽然这番言论后来被他自己"圆滑"解释,但话已出口,难掩其真实态度。
细究起来,美国民众对华认知的剧变,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贸易战。还记得特朗普时期那场轰轰烈烈的对华贸易战吗?美国政府给民众灌输的说辞是"中国偷走了美国工人的饭碗"。现在拜登政府又祭出对中国电动车征收高额关税的大棒,美其名曰保护美国企业和工人的"合法利益"。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有趣的逻辑:美国对华发起贸易战,却让本国民众相信是中国挑起的;美国经济遇到困境,就把锅甩给中国。这种"倒因为果"的思维方式,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美国民众会对中国产生如此大的敌意。
第二个引人深思的现象是新冠疫情。2020年全球疫情暴发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问青红皂白,就把"病毒起源"的帽子扣在中国头上。他们甚至振振有词地要求中国"道歉赔偿",这种无理要求自然遭到中方断然拒绝。
最讽刺的是,随着溯源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美国才是最可疑的疫情源头。但美国政府至今拒绝接受世卫组织的调查,也不愿公开任何相关信息。这种遮遮掩掩的做派,不禁让人想起中国的一句老话:"此地无银三百两"。
第三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地缘政治博弈。美国一直把中国视为其霸权地位的"最大威胁",这种偏执的思维模式导致他们在经济、能源、政治等多个领域对中国发起围堵。美国似乎忘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在这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里,对抗只会两败俱伤。
以上三个现象折射出美国对华认知的扭曲。美国政府通过持续不断的负面宣传,成功在民众心中构建了一个"对手中国"的形象。但细想下来,这种认知是否经得起事实的检验?
当我们把镜头拉近,不难发现美国政府和媒体的叙事充满了选择性失明。他们总是避重就轻,只说中国如何"威胁"美国,却对中美合作带来的巨大共同利益闭口不谈。这种偏颇的信息输出,自然会影响普通美国民众的判断。
在这场信息战中,美国民众似乎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他们被动接受片面信息,对中国的认知逐渐被扭曲。让我们来看看这种认知失调的具体表现:
比如在贸易问题上,很少有美国媒体会告诉民众:中美经贸合作其实是互利共赢的关系。美国消费者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获得丰厚利润。但这些事实都被选择性忽视了。
再说疫情问题,美国政府和媒体一边指责中国"隐瞒疫情",一边对本土实验室的可疑活动讳莫如深。堪萨斯州和北卡罗来纳州出现的早期病例被刻意淡化,德特里克堡实验室的突然关闭也无人过问。这种双重标准,不得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而在地缘政治层面,美国的焦虑似乎更深。他们把中国的正常发展解读成"威胁",把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正常合作说成"扩张"。这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思维方式,着实让人哭笑不得。
有趣的是,美国政客们一边高喊"中国威胁论",一边却对美国在全球设立的800多个军事基地闭口不提。他们抨击中国在南海的活动,却对美国军舰在中国家门口的频繁巡航视而不见。这种选择性失明,不知道是真的看不见,还是装作看不见?
面对美国的种种做法,中国的态度一直很清晰:不惹事,不怕事。当美国挥舞贸易战大棒时,中国采取对等反制措施;当美国散布疫情谣言时,中国用科学事实和数据回应;当美国在地缘政治上设障时,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并非不愿与美国对话合作。恰恰相反,中国一直主张通过对话解决分歧,通过合作实现共赢。只是美国似乎更热衷于制造对抗,热衷于把中国塑造成"假想敌"。
从历史经验来看,任何基于误解和偏见的对抗都不会有好结果。美国政府和媒体现在做的事情,某种程度上是在重复冷战思维的老路。但世界已经变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格局早已形成,想要划清界限、各自为政,只能是痴人说梦。
最终,美国民众对中国的负面看法,与其说是基于事实判断,不如说是被误导的结果。这种认知偏差不仅损害中美关系,也不利于美国自身的发展。毕竟,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没有谁能独善其身。
那么你觉得:如果美国继续固守"零和博弈"的思维模式,是否真能实现他们所谓的"美国优先"?当他们把中国妖魔化的是否想过这种做法最终可能伤害的是谁?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